浅谈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政治心态塑造的关系

时间:2022-03-28 11:43:45

导语:浅谈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政治心态塑造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政治心态塑造的关系

摘要: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心态塑造受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培育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态,需要挖掘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忠诚,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生;政治心态

一、民族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心态塑造的影响

政治心态是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政治事实和政治现象的心理反应与态度,由此形成对政治决策、政治关系、政治过程、政治活动、政治体制、政治首脑及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政治现象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态度的综合体现。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反映出了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直观且感性的认识,也是政治体系,包括制度、规范、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被政治主体认可和内化的过程。

1.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在特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每一位政治成员都不自觉地被纳入政治体系中,参与政治活动,形成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关系。由于政治成员对政治体系及自身在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不同的主观反映,即政治文化,所以对政治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除了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政治文化外,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亚文化系统,即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地理等因素,作为独立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政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亚文化体系。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民族地区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客观存在的政治亚文化体系,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通过民族文化交流,政治亚文化体系能传承和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质,开阔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意识;从消极方面来看,政治亚文化体系的存在,造成大学生群体中封建落后的专制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开放、自由和自主的价值观并存,即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现代民主教育,而回到家中又要面对民族传统旧习和风俗,以至于产生了政治思想反差。

2.民族地区政治效能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在民族地区长期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因素的约束,政治体系的效能不高。民族地区政治资源有限,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技术水平不高,依赖的政治力量,尤其是民族地区政治精英政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民族地区政治体系应对突发事件上,民族地区政府的处置能力不强,只有借助上一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才能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置的过程,平息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群体会因为事件的影响力及地区稳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估地区政治体系的能力,所以政治效能的高低,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感情,突出表现在对民族地区政治体系,尤其是民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热爱上。具有较高效能的政治体系,所彰显出来的政治活力,对民族地区政治成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民族地区政治精英的信任度比较高,政治稳定具有持续性。

3.民族地区政治认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民族地区政治成员的政治认同与社会整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历史上,少数民族群众被剥夺了权利,统治阶级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压迫少数民族,所以,少数民族群众不仅对政治体系缺乏了解;而且对国家政权有着深深的隔阂,甚至是仇视心理。此外,有一些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国家意识。大学生拥有比较发达的咨询工具,信息获取的能力比普通群众强,作为最积极的一个社会群体,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对中央政权的态度,反映了民族地区政治成员的国家认同情况。

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政治心态引领的可能性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高校是社会文化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文化思潮像商品般充斥校园。如何运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引领大学生塑造健康的政治心态,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高校肩负起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科学研究四大职能,其中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高校能系统化地教育和训练大学生,使他们对政治规范形成基础性认知,初步体验政治生活。在各级党团组织中,大学生是参与主体,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情感起着关键作用。首先,通过各种政治学习活动,高校强化了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好感,对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忠诚和政治信条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参加升国旗仪式,还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大学生都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政治生活;其次,各级党团组织利用各自的信息平台,传播自己的政治价值,号召大学生加入不同类型的政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以及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三、以藏羌文化特色引领大学生政治心态健康发展

阿坝师范学院地处四川民族地区,服务阿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传承、创新、特色、和谐”的理念,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果。2011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每年的“藏羌锅庄文化节”,我校都会开展以“藏羌锅庄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组织锅庄比赛、锅庄文化普及、锅庄晚会及锅庄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营造锅庄文化氛围。每两年一届的岷江魂艺术节,更是学校的民族文化盛宴,让大学生欣赏藏羌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优势。在推动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大融合中,学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政治心态。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谓历经磨难,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学校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抗震救灾期间,全校师生弘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异地复课,重建家园,于2011年9月夺取了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每年的9月份,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让校史和学校精神在新生心中扎根,培育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水磨校区所处的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充满着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氛围,水磨古镇上的春风阁、西羌汇、禅寿老街等景观,融入了藏羌民族建筑特征和宗教文化色彩,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茶余饭后,行走在古镇街头,大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藏羌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作者:曾兴华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1994,(5).

[4]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