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大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12 09:33:39
导语:多民族文化大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充分认识发展先进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奠基石”
贵州有125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关乎全省先进文化的发展,更关乎全省各族群众的团结与进步。文化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各地区的繁荣发展中,扮演着粘合剂的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巩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之我省民族分布面广,要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壮大,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全省全力构筑“精神高地”的时候,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在民族文化事业上用真功使长劲,加强民族文化发展,奠定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助推剂”
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贵州有49个民族成份,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的68.2%,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各族群众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结晶,在各民族的传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需要加强建设和推动。当务之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形势下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民族文化是加快发展的“硬骨头”
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发展成都的硬指标,所占比例较大。贵州作为民族大省,民族文化遗存丰硕,源远流长。但不可置否,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要拯救,时间紧、困难多。一是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贵州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二是贵州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二、扎实抓好发展民族文化的统筹规划工作,进一步聚合发展力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民族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丰富和发展贵州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长远谋划,仍需在经济与文化发展、城镇和乡村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上加强统筹,明确目标,聚力发展。
(一)统筹好文化与经济发展
文化与经济是推动地区发展的两个“轮胎”,一个姓“软”,一个姓“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同轴共进。要统筹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把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文化作为在新阶段取得领先优势的重要力量。贵州是民族文化资源大省,但众多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完全挖掘,推动文化全面发展的巨大能量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推动贵州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相比,还是块短板,动力明显不足。要补齐文化这块短板,要从打造贵州文化发展的新优势出发,充分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能动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强大旺盛的精神动力。
(二)统筹好城乡民族文化发展
城乡之间,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发展上也差异明显,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既不能重城镇也不能只惠及乡村,关键在于打好基层这张牌,重点打基础,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并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在加大教育、卫生、环保、文化、体育、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建设,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部署,推进民族文化园、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民族体育中心、休闲健身广场以及乡镇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民族建筑、祠堂等的修缮维护,民族特色显著的乡镇建设非物质文化传习所,新城镇建设应着力体现民族特色、保留民族风格,形成具有贵州的、民族的城镇体系。
(三)统筹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体,却彼此影响,统筹不好容易相互削弱,形成负能量,要让传承与创新“两条腿”走路,同频共振。首先要加大人才培养,特别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不丢失和遗忘;二是要紧贴时展,让民族文化发展与时展同步,经得起时间和人民大众的考验,不走歪路;三是要打造一些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品牌文化,带动全省民族文化的发展。当前,要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配备工作,开展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和收藏活动,建立民族实物资料数据库。推进民族地区村落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百村保护工程”。同时,要坚决执行推进少数民族节庆扶持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育苗族“苗年”、“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瑶族“盘王节”,水族“端节”“、卯节”,布依族“三月三”,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彝族“火把节”,土家族“摆手节”等有影响的民族节日品牌,把“多彩贵州”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
三、切实加大发展民族文化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从规范化上下功夫,推动民族文化管理体制创新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是当前全省抓管理体制创新的原则,重点是理清管文化和办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官办之间的矛盾,按照这一原则,关键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机制规范化。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上形成规范的制度,使得管有所依,办有所依;二是抓机构规范化。明确文化工作管理部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避免政出多门,文化发展盲乱、乱忙现象;三是抓职能规范化。对发展民族文化的相关单位和个人,明确工作权限和任务,跟踪督导检查,防止以权谋私,搞违规变通,阻碍文化发展。切实围绕构筑贵州“精神高地”,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努力将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
(二)从市场化上下功夫,推动民族文化经营机制创新
当前,经营性民族文化单位多,但有品牌效应的少,能鼎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单位更屈指可数,部分单位已濒临破产或很难支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市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企事业之间的竞争与协同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国有与非公有之间的关系。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在不影响民族文化正规发展的前提下,瞄准市场化:一是单位经营理念的转变。形成自身独特吸引力,明确优势地域、受欢迎群体,把优点、优势展示好,赢得市场的亲耐;二是经营规模的转变。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产业中,市场竞争力已经远超过单纯的文化竞争本身,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兼并重组策略,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三是经营模式转变。依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载体,使用微信、微博、短信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看到、听到文化发展的信息;四是政府加大市场引导力度。强化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行为,带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同时,在对外出版、网络出版上要逐渐放开权限,加强监督。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意研发利用力度,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
(三)从多元化上下功夫,推动民族文化交流机制创新
一棵参天大树很难产生“森林效应”,闭门造车只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同样,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和传承,更多的要融入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加大创新力度,为民族文化注入生机活力。一是加大“走出去”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在世界的舞台上检验民族文化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二是加大“请进来”力度,在打造民族出版、美术、影视、演艺等系列精品工程过程中,着力引进先进传媒手段、前沿文化理念,实施“招贤”工程,引进骨干人才,使得民族文化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形成能够满足各类需求的生动格局。
四、深刻把握发展民族文化的主旨导向,进一步拓展文化效能
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齐心践行“中国梦”,为各项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是要围绕实现“中国梦”,把握正面导向,发挥政治功能、社会功能、育人功能,为全省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战略支撑。
(一)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宣讲好党的方针政策
民族文化作为“精神食粮”,不仅要滋育补人,更要寓教于乐,把宣讲好党的方针政策做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的政策方针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准绳,把党的治国理念融入到民族文化发展中,从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创新突破,引导民族群众坚定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念。在宣讲贵州红色文化上下功夫,把红军长征、军地共建等故事体现到文化创建中;在宣讲贵州繁荣发展史上下功夫,从历史的变迁辩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在宣讲发展规划上下功夫,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凝聚力。尤其要宣讲好“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通过宣讲造势,浓厚舆论氛围,引导大家自觉投身“中国梦”。
(二)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宣讲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各族人民在履行使命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一代代华夏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生生不息。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开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民族动漫、新闻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创建活动中,始终把宣讲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用文化的力量,为每个人、每个村寨、每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找到思想力量源泉,凝聚各方面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三)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宣讲好民族文化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贵州的民族文化,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特色鲜明,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象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认清民族文化的科学和实践要求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一是创建一批教育基地。加大苗文化、侗文化、布依文化、彝文化等文化普及基地的建设。二是建设一批教育示范点。发挥好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环雷公山苗族文化园、黎从榕侗族文化园等一批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作用,做好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三是强调民族自身传承。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要更新观念,强化发展民族文化自觉,对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积极投身文化事业,让民族文化能够代代传、代代新。
作者:李源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 上一篇: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 下一篇:视觉符号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