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民族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09 03:25:57

导语:中国梦民族文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梦民族文化论文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重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问题

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具有塑造的功能,建设先进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同样具有塑造的功能,这种塑造功能主要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品格。“即通过提升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水平来获得来自外部的地位或评价的认可。”例如中东的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确实在经济上成为“富裕国家”,但是国民的文化素质落后,整个国家缺乏与其经济水平相配套的文化建设,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上一味依赖石油、缺乏持续稳定性和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国内政治建设上至今不乏专制独裁的例子,在国际地位上从来没有以大国的角色出现过。相反,美国的头号强国地位的确来自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其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离不开二战以后世界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和美国历届政府政策对于文化发展事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必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强国引领,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才能迸发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政治文明服务,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发展提出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输入和发展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迷茫,弱化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心理认同感。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政治思潮声名鹊起,中共十七大前夕围绕“中国是否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学术争鸣在中国学术界激起不小的波澜是多元文化对中国主流文化冲击的典型例证。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民主的形成,但是就其消极方面来说,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混乱,弱化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必然会削减对于共同理想的信念,对于社会的有序稳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民存在价值冲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必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旧的利益关系格局,带来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构”,由于文化建设发展工作相对滞后,市场经济中强调的功利主义、竞争第一、主体绝对自由等文化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提倡的共同富裕、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等价值取向发生强烈的冲击,甚至一些行业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恶心竞争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冷”思考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在国内迅速升温,不管是理论界还是普通大众都掀起了对于传统文化高涨的热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以冷静、理性的头脑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区分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建设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先进文化。在继承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警惕“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诸如八股文、贞节牌坊、姨太太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等级观念等等是必须坚决抛弃的。如果不加甄别的学习传统文化不但不能够发挥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其次,“国学热”、“新儒学”等传统文化热的现象过分重视商业价值,忽视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种“虚热”的现象。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书籍的大规模涌现,传统文化在商业的运作模式下,学者难以潜心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普通民众更多的是一种盲目跟风的行为。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部分学者急功近利的利用传统文化,不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培养人崇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不利于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真正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民价值观困境问题

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体制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经济社会繁荣的背后,原有的道德体系崩解,适应现代社会并且能够为现代公民所接受的道德体系以及价值观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阻碍还没有及时确立,“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方面总是要以不同的形式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来消融、瓦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民的价值取向出现了“空窗期”的迷茫困境。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民道德困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我们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的问题,最实质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还没有建构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公民的民族文化。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处在从传统向走向现代型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由于存在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继承的问题以及公民的价值观困境问题,中国社会文化建设问题值得思考。尤其是在“中国梦”的号召下,我们更需要从本质上解决现阶段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发展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内聚力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一)走中国道路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

主席在谈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时这样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望世界,日本战后凭借“大和文化”的凝聚力量实现迅速崛起;美国正是凭借勇于开拓、民主法治的美国精神实现了200多年时间把自己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成就。大国崛起中离不开各具特色深入民族血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通过极具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凝聚整合民族精神的力量,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更要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结合时展的新特点,新形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实质,深化民族精神的内容,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共同理想的实质和实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经验总结等一系列反映中国道路精髓、灵魂的内容都应该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创新。

(二)弘扬中国精神积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在社会转型关键期,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实质,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力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人民的心理认同和自觉维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体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发展为对于民族共同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认同,积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动力,最终内化成为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全社会的凝聚力。

(三)凝聚中国力量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是无比强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重塑民族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要给予人民出彩的机会。强大的中国力量推动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完善,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者:梁艺岚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