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论文
时间:2022-11-26 02:38:15
导语: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西双版纳州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它有着与东南亚国家各族人民“共饮一江水”的深厚友情,能推动西双版纳州与东南亚各国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地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文化链、文化圈、文化带,使区域内的文化要素尽快实现对接,为更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西双版纳州有13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都创造了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样式,独特的建筑、民俗、服饰、节庆、宗教、舞蹈、饮食文化等汇集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民族文化涵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贝叶文化、雨林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傣族医药文化、知青文化、普洱茶文化等,都可以多层次的深度挖掘。例如,南传佛教文化、良好的生态文化及保存完好的村落文化,都可作为影视作品题材、背景和旅游开发的资源。南传佛教文化已经成为在西双版纳州傣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及民族文化名州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吸引外界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傣族的“贝叶经”、泼水节、赞哈、慢轮制陶;基诺族的大鼓舞等被列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待挖掘和开发的特色民族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前景广阔,为西双版纳州文化繁荣发展和“走出去”战略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在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中,以西双版纳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支点,以文化为载体对外宣传西双版纳州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让更多的人走进来了解西双版纳州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2、民族文化产品异彩纷呈。经过多年的摸索,西双版纳州的文化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差异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民族文化“走出去”奠定了一些基础。《西双版纳州文化丛书》、《溅血的王冠》、《刻在树叶上的歌》、《张克扎都诗选》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出版发行傣族英雄史诗《乌莎巴罗》和《汉傣词典》;组织参与首届云南省舞蹈电视大赛,精心编创的《基诺大鼓舞》获得群文类银奖。在“2012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上,中国与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共同演绎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绚烂多彩的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产生了积极影响。3、文化建设大项目有序推进。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以提升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共招商引资50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目前,告庄西双景、东盟大剧院、西双版纳州大剧院等大项目进展情况良好,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投资5亿元建设西双版纳州综合娱乐Mall项目,上影公司寰亚电影院项目落地。这些工作推动着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发展公司积极尝试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着文化旅游工艺产品向市场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全力以赴的决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讨论及理论的构建上,而更应该注重付诸行动,创造一种宽松包容、多元并存、持续性创新、文化繁荣的氛围和条件。
1、找准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方向。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要顺畅地“走出去”,要明确“走出去”的方向,走出省。走出国门面临的受众不一样,就需要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为外界可接受的方式,包括文化需求、文化接受心理、文化宣传方式以及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接受环境等。文化在“走出去”之前尽力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特别要找准文化交流的对接口。“韩剧”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热播的原因之一和“韩剧”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信仰与价值取向与观众心理上形成某种契合所产生的共鸣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文化同源、民族同根,我们可以抓住这个优势,扩大多国文化艺术节的影响力,把举办文化节、摄影展、边交会等这些已经有了初步经验和成就的文化事业继续深入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外汉语培训、民族体育事业、西双版纳州茶文化等不断弘扬和创新发展宣传模式,为民族文化“走出去”不断探索多种路径和模式。
2、着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第一,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品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中国最美、最好、最优的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和天然摄影棚,成为东方的好莱坞的构想”。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州拍摄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孔雀公主》、《孽债》、《爱在西双版纳州》。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与中央教育电视台合作推出文化系列片《版纳和声》;协助配合多家影视传媒公司,投拍制作《西双版纳州形象宣传片》、《环保在中国》、《最后一头战象》、《飘落的羽毛》、《野人谷》等西双版纳州题材影视宣传片,都以优秀影视作品的感召力、影响力,全方位对外展示了西双版纳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神奇的自然景观、迷人的人文风情,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仍需不断努力探索,要通过影视作品向外展示西双版纳州的魅力,精心策划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宣传片,从而加大民族文化走出的步伐,增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活力。第二,创新民族文化演艺品牌。目前,西双版纳州在影视文化建设、民族演艺事业的发展上虽然有了新的突破,但欠缺能够全面反映民族文化特色、吸引世人眼球的优秀作品。在演艺市场上,除《勐巴拉娜西》、《多歌•水》、《水舞源》以及南国明珠等节目和小型的演艺公司外,再无其它产品推陈出新。《勐巴拉娜西》是州内演艺界较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其他的演艺节目还难以突破原有的商业演艺发展模式,难以创造轰动省内外的大品牌,这是急需破解的问题。过去,由于演艺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到品牌质量,扰乱了市场秩序。现在,4家大型歌舞晚会已经签署合作协议,组成了“西双版纳州演艺晚会经营联合体”,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检票等措施,以整合的形式提升晚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今后应突出打造“金四角国际文化旅游圈”,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将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向外界提供最优质的民族文化演艺精品。第三,创新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旅游二次创业再次掀起旅游文化热潮和对旅游文化市场的重拳整顿,这对西双版纳州旅游文化品牌的重竖,是一次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可以把民族服装设计、生产、促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全力推进民族服装品牌化的步伐。西双版纳州先后举办的“金剪刀”傣族服装设计大赛和“水韵娑罗民族服装服饰秀”活动,涌现了一批民族服装设计人才。现需要真正开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纪念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打破目前充斥在旅游市场的各类大同小异、质量低下、毫无收藏价值的旅游产品。为此,要着力开发云麻产品、傣锦、傣药、石斛、木雕、傣族香包、贝叶经、象脚鼓、慢轮制陶等具有文化元素的纪念品,使之成为一种直接对外传播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让外界通过这些纪念品和特色产品了解西双版纳州的民族文化。
3、要切实解决好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宣传渠道问题。西双版纳州要利用与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同的优势。应以桥头堡战略实施为契机,构建开放有序、内外有别、纵横联动、多方协同,符合外宣规律、兼具西双版纳州特色的文化外宣格局,加快推进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第一,规划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览基地,鼓励州内文化企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发行网络,以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和傣文网络中心建设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窗口,加强对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西双版纳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第二,加大民族文化对外宣传力度。文化要“走出去”,就要想方设法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2013年精心组织的“喜迎十八大”、“旗帜的力量、辉煌的岁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建设生态州”、“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建设东盟‘金四角’经济圈”等10个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及“六大战略”、旅游转型升级等常规宣传报道,是比较成功的。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西双版纳州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系列报道,向外界展示了蓬勃发展的西双版纳,也为推进民族文化“走出去”打开了对外展示的窗口。但仍需要邀请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到西双版纳州采风创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推进摄影外宣,同时,收藏名家的作品,为继续扩大宣传面积累素材;运用“图片+互联网”的传播形式,组织举办互联网摄影大赛,在网站里永久性展览获奖作品;鼓励摄影家、社团机构开设微博,大量在网络上发表西双版纳州风情、风光、美食等美图;鼓励州内摄影家向国内有影响力的杂志、网站、报刊投稿。第三,积极通过网络开展对外宣传活动。在推进桥头堡文化宣传工作方面,西双版纳州坚持不懈地探索有效的宣传方式,把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向世人展现。2012年,在《春城晚报》刊发桥头堡建设“走昆曼”系列报道9个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云南电视台大型访谈节目《对话桥头堡》中播出西双版纳州主要领导做客桥头堡访谈节目2期;配合省委宣传部圆满完成“聚焦桥头堡•魅力云南边疆行”西双版纳州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全年共接待对桥头堡进行宣传报道的中央、省级媒体21家,记者约70余人次,刊发相关稿件约70余篇。其中云南日报《走进西双版纳州:建设桥头堡再涌开放潮》和《追寻党和国家领导人足迹感受云南科学发展征程》等组合类稿件被送到党的十八大主会场;中国•西双版纳州网全面升级改版,新增艺术节、电子画册、魅力西双版纳州等特色栏目,同时提高网站的文化含量和信息内容,使网站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依托西双版纳州新闻网开办的西双版纳州英文、傣文和哈尼文网站开展外宣工作,在泰国、缅甸、老挝、美国、德国、巴西、捷克、也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联合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站开设专页,但还需要创新,进一步扩大西双版纳州的美誉度。第四,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提升民族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的节庆活动中外驰名,“东方泼水节狂欢”成功地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傣历新年节暨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和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期间,通过多种语言、文字、图片向国内外宣传介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的文化艺术,充分展示了西双版纳州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和文化魅力,现需要新的突破,进一步扩大西双版纳州的美誉度并成功地提升对外影响力,加快了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
4、做好非遗保护开发工作,筑牢民族文化根基。西双版纳州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底蕴深厚。它包括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及口述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傣族章哈)、民间手工技艺、傣族医药、生产商贸习俗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有大量的原创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民族文化要素。从2005年10月至2012年,西双版纳州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做到深度挖掘、有继承、有发展的保护,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西双版纳州现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60名,全州先后确定保护项目52个,其中,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等11个项目被分别列为第一、二、三批国家级保护名录,傣族“苏玛”、傣族竹楼建筑技艺等2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目前,西双版纳州成为云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多的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将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继续延伸,发展永无止境,民族文化之魂生生不息,文化之根一脉相承。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转换,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寻求一种更合适的生存方式,实现市场与文化保护、发展多方受益的格局,为西双版纳州建设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和文化“走出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者:李玉云单位: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 上一篇: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论文
- 下一篇:现代文化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