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角下民俗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时间:2022-01-18 09:39:16

导语:文化翻译视角下民俗文化意象翻译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翻译视角下民俗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民俗文化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对于对外传播而言,民俗文化固有的语言内容、符号、逻辑,导致在转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壁垒。但是,当深入研究其民俗文化背后可以发现,其实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在语言上存在一定的各个共性,只有着力挖掘其背后的共性因子,才能够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本文以我国著名的徽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现象、表象和意象来探讨民俗意象中的共性价值以及从翻译视角,为徽州民俗文化提供一定的翻译策略和价值参考,从而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民俗文化;翻译;策略

民俗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民俗文化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产物,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形式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文化差异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往往给民俗文化对外传播造成了困难;而深入研究会发现,在文化差异之下还掩藏着一些文化共性,尤其是在民俗文化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内涵中。文章以徽州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解读徽州民俗事象和民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与西方民俗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对比,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共性的角度进行民俗词语英译的实践尝试,并发现了这两方面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影响,探讨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境内山多岭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自唐代大历四年(769年)形成一州辖六县的行政格局,有至清代基本未变。这种政治的稳定性正是占徽州社会这一文化地理单元具有相对稳定性、完整性和相对封闭性的历史印证。徽州风俗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许多现当代学者从现代学、文化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过深入独到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徽州风俗的文化意蕴。徽州文化是徽州、淮河、皖江、庐州四个地区的文化内容整合,古代徽州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具有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涵,徽州文化与安徽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徽州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有:土地制度、商业发展、宗族传承、历史名人、教育结构、科技发展、理学文化、医学文化、朴学文化、戏曲种类、作画流派、篆刻流派、版画形式、工艺传承、刻书文化、建筑风格、村落习俗、民俗文化、方言特色、菜系、宗教发展、地理条件、动植物资源等。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徽州文化已经影响到了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教育改革、文学艺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徽州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技术工艺也向着多元化转变。可以说,徽州民俗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徽州民俗文化涵盖内容之全,决定了其研究价值的丰富性。尤其是在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挖掘、研究和表达,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接,促进文化融合发展。在文化交流与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需要深度挖掘不同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共同性,文化共性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环境,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进行总结,了解文化的本质,文化之间的共性要远少于差异性。从文化本质特点来看,文化差异更加鲜明,文化的独特性更能激发人民的探究欲望,但是现代化社会体制改革让文化传播形态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需要将文化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从而对文化的内涵展开探索。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一、翻译视角下的民俗文化

最近几年,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中国元素日益增加。如何翻译这些中国民俗元素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一些官方媒体曾对传统文化常见词汇的英文翻译进行了整理,并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例如:四合院不再是单一化的拼音拼写,而是用新的英文词汇“Quadrangle”来代替,八卦“Trigram”、世外桃源“Shangri-laorArcadia”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局限于国内,要顺应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将传统文化内涵推出国门,建立大国形象,这就需要做好传统文化词汇的翻译工作,通过对词汇的重新编辑,将文化内容融入不同文化体系中,形成专有名词固定译入语,成为英文标准语言表述形式,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出版类似词典的查询文献,促进文化交流。但结合近年来的文化传播情况来看,受东西方风俗习惯、历史传承、思维理念的差异影响,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会存在词汇空缺。为了避免出现误译,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东西方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同词语具有的文化内涵。此前,在网络上流出一段特朗普的外孙女背诵英文版《三字经》的视频,《三字经》每行三字,带有特殊的韵体,是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三字经》的翻译十分困难,英译版本更是多达20个。翻译策略的制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开放的查询管理系统,帮助翻译人员了解传统文化典籍中所含有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美学,让翻译内容贴近传统文化内涵,结合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加强对文化共性的认知,有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迫切需要专业人才团队建设,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普及工作。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开设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相关的文化课程,保证年轻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二、民俗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

民俗文化中的一条重要特征就是对外传播。对外传播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海外侨胞更是如此,许多海外侨胞自幼接受国外的文化传承,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而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昌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使其在国际上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我国海外侨胞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探究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历程,这对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国力昌盛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国外环境。语境是不同民族、国家在进行语言交际时的大背景前提,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不同的词汇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释义。同样,翻译人员在进行传统文化英译时,也会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通过词汇的合理应用对传统文化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译法,加深对文化内容的剖析,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翻译的文章与原文表达的意境具有一致性。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前了解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结合语言背景,传达准确的文化信息,解析民俗文化的深层意义,建立文学传播标准,词汇选择要有目的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俗文化翻译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翻译的文章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就会为文化交流带来新的问题。民俗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对外交流,构建文化大国形象。东西方语言差异也属于各民族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民俗文化翻译工作要围绕民俗文化的内涵开展,反复斟酌用词用句,确保译法的合理性,借助新的词汇表现形式传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体系让翻译工作的开展面临许多困难,结合翻译现状,许多译者在进行古文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的体现有待提高。

三、翻译视角看待徽州民俗文化及策略

本文选取徽州春节的民俗文化为例,虽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许多地方的传统年俗已逐渐失传,大家总说“年味淡了”,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你还未发觉这块民俗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徽州。徽州的年文化十分隆重,从腊八节开始到除夕,都在为年的到来做准备工作,被称为“忙年”,从大年初一一直到元宵节,都属于“过年”。且一定得到正月十五过罢,才算结束。徽州年猪饭,又称杀年猪。每年冬至过后,立春一个月前,会宰年猪过年。那时天气寒冷,所以猪肉更易存放。每到宰杀年猪时节,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按规矩相互宴请,今天东家请,明天西家聚。徽州人历来重情感、讲道德。每家在过年的时候,会办杀猪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让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主位,小辈们忙里忙外,热情款待。因此,徽州的寒冬腊月,是一个“蹭饭吃”的季节,操办一顿杀猪饭,让这个季节变成春节前最为喜气的时刻。徽州人家辞旧迎新的氛围,是从“家家户户打食桃”开始的。糕类食品因为易储存,在黄山人的年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精制的米粉与水混合,揉捏拍打渐渐成型,福、禄、寿、喜、财字样的糕点,都是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打食桃”是徽州传承多年的传统技艺,需要经过碾制米粉—做成粉团—放入模型—上笼蒸熟—点红晾干五道工序。在一些较大的村庄,过去都有业余剧团。剧团会准备几十套演出服装,带有乐队进行表演。每年到了春节,这些剧团就会到处演出,十几出大戏唱下来让人目不暇接。出名的戏种有带有地方特色的徽剧、传承度广的京剧和黄梅戏等;“古时许村的大街小巷里,常常出一种妖怪,名叫邋遢相。它身材高大无比,每当夜幕降临,便在幽深的街巷深处,一下子咬住了行人的衣领,将人高高提起,村中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后来村民想了个办法,做了把能超过马头墙的大刀,当妖怪来时,便向它砍去,吓得它再也不敢出来。正月十五闹元宵,安徽休宁县深处的千年古村———右龙村跟往年一样,都要举行一个传统祭祀仪式,起舞“板凳龙”,共同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歙县深渡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孔明灯的制作需要先用竹篾做好骨架,呈现半圆形,在袋子的下方开口,在做好的袋子里放入羊油和破棉絮,反复敲打后,架起松明架点火,灯内的浓烟受热膨胀的影响,点燃袋子中的羊油,松手后孔明灯会升到天空。为了响应环境保护的号召,一些地区禁止燃放孔明灯,但其他文化活动都被完整保存下来。安徽位于我国东南部,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经过几千年优秀文化历史的洗礼,安徽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影响社会发展步伐的伟大思想、一些优秀的文学学派在此诞生,属于民族文化发达地区。安徽的环境复杂多变,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南北不同的民俗习惯在此汇聚,区域文化展现出多样化、鲜明化的发展特点。安徽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游客的关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绽放出绚烂多彩的文化光芒。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安徽的民俗文化发展改变了故步自封的状态,开始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翻译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安徽民俗翻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当翻译内容无法与原文对等时,做好英文注解的编写,帮助读者理解民俗文化精神内涵。民俗文化翻译除了直译,还需要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进行意译。音译与直译的共同应用,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我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结合民俗文化翻译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古文传承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翻译后的文章,主要读者是西方的学术研究人员和一些中国文化爱好者,他们所使用的并不是传统语言,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不深,因此,在翻译时要采用意译,保证民俗文化内容的真实性。中华文化是我国人民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了解文化之间的联系,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52-57.

[3]吕亚娟.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J].科技资讯,2009(15):215.

[4]王慧杰.新疆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145-146.

[5]李建军.文化翻译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张心宇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