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及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

时间:2022-10-21 04:49:59

导语:廊桥及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廊桥及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保护

摘要:为促进廊桥的保护传承,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廊桥的保护和发展中,探索了闽浙廊桥技术性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创新,从而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廊桥;数字技术;传承;保护

多元化的文化浪潮不仅需要全国性的文化特色,更需要具有独特特点的区域性文化,承载闽浙地区文化的廊桥及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廊桥,又名屋桥、风雨桥、蜈蚣桥,主要是在桥面上建造廊屋形状建筑而形成的特殊桥梁[1],美国电影《廊桥遗梦》的热映、廊桥营造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廊桥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而廊桥造型美观、建筑形态丰富多样、广泛的实用功能、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之美。廊桥是涉及地域文化生态的空间建筑物,它以文化链的形式有机地存在于廊桥文化生态中[2]。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廊桥受到经济、文化以及自身建筑材料的影响,廊桥及其文化的保护发展也遇到困境。数字技术作为新技术,以其他技术没有的优势参与廊桥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廊桥面临的社会现状使得数字技术对廊桥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闽浙境内廊桥现状及文化价值

1.1廊桥现状及原因分析。1.1.1数量不断减少。廊桥建筑主要为木质结构,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更容易造成巨大损害。廊桥饱经风雨年丢失修,廊桥建筑材料不断损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台风引起的洪水,轻易冲毁多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廊桥。人为方面,包括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荒芜、地方财政困难、廊桥维修资金不足、传承技术的断层、当地村民和政府对其文物价值的认识不足,甚至廊桥缺乏消防通道、人为拆除等原因使得廊桥的数量不断减少。1.1.2廊桥技艺面临断层。随着现代化的桥梁技术的发展,廊桥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目前掌握廊桥营造技艺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学艺无人,特别是随这许多老一辈廊桥的修建者纷纷去世,新一代的廊桥传承者纷纷转行,廊桥珍贵独特的技艺面临断层。1.1.3保护意识有待加强。近来,随着国家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物遗产的重视,廊桥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文化遗产,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廊桥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廊桥所在地区基层组织和村民的保护意识还需要不断加强,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呈现出空心化、老龄化,而留下来的那批人忙于生存,无暇去关注和保护廊桥。1.2廊桥文化价值。1.2.1建筑文化。廊桥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岁月山河,更让人惊叹的是廊桥文化的悠长历史和精湛工艺。廊桥造桥工艺精湛,没有桥墩、没有钉子,也没用榫卯结构,单靠木板叠压而成,历经沧桑却还保持完好,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展现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工匠精神,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不仅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劳动人民实践的和智慧的结晶,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1.2.2民俗文化。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3]。廊桥不仅具有交通和遮阳避雨的功能,还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关,成为当地民主休憩、集会、文化交流等场所。随着民众在廊桥内的频繁互动,这样具有明显地域性的民俗空间不断被强化,廊桥为民俗功能提供了重要传播载体和交流空间,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了凝聚力,造就了廊桥的民俗功能。1.2.3道德文化。廊桥建桥修桥护桥的资金绝大多数是募捐集资为主,家族民建为次,官资民助为辅[4],体现了当时民众崇高的道德文化。廊桥在旧时没有特定评判是非场所的环境下,常常作为议事、舆论和评判的场所,塑造了当地特有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文化。廊桥还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廊桥的一大特色就是廊桥与佛庙、道观、社堂相结合形成当地的特色建筑,在桥中央的神龛中供奉神灵,以桥代庙,以庙为桥,以桥祭祀代庙祀,寓意神灵能够镇水保佑百姓幸福安康。桥上的祭祀对象的多样性呈现了多元包容、兼容儒道释文化,不同祭祀对象时间的不同形成多样化的祭祀形态,同时也成为当地村民寄托美好愿望之所。1.2.4红色文化。闽浙地区的许多廊桥也被称为红桥,红色是也是廊桥的特征之一,很多廊桥背后都是一部部的革命史,革命先辈的足迹赋予廊桥红色的神韵,廊桥以及廊桥背后的故事承载的不仅是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也激励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模型构建、VR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综合使用。其中,数字采集主要包括GPS、RS、CAD以及GIS等多种技术[5],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精确化采集、多样化展示和系统化架构。非遗资料大致分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文献史料三种[6]。廊桥及其文化的资料大致也可以分为这三种,数字技术通过语音录制、智能识别等方式实现口述资料的保护和传承,语音的智能识别解决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不易于传播的特点。实物资料例如现存的廊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拍摄、扫描技术实现数据的数字化保存,实景再现最能真实再现廊桥模型,实现从空间方面理解廊桥。文献史料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存储、输出、展示和传播,借助网络平台向全社会展现廊桥的魅力,并且网络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门槛低的特点,促进文献史料的应用和创新发展。

3应用数字技术对廊桥实施保护

3.1数字技术精确统计廊桥数据。对廊桥进行保护,通过数字技术增加廊桥数据的安全性。廊桥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以数字化呈现原始建桥数据,减少原件的磨损、被盗情况。首先需要对现有廊桥资源进行准确统计,统计不仅包括廊桥的地址、构架、外貌,甚至还需要包括桥的历史背景,桥碑记、桥名、建筑数据等具体细节。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桥的建筑数据、周围环境数据进行精准确认,建立廊桥资源数据库,通过访谈以及录像的形式对建桥过程进行细化,获取每一座廊桥包括从建桥初始到完工甚至使用、维护的系统化数据库,便于廊桥建桥技术的传承保护,避免出现断层情况。在获得每一座桥的系统数据之后,借助三维技术实现廊桥建筑模型的重现,便于廊桥的恢复和维修。3.2数字模型重现廊桥结构。数学技术是一项系统化的重新技术,可以借助对廊桥等古建筑形象及工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重现,有利于促进古建筑的传承和保护[7]。对已采集的廊桥数字资源,经过三维空间技术构建起三维模型,实现结构的重现。三维模型有利于系统化理解廊桥的结构,尤其在进行廊桥修复时,可以事先在模型中进行修复构想和实现,形成更加完整有效的修复方案,避免在修复过程中出现原有完整结构的破坏和已损的再次破坏,提高修复的效率。3.3数字技术动态演示廊桥环境。对廊桥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数字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廊桥建桥、完工、使用、维护全过程进行动态演示,通过多维度对廊桥进行展示,甚至可以放大细节展示廊桥,加深对廊桥设计和建筑细节的理解。同时,还可采用VR技术呈现廊桥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活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沉浸式的了解、欣赏廊桥巅峰的造桥技艺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甚至还可以通过虚拟场景,身临其境的感受自己作为设计师设计自己的廊桥,体验廊桥的建造过程,加强与廊桥的互动,增强参与感、现场感。3.4数字技术具化廊桥文化价值。廊桥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廊桥进行保护传承,更需要保护其文化价值。针对廊桥保护的现状和必要性,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对古建筑例如廊桥技术进行思考,科学保护这些廊桥资源[8]。数字技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思维,借助数字技术将隐形的文化价值显现化,重现在廊桥发生的民俗活动重现民俗文化、道德文化,电影、纪录片等讲述廊桥发生的革命故事,重现红色文化,挖掘背后隐藏的文化,更好地理解廊桥的文化内涵。通过数字技术赋予廊桥及其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数字技术中的交互技术让廊桥传统文化和现在文化实现完美融合,增强当地村民文化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促进文化认同。此外,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讲好廊桥故事,实现廊桥文化的创新应用,实现保护、发展和创新。

4结束语

数字技术包含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均可应用于廊桥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对廊桥进行保护和传承,需要全局性、系统性的保护廊桥的建筑结构、艺术工艺,还要保护廊桥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采用数字技术对廊桥数据资源进行采集增加廊桥原始建桥数据的数字化,增强其应用性、游动性、共享性、复制性和操作性等多种特性[9],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原因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数字模型重建廊桥结构、数字技术具化廊桥文化,改变传统技术的复制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低成本、短时间、高灵活的特点逼真还原廊桥原始结构,促进仿真件的生产,促进廊桥及其文化的宣传推广,促进廊桥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鲁非,陈兵,叶荣兴.庆元廊桥[J].浙江档案,2012,(5):38~43.

[2]张可永.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闽东木拱廊桥文化生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4):17~21.

[3]曹佳骊.广告设计中民俗因素的作用环境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04):25~26.

[4]薛一泉,杨张益,胡鉴.凌虚千尺架飞桥[J].浙江画报,2009-09-15.

[5]杨志勇.数字技术语境中晋域古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7,(10):237~238.

[6]崔博,田思源.数字技术对宝坻皮影戏的创新传承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4):321~325,357.

[7]聂磊.试论数字技术语境中晋域古建筑遗产的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8,(9):205~206.

[8]李雪婷.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珍贵历史档案的复制与保护[J].兰台内外,2019,(18):27.

[9]刘平,张道明,王丹丹.分析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8,(2):145~146,188.

作者:董智辉 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