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时间:2022-09-11 06:06:32
导语: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把握三个要点,首先需要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满足“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旅游经验较为丰富的游客,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帮助游客对“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艺术艺术”“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蕴藏文化内核和精神述求进行深度理解,最后需要根据景观特点来开发文化区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旅游项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讨论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相关工作关乎其是否可以新时代重获新生,相较于普通景点,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意义,如何引导游客在旅欧过程中理解景观蕴藏的人文思想是每个业内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考虑过度开发旅游项目是否会对景观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作为发展原则,让非物质文化景观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
一、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要点和关键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关注旅游过程是否可以满足游客理解各地文化习俗和知识内涵的需求,部分游客旅游的目的在于丰富自身的阅历和人生奖励,带有明显的增智、学习性质。同时,此类游客进行旅游的目的提出是针对旅游地点的某一风俗习惯或风景进行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游客此类需求,尽可能体现当地特色,通过设计满足游客“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精神层面理需要,打造符合游客心理预期的特色化旅游体验。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引导游客对非物质文化景观内核进行深体验,理解特色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核和精神文化,美丽的风景可以为游客带来视觉体验,而通过对景观文化的深度了解可以帮助游客获得长久且深刻的心灵震撼。当游客在一个城市进行旅游时,体验城市文化习俗带来的乐趣往往强于“快餐式”的旅游体验,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需要注重游客的视觉体验,更需要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人文体验。当游客在拥有非物质文化景观地区地区进行旅游活动时,其追求往往不只是观光、度假等,此类游客通常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探索与研究的乐趣,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需求。而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旅游经验较为丰富的游客,因为其本身可能对当地非物质文化景观有较为深刻理解和偏好,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元素会提出一些相对较为专业的需求,故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在景观设计中插入一些专业和通俗并存的内容。例如部分景观带有浓厚的宗教或思想文化圣地性质,此类景观需要针对性打造,强调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收获的精神熏陶,对“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艺术艺术”“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蕴藏文化内核和精神诉求进行深度理解,进而帮助部分旅游者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蜕变。从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角度进行分析,大部分民俗文化内容都可以借助各类技术和手段等完成再现,技术手段的高新极大地增强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性,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景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和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当地代表性文化习俗或风景设计特色景观。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的需求,设计过程中应强调景观的文化内涵带给旅客的人文体验,进而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不丢失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进行文化的革新和对新时代的适应性改革。具体而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当地对非物质文化相关的物品和文化元素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专家的意见对其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工作中可重点分析物品本身的视觉、听觉、概念形象,根据其整体景观意象设计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模式,做到雅俗共赏。同时,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相关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回归景观所处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地域特点、居民的文化习俗、空间分区情况等因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景观分区适应,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景观。
二、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表达方式。部分非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其反应了各个地区独有的民俗文化内容。非物质文化通常借助各类载体进行体现,工作人员需要借助有形的载体引导旅客在特定视角欣赏文化景观,帮助旅客处理非物质文化景观表达存在的障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其载体形式也相对较为复杂多样化,故景观的文化内核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诠释,其可以是当地独有的手工产品,也可以是特有的精神文化,例如传统节日仪式或歌舞表演。(二)展示类项目的景观表达。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地利用文字语言体现文化精神的特点,文字具有较强的分辨性和通用性,将文字形象运用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可以有效体现文化景观本身具备的历史和文化深度,同时,利用文字可以有效体现当地故事文化蕴藏的景观文化的内涵。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牌匾、对联、碑文等文字艺术表达模式进行直观表现,其中牌匾可以较为直白地传递景观场景蕴藏的文化内核,对联则可以通过文字艺术体现当地景观的特色内容,碑文则以文字艺术的形式体现景观场景的文化和历史沉淀。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小型雕塑、特色文化墙,和可以代表当地文化图案的元素深化景观文化内涵,让有艺术和文化追求的旅客获得心理满足,让有视觉感官追求的游客获得优质的视听体验。例如,结合民间美术,适当保留相关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等要素,针对景观环境和园区设施进行改造(指示牌、小品雕塑),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理解景观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特色文化墙的方式展现文学故事和神话传说,这种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游客获得一定的情景体验。工作人员应注重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例如建筑、植物、水、石通常可以体现景观蕴藏的文化内容,甚至部分文化的传承也是借助建筑得以保存,保留景观的建筑物特点并加以放大,可以帮助旅客直观了解建筑物和环境的设计思想和特点。例如旅客通过了解传统园林布局的“一池三山”模式,可以对其代表的神话传说进行了解,在旅游过程中收获文化知识。
三、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原则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对文物或环境整体的保护,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调整旅游区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路线,对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并不能起到延长非物质文化景观存在时间的效果,同时,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兼顾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到真正的“绿色发展”。故需要工作人员在保护历史环境的前提下,景观中可以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化遗迹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文化旅游区内的特点来开发文化区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旅游项目。对古典建筑进行保护或维修时,需要强调“整旧如故”,工作人员需要理解建筑本身具有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其破损之处进行维修,避免大幅度的翻导致其失去本来的韵味。对古典建筑进行翻修的最终目的在于保证其可以真实反映其建筑出来的文化特征和思想风潮,而不是让其在现代更加“富丽堂皇”,故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关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中需要寻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存在的共同需求。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进行开发和保护,使其在现在重新焕发生机。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向游客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和执行《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标准》法律内容。
四、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具体措施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以景观当地的民间故事里的人物打造商业形象并推出文化品牌。同时,部分景观所在地区的饮食文化较为发达,可以联合当地人民打造特色餐饮旅游区域,对部分风评和口味较好的老字号进行培育,打造知名度和口味俱佳的特色门店。具体来说,工作人员首先可以提高现有小吃夜市的环境并丰富其种类,在保留当地饮食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改革,让当地饮食更加适应大众需求。旅游区的管理层需要严格执行饮食标准和法规,对当地餐饮的种类、数量、质量和价位进行把控。部分地区交通较为不便,工作人员需要设计旅游道路、景点及一定的保护工程。相关工作需要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开展,尽可能结合当地地形进行建设,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不可逆的破坏。五、结语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相关工作中,工作人员密切关注旅游过程是否可以满足游客理解各地文化习俗和知识内涵的需求,对景观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整和改革,引导游客通过小型雕塑、特色文化墙,和可以代表当地文化图案的元素对旅游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了解,工作人员在设计工作中需要遵守“绿色发展”和“整体环境保护”保护原则,让景观中存在的历史建筑在新时代保持本身的特色,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和历史“韵味”。
参考文献:
[1]杨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以青嘉吴昆地区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6):71-76.
[2]宋俊华,何研.学科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化遗产,2019(6):152-157.
[3]周龙,宁小倩.让鲤鱼灯舞跃上非遗的“新龙门”——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实[J].当代党员,2019(22):58-60.
[4]赵云芳.固本浚源传承创新——大理大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J].大理大学学报,2019,4(11):2,129.
[5]杨艳霞,张尔君.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研究——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戏剧,2019(10):159-162,168.
[6]黎心竹,陈蕴茜.从民间说唱到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南京白局的改造与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50-156.
[7]商志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探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J].现代交际,2019(20):102-103.
作者:邹宏玉 单位: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 上一篇:都江堰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 下一篇:茶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