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区虎头鞋艺术探析

时间:2022-06-04 10:28:47

导语:唐山地区虎头鞋艺术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唐山地区虎头鞋艺术探析

摘要:唐山传统手工艺虎头鞋造型简洁,线条硬朗明快,带有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是唐山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工艺价值、实用价值、民俗学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观赏值。分析阐述唐山地区虎头鞋的艺术价值,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结晶的唐山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唐山地区;虎头鞋;民俗文化;工艺手法;造型艺术

唐山地区旧时都有给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穿虎头肚兜、睡虎头枕的民俗。自然界中的虎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人们心中的保护神,关于虎文化文献中有许多记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旧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局限,孩子不易养活。人们采用虎的图形做成虎头鞋,取其辟邪,保平安之意,也是希望孩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拦住邪恶,茁壮成长。虎头鞋的历史已经无从可考,但是缝制和穿着虎头鞋的风俗在我国流传至今。

一、唐山地区虎头鞋的特点

唐山是工业城市,唐山地区以农业和煤矿生产为主,在工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中国第一个采煤工业区——开滦集团,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台机车等奠定了中国工业之首的地位。在历史的空间和时代的更迭中,唐山人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唐山文化。在过去普通百姓的家庭中,男人们下井挖煤,或在工业区劳作,妇女们在家操持家务,大多数人文化知识层次低,甚至有少部分文盲存在,民风淳朴,所以艺术风格朴素。旧时唐山地区,妇女大多都会做鞋,一年中在闲时大多妇女都会给家人做几双鞋,穿着特别舒适。特别是小孩子的鞋既舒适又美观,唐山人民有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给孩子做鞋的习俗,孩子的姥姥、奶奶、姑姑、姨姨们在孩子还未诞生就已经给孩子做好了各式花色的虎头鞋,衍生到后来的猪头鞋,其寓意主要源自于民俗,阻拦邪恶,扫除危险,意在让孩子平安长大。(一)造型艺术。唐山地区的虎头鞋采用仿生造型,成品色彩艳丽,造型生动。虎头鞋来源于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家操持家务的妇女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机会去系统地学习制鞋技术,所以在造型艺术上基本是祖孙之间、母女之间、婆媳或邻里之间口口相传或互借花样来做,所以造型变化不是很大。更因为是工业地区的关系,文化粗犷朴素,所以虎头鞋的线条简洁大方,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结合本地区的艺术特色和个人审美特点,在造型上会有“萌态”和“喜感”,但又兼具虎的威严。唐山地区的虎头鞋在后跟鞋帮会安一根虎尾,作为提鞋之用,穿脱更加方便,这些都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的生活智慧。虎头鞋的鞋底设计得比较宽大,更适合孩子的脚型,整个鞋子造型圆润饱满可爱,颇受孩子们的喜爱。唐山地区虎头鞋的虎的造型有幼年虎和成年虎等多种造型,在虎脸造型和虎眼造型上有些区别,幼年虎虎脸圆润,虎眼采用圆圆的造型,比较萌态可爱;成年虎虎脸较为硬朗,虎眼为吊睛虎眼,在外观造型上更具威严性,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唐山地区的虎头鞋具有工艺价值、实用价值、民俗学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观赏价值。(二)工艺特点。唐山地区做鞋工艺讲究、工序繁多。基本制作工序有: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滚口)、上鞋底等,工艺复杂。从设计图案到纳鞋底,从设计鞋面造型到绣花,除掌握多种手工艺技法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虎头鞋。其中打袼褙是最能体现工艺技术高低的一道工序,在打袼褙中最难的一道工序是打浆糊,这道工序是打袼褙成败的关键,不能太过粘稠也不能太稀,太稀打的袼褙就会分离,过稠就会漏浆致使鞋底过硬,穿着不舒适。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已经非常稀少,并且很难找到了,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令人感到惋惜。袼褙打得好坏直接影响了鞋的舒适度和质量,好的袼褙平整、耐穿还养脚。袼褙要一层一层地刷浆糊,不能漏浆,表在平整的板子上,在太阳下晾干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袼褙弄好以后就要开始纳鞋底,鞋底一般做好几层,用麻绳密密纳缝,因为层多的关系,被人们称作“千层底”。鞋底纳缝的针法也不相同,有“八字形”“十字型”等,力求结实耐穿。鞋里面一般都用软布纳成鞋垫,柔软透气,用料环保,鞋底宽阔,质地较硬,能促进孩子足底的健康发育成长,对于刚刚开始学步的孩童来说,虎头鞋能够让孩子迈出平稳的第一步,是非常有益于学习走路的鞋子。唐山地区的虎头鞋会在鞋底用红绳打穗子,这都来源于传统的民俗讲究,因为过去医疗条件差,孩子不易养活,所以用红色的丝线寓意留红根。做鞋时会在鞋子表面缝制两个铃铛,一则是一种装饰,二则更具实用价值,孩子走动时,铃铛叮当作响,这样,家长在劳作时也能避免孩子走出家长视线,这些都是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三)色彩艺术。唐山地区的虎头鞋,色彩多用比较纯的艳丽色彩,配色大方带有地方民俗特色。制鞋色彩的运用和唐山地区人们的艺术修养有很大关联,唐山是工业地区,大多都是工人、农民,这些农耕文化形成了唐山地区的审美文化,一般主色调运用黄、红、蓝、黑,色彩配色上大多为对比色,色彩鲜明。虎头鞋会采用纯度对比的配色,诸如红配绿,带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唐山地区民风淳朴,百姓人家过日子都会精打细算。之前物质缺乏,人们裁衣服,做日用品剩的布头都会精心收起来成为制鞋的材料,所以有些鞋面的配色较繁杂,没有配色的艺术规律。但是鞋面的用色会单纯和完整一些,鞋里会用一些小花布,条纹和格子的,不拘花色,只要纯棉质地即可。绣虎头时,丝线的用色大多会使用色彩艳丽的对比色。例如,黑色的虎头,眼睛会用到黄色、红色,眉毛会用到绿色,嘴巴运用红色,鼻子会用到粉色,色彩艳丽明快,很受孩子喜爱,极具地方特色。(四)民俗价值。唐山地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虎头鞋在农村还一直盛行,至今还有它们的身影。虎头鞋不但是人们日常的必需品,它还蕴含了中华几千年的图腾文化,是唐山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旧石器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作为森林之王的虎是狩猎者遇到的最强劲的猛兽。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受到虎的伤害和威胁的时候,虎的形象是高大威猛的,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虎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有些民族将虎作为图腾,形成了虎文化。由于过去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局限,年幼的儿童不易养活,人们把“虎”的图案应用于儿童服饰之中,希望借助老虎的威严镇压和阻拦孩子身边的一切邪恶,使孩子茁壮成长。唐山地区的虎头鞋正逐渐消失在时代的脚步中,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它的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唐山地区和其他地区虎头鞋对比研究

虎头鞋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流行甚广,由于地理位置、乡土风俗等原因,形成不同的艺术特色。(一)外观造型的艺术表现。唐山地区的虎头鞋外观线条简洁大方,民间有“照猫画虎”的说法,在虎头的造型上表现出“萌态”。成年虎的虎眼采用吊睛眼造型,幼虎的眼睛采用圆形造型。外观没有过多的装饰,会用线绳打虎须,钉两个小铃铛。同是河北地区的邯郸,虎脸用的是莲花造型,眉毛、眼睛选用花卉造型或孔雀羽毛作为装饰纹样。两侧加绒球,有些还要在虎脸周围加一圈毛边。河南、安徽、苏州地区也会把花卉图案融合进虎脸的造型之中,其中河南地区装饰最为繁多:打穗子、装毛边、钉珠、加虎耳等。(二)工艺手法。唐山地区虎脸的制作采用绣和贴的方法,眼睛、鼻子、嘴巴用另一块布料剪出形状贴补在虎脸上,然后在周围平绣一圈,也有的采用绣虎眼睛的工艺。邯郸、任县等地区一般采用绣的方法。河南、安徽、苏州等地也是采用刺绣的方法,绣出虎眼、虎鼻和虎嘴。其中苏州地区虎头鞋做工比较精细。纳鞋底的针法各地也有不同讲究,中原地区会分行纳缝,有些会纳成菱形图案,线花的形状各地有各地的不同,有斜排列、十字花、菱形以及能够想象出的各种图案,唐山地区也是如此,但是鞋底会用红线打穗,寓意留红根。例如江南一带的九孔图,就寄予了长辈对儿孙聪明伶俐的期盼。河南地区有些会在鞋底绣朵莲花或蝴蝶等吉祥图案。(三)色彩运用。唐山地区虎头鞋绣虎头时多用纯色,红色、黄色居多,也有黑色,虎鼻、虎嘴多用红色,在配上会出现对比色,比如红配绿,这样会色彩鲜明,配色乡土气息浓烈,充满地方特色。其他一些地区,诸如河南,黄色、红色、绿色、蓝色运用居多,在绣虎脸的配色上比唐山地区用色繁杂一些。江南的文化给人是温婉柔和的,在苏州地区,虎头鞋虎头的绣品配色柔和雅致,体现了江南地区人们较高艺术的修养。

三、结语

虎头鞋的历史起源,民间传说很多,至今我国还流传着穿虎头鞋的风俗。南北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得虎头鞋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但是都有共同的寓意,就是希望用虎的图腾来拦住邪恶,让儿童茁壮成长。想一想,在农闲的时候,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唠嗑,纳鞋底,细细的针脚里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希望借助老虎的威严镇压孩子身边的一切邪恶,为孩子消灾,使孩子健康成长。虎头鞋是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是唐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唐山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诚如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我们这一代人还要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吕枫韵.中原虎头鞋艺术缘起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55-160.

作者:刘秀东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