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歌中的文化叙事研究

时间:2022-06-04 10:09:35

导语:黎族民歌中的文化叙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黎族民歌中的文化叙事研究

摘要:海南黎族民歌是当地历史、艺术、地域民俗的文化叙事载体,在黎族有语言、无文字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海南黎族民歌中的文化叙事内涵与音乐风格特点,以期透视黎族民歌中的深层精神内涵。

关键词:黎族民歌;文化叙事;历史;艺术;民俗

海南黎族民歌是对海南黎族人生活、居住地区所流行的各种不同内容、体裁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的泛称。其不仅限于演唱体裁的范畴,还包括舞蹈、器乐表演等形式。海南省是黎族人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域,海南黎族民歌一方面有着与大陆文化不同的气质特征;另一方面,也保留着大陆文化的精神底蕴。这是因为海南虽然偏安一隅,却从未阻断与大陆的密切联系。我国古代百越人移居海南的后裔——土著黎族人身上传承着祖辈的精神气质,使得海南这片土地上的黎族民歌兼具黎族民族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共性特征。

一、海南黎族民歌中的历史叙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首先呈现的是历史叙事特征,其中传承着黎族人民所特有的奋斗、团结精神,是海南黎族人的精神载体,在海南黎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叙事意义。海南地区的黎族人很多是从东南沿海移民到海南岛上生活的,他们身上保留着浓重的传统民俗、历史和艺术特征,民歌中带有强调文化族属的倾向和较鲜明的传统文化、历史印记,凸显出海南黎族民歌在传承黎族文化“传统主义”方面所持的文化价值观[1]。千百年来,众多的黎族民歌发展成为海南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灵动的载体形式。海南黎族民歌中具有明显的“黄道婆文化”精神内涵。由于海南当地的黎族人民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字,因此口头传承成为其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民歌中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叙事,是黎族人在有语言、无文字的情况下进行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内容。虽然这种文化传承比较简单,而且不够系统,往往只能依靠祖辈的口耳相传而延续,但是不可否认,黎族民歌中保留了悠久的海南黎族历史文化。在这些非典籍性的民歌作品中,其精神内涵来自于大陆的百越祖先,因此没有因为记载信息的缺乏使其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反而以民歌形式的传承获得了新的发展[2]。“黄道婆文化”是人们了解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借助当地的民歌艺术,黎族人千百年来的耕织生活景象展现得更为生动。海南地区自古注重耕织生产活动,黄道婆是重要的象征性人物,其在海南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她的研究、传授等活动,使黎族人获得了先进的织锦技术,并且世代相传,展现出精湛的黎族织锦技艺。随着这些织锦技术在其他区域逐渐流传,黄道婆成为黎族人敬拜的文化楷模和精神偶像。典籍记载中黄道婆创造的黎锦图案有20多种,而民歌中提到的有100多种。比如,在民歌《织女歌》《黄道婆》《黎族花》《织锦娘》《海魂婆》等歌曲中,都有关于黄道婆遗留下来的若干不同织锦名称的记载,形成了口头对黎族织锦文化的传承,对于海南的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歌曲在记录黎族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呈现出两个音乐层面的特点:首先,黎族民歌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传承当地的艺术形态与精髓。无论是有关劳动或黎族人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还是反映历史英雄人物、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等内容,从中都能听到海南黎族人较为熟悉的黎歌音调特点和旋法特征,带有典型的黎族音乐气质[3]。其次,这些歌曲中绝大多数保留着黎语演唱的习惯。黎语在黎歌中的原生态意义与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黎语具有自身的发音规律,对于民歌演唱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黎族民歌中的黎语往往带有深层次的语境特点和历史信息,折射出黎族文化的自觉与选择。这一类黎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历史发展中移民与当地人共同生活的文化特征。

二、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艺术叙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艺术叙事从某种层面而言,是对黎族人生活、生产、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记载。这些深刻体现黎族人劳动、生活的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当地黎族人民的内在精神世界。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艺术叙事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内容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这些民歌基本的形态依据。这些民歌在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社会所做出的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与艺术创造。这些歌曲超越了朴实的日常生活,是一种超越外在形态的、有选择的创造,折射出黎族的文化内涵。在这些作品中,还体现出人们对生活、自由、爱情、亲情以及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善良、真诚等品性的追求,满足了黎族人民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体现出对于社会现实与人们内心世界的观照。在黎族民歌关乎艺术叙事的作品中,歌唱爱情和有关民间故事、传奇的内容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一类型的民歌不仅在艺术叙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而且数量较多。例如,歌曲《牛郎织女歌》《情人歌》《疼爱歌》《放寮歌》,以及表现真挚、美好爱情的歌曲《龙子和少女之恋》《布隆闺之歌》和《高燕真苦情歌》等被海南黎族青年男女广为传唱。这些不同风格、形态的爱情歌曲可以运用多种演唱方式进行演唱,由此构成了形式各异、风格多样的民歌体裁[4]。此外,还有针对儿童演唱的儿歌等。这些歌曲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情感抒发的需要。黎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有不少动人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尤以大力神、雷公根、黎母山传说等最具代表性。大力神是黎族原始先民心目中的一位开天辟地的巨人,他气概不凡、具有回天之力。在完成开天辟地之后,脚划群山,凿通沟谷,建起茂密森林,汇成奔腾江河,让宇宙万物充满生机。黎族民歌中有很多表现大力神的歌曲,是艺术叙事中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这类歌曲流传范围较广,能够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神话传说依靠口头文学和民歌演唱的方式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艺术叙事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共同建构了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其他类型的艺术叙事歌曲还有《游灯歌》《猜情歌》《十怨歌》《正月歌》《钓鱼》等,这些歌曲反映了特定的生活场景。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民歌时,除了诠释出人们的日常活动情景外,还要将人们对这些场景的美好情感,以及在交往活动中获得的美好体验、对生活的感知等传达出来。在这些生活化的活动场景中,蕴含了黎族人对于本民族婚丧嫁娶等生活礼仪的感悟,体现了黎族人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同时记录了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顽强毅力,揭示出黎族人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三、海南黎族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叙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除了记录黎族织锦技艺、历史文化、艺术观念等信息外,还有很多民俗文化内容。黎族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叙事,使其作为一种传承黎族历史的载体而具有了独特意义。海南黎族的民俗文化从族属方面而言,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民俗生活是黎族民族文化的根基。从民俗文化中可以看到海南黎族的内在文化发展脉络。民歌作为黎族人的一种民族传统、艺术传统,其内容、形式、风格等都是人文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特征相适应。因此,黎族民歌可以被视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渠道[5]。第一,海南黎族民歌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有关黎族先民的神话传说和生活习俗,其中包括传统习惯、生活风俗、处事观念、人文常识等方面。这些以常识、审美、历史、娱乐等为基础的歌曲,均具备重复性、自在性、自觉性、经验性特征,并且具象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情风俗、岁时节日等内容。虽然有些歌曲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抽象化特征——将日常生产、生活进行抽象表现,但是从中能够窥探到特定的历史时空、社会语境下黎族人受到各类民俗文化的影响。第二,这类民歌记录了海南地区黎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等情况,是一种对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民歌反映了黎族人不同时期的民俗特点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是黎族民俗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此外,也有很多歌曲记载了黎族人日常的交往活动,“包含了闲聊对话、礼尚往来、情感交流、聚会游戏等信息,可以从歌曲《出海歌》中得到印证。”[6]在这首歌曲中,还从侧面体现了黎族人从事的生产活动如耕种、捕鱼、狩猎等。第三,海南黎族民歌对民俗礼仪等进行记录,黎族人在生产劳动中抒发对于各类劳动对象的感激之情。比如,在歌曲《插秧歌》《出海歌》中,传播了农事、海事规则,表达了珍惜生活、爱惜劳动成果等;在歌曲《砍山栏》《犁田歌》《放牧歌》《舂米谣》中,体现了欢快的节日场景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舂米谣》(图1、2、3)是海南黎族的经典民歌代表作之一,歌曲采用海南琼中地区的红毛民歌调,也称为“红毛调”进行创作。20世纪60年代,原海南省歌舞团的创作人员深入琼中红毛地区采风2个多月创作而成,后又经海南黎苗音乐创作者何丕杰记谱整理。可以说,这首民歌是海南文艺工作者在音乐创作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首民歌通过舂米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对比,表达了黎族妇女在新旧社会中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境遇,歌词节奏欢快、铿锵有力、富有激情,整首曲子充盈着丰收的喜悦之情。这类黎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歌曲节奏型多样,乐句长短不一,而且有很多特殊的段落结构,音程相对多样,旋律风格十分丰富。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黎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特点,既包括黎族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又充分体现出海南社会文化的独特性,以及黎族文化本身所赋予人们的丰富情感、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等。其次,这些民歌大多采用黎语进行咏唱,在演唱中可以加入很多即兴元素,使演唱者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传统民歌往往无固定的句数或段落,有的短至两三句,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运用一定演唱技巧并进行二度创作。在较为古老、原始的劳动歌曲中有很多重复,形成两三个乐句的不间断重复进行。也有的歌曲篇幅稍长,有四五个乐句,或是十几、几十个乐句,需要几个人一起配合演唱。因此,在演唱中需要针对每句的音符和歌词数目进行特别设计,歌词不能过长,一般为三言、五言,亦有较为规整的七言、九言或是十言的歌词乐句。最后,这类叙事歌曲具有严格押韵的格律特点。在不同题材的歌曲中,由于叙述内容、场景不同,歌词的长短也是不同的,但无论何种叙事歌曲都要遵从严谨的韵脚。黎族民歌中的押韵规律颇为独特,与其他民歌的韵脚、韵字大多处在乐句的末尾不同,黎族民俗叙事歌曲中的韵字并不固定出现在句末位置,也未必一句中只有一个字押韵。从黎族民歌的歌词规律来看,许多民歌往往是以“ei”“ao”“yi”等作为歌曲的主要音节,这种音节作为母音可以使演唱者的口腔张得更开,不仅有利于发出高亢的声音,同时也体现出黎族民歌合唱的恢弘气势。此外,许多歌曲广泛使用了“来”“哈”“咯”“咧”等作为词句的韵脚,这种语气词可以使歌曲更具有传唱性,十分朗朗上口,有效创设了优美的歌曲意境,降低了歌曲的学习难度,增强了歌曲的传唱度[7]。

参考文献:

[1]刘长瑜.海南黎族民歌的发展及多样性[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2]方丽珠.浅谈海南黎族原生态歌曲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8(21).

[3]王晔菁.浅析海南黎族舞蹈《打柴舞》的独特魅力[J].大众文艺,2015(16).

[4]杨桂兰.浅谈海南黎族民间歌曲的曲调特点[J].黄河之声,2014(12).

[5]张睿.论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中大可作为——以海南黎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

[6]谭晓静.黎族民歌语境下的日常生活[J].琼州学院学报,2011(2).

[7]玄兆东.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演唱特点初探[J].北方音乐,2019(17).

作者:张卉雨 单位: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