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进校园探讨

时间:2022-06-04 09:47:52

导语:民俗文化进校园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俗文化进校园探讨

摘要:目前,有许多具有教育愿景的学校积极向校园推广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忽视实用文体的重要性、活动式教育与课堂教学尚未有机融合、文化建设活动缺乏有力保障。为改善这些难题,就要从把握好课堂教学,观摩民间工艺,进行作文写作训练,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这些方面努力,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师生的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民俗文化;进校园

民俗文化是指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指聚集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创作、分享和继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促进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培养了民族自我完善的精神,塑造了民族的优良品格。

一、民俗文化的特性

(一)延续性。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代代传承。如,傣族泼水节,傣族人民互相泼水,迎来吉祥的新年。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已成为傣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我国民间春节的剪纸、贴门神……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原始风味和民俗风情。(二)独特性。其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刻的民俗风情,使其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和区域化。各个地方风格、习俗都存在较大差异,各有其特点和独特性。其二,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容。端午节传说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包粽子和划龙舟。中秋节家庭团圆,一起赏月,国泰民安始终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清明节则是踏地祭祖……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扎实民风的典范。(三)群众性。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民俗文化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组成部分。以元宵节为例,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整个国家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清代诗人何义山赞美道:“火树银花闹京城,万头攒动赏灯笼。莫怪人称第一景,亿万星斗灿龙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灯舞更具创新性。特别是近年来,各地会经常组织一些灯展、灯谜,提升活动时代性、知识性、乐趣和思想。灯会将为人们提供展示智慧和创造力的场所,从姿态万千的灯展之中,民众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看到人民的智慧和技巧。许多中职院校在寒假前为学生安排了相关任务,让学生在观灯的同时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性,从而将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时代的发展为民俗文化增添了现代感,教学的社会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二、中职学生以当地就业为主

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成才方向相对明确,主要为自己的家乡建设提供服务,并且这部分学生所学专业也由于一系列订单特色而呈现非常强大的地域性,可能是某个博物馆的解说员,也可能是某个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等,不管哪一行业和岗位都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有良好业务素质,还必须提升自身交际水平,更为全面、详细地掌握当地相关行业文化。这也体现了因需设教、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理念。中职学生学习成才后绝大多数要在本地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体制的完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走上了校企合作的道路。这样,在学校接受培训的学生必须符合雇主的要求,外部质量必须优秀;内在素养上必须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了解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很快地融入集体等。所以,中职语文教育离不开地域文化。中职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很强,他们生存的地域文化,比如言语、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居住方式、生老婚嫁礼俗等等潜移默化地养育、影响着他们。反过来,这种地域文化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生活、就业又提供了机会和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中职院校学生具有诸多优势,而地域文化是最为鲜明的一项。正因如此,对于中职阶段的教育而言,必须不断提高对中职院校学生自身优势的重视程度,针对当地建设以及发展,为其提供更好服务,以最快速度培养中职院校学生,让这些学生在建设一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生力军。“中职学生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与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科学嫁接,为中职教育开辟了新路,也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创造了机会,拓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思路。

三、民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为一个主要亮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正因如此,在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进校园能够使中职生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把传统民俗文化中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内容继续发扬光大。民俗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同样适应社会发展,要把这些优良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就要用这些传统美德规范中职生的日常行为,挖掘隐藏在民俗文化中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也欣赏并参与民间活动。这样,学生也可以获得额外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民俗文化可以保持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后代传承文化的基础。让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能够增强中职生对本土乡情、民俗文化、家乡历史的感知和了解,增强学生对其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面临的难题

(一)忽视实用文体的重要性。在民俗文化中,中职语文课本包含的实用文体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将其充分体现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在中职语文课本中,每一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实用文体小知识,不过由于高考对口升学考试并不将其作为重点,所以通常忽视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甚至将其去除,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精力教学。(二)活动式教育与课堂教学尚未有机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停留于表面。有些学校只有在外部环境的装饰和一些分散活动的发展中才涉及传统文化,学生在活动中往往会误解文化经典的内涵。课堂教学不能全面贯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德育工作。传统文化研究尚未提升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水平,忽视了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三)文化建设活动缺乏有力保障。由于缺少资源以及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信心难以长久保持。如果只是简单的阅读和记忆,会让学生觉得很无趣,学生无法长期保持学习热情。并且没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相关的教育活动也很难在校园中展开。同时,学校也要保持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以确保“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活动真正被实施并取得实效,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五、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措施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学校要重视和支持民俗文化,可以尝试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激发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兴趣。保证学生可以学到正确、完整的理论科学,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把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考核方式,从注重结果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民俗文化课堂,认真听讲,主动和教师交流,并积极传播民俗文化。另外,物质世界的规律是永恒在运动的,因此文化也会不断地变迁与改革。世界上不同的民族群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变化是永恒的,在进行历史文化的继承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要正确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强化民族文化的活力生命力,使其不仅能够保持本身原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思想政治价值,还能够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在民俗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要从适合学生的文化开始进行延伸和渗透,去粗取精,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尊重历史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尝试着运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民俗事件渗透到文化教学当中。(二)观摩民间工艺,进行作文写作训练。就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丰富学生感知与写作素材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艺品商铺,由商铺的师傅为学生讲解工艺品所用材料、生产工艺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等,并且还可以安排师生参观生产车间。学生可以和技术工作者沟通交流,还可以尝试亲手制作,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民间工艺品的理解深度,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针对参观活动,以此为内容,从各个角度练习写作。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文思泉涌,获得良好指导效果。在很长时间中,中职生始终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就算是身边的民间文化也往往缺乏了解,对此类资源进行挖掘,由此为语文教学提供服务,特别是为作文教学服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效果。(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新时期,中职生绝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地读书,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民俗文化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各中职院校可以结合民俗文化的这一特点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民俗文化学习计划。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将活动图片上传至家校群。还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去寻找民间艺术家,学习做毛猴、捏面人、画兔爷、画脸谱、编中国结、绘制风筝、丝袜花、串珠、剪纸等民间手工技能,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民俗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挖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取决于年轻一代。因此,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民间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婷,魏同玉,孙宽宁.民俗文化的学校传承问题[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11).

[2]郝忠彬.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4).

[3]王喜琴.发挥民俗“乞巧”文化优势,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J].神州,2019(1).

[4]张丽.小议“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课题研究论文[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

作者:高菁莲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