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客栈文化创意路径探究

时间:2022-06-04 09:44:10

导语:民俗客栈文化创意路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俗客栈文化创意路径探究

摘要:民俗客栈是以当地自然环境气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旅游开发品种之一,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开发、再生产后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之一。而且这一“创意”既有民俗文化的底蕴,也体现出人、文化、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桐梓县的红苗客栈个案即是典型代表。

关键词:文化创意;民俗客栈;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功能

学派的理论在研究社会变迁时存在困难,格尔兹以发生在爪哇岛的一场丧葬仪式对其进行了说明,其原因在于功能理论不能平等对待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也即是说,“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两个系统(结构、面):文化系统(文化结构、文化面)和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面),文化结构是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经验、指导他们行动的意义结构;社会结构是行动者所采用的形式,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①。而功能理论没有意识到,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不仅互为镜像,而且也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变量。社会结构的变化,必须有相适应的文化符号意义结构来解释和指导,否则,就会出现发生在爪哇岛的帕伊坚丧礼中的中断现象;反之亦然,文化结构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的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智能化和消费的时代,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必需发生一定的变革才能适应这样的需要,而文化创意则不失为是一种恰当的方式。

一、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即是人们通过创新思维意识对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使传统文化发生转化,以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和消费时代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满足人们在精神、情感、娱乐、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文化创意又是如何与人们现代的生活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是这样说的:“文化创意是能够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情感力量,”②也就是说人们通过不断的在文化领域中的创意实践,以文化创意园③、文化创意街区④、文化创意小镇⑤、乡村文化创意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②、民族民俗文化创意③等模式,从城市到乡村,进行文化的想象和环境的塑造,直到改变环境、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实现人、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孙顺华认为:“文化创意是一个现代综合概念,”④他认为文化创意可以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转型、商业经营管理、商品营销、艺术鉴赏、知识产权、资本运作等多方面的创意,同样这些文化创意皆可满足现代人在精神和情感、现代性和个性化等方面的需求。台湾铭传大学邱琪瑄教授的《中华殡葬文化与文创商品加值现况分析:以龙岩公司为例》一文则正好说明了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现状与中华传统殡葬文化产生不谐调时,“龙岩公司将殡葬文化突破传统习俗向现代社会转型而开发的创意商品,则解决了这一不协调,使得人们可以在传统中华殡葬文化与创新商品之间获得一个平衡点,”⑤这也是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平衡发展。文化创意附着于物品,将经济与文化全面结合在一起,以向大众提供文化娱乐、精神艺术等产品,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倪跃刚就指出:“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⑥但直至现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极不均衡,而我国也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有数据显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地区和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亚洲地区。其中美国占市场总额的43%,欧洲占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占19%(其中日本占10%和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仅占4%)”⑦。沈阳工业大学傅琳雅老师因此提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要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立体化战略举措,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要依托中国特色文化资源。”⑧本文以遵义桐梓县红苗分布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为例,来阐述因地制宜,以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用特色的“创新和创意手法”———红苗客栈,将地域文化资源与绿水青山等生态自然资源的禀赋转化成造福一方百姓的“金山和银山”。

二、客栈和民俗客栈研究

客栈在古代是一种设置在路边的、专门为远行外出的人提供方便的一种临时住宿场所,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宾馆和酒店。据杨治钊先生的梳理,我国客栈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唐尧时代,当时称为“逆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和人口流动增大,客栈也逐渐发展出官营和私营两种,并出现了诸多的名称,如路室、行舍、寄寓、脚店、旅邸等,客栈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百姓致富的一种手段,在宋朝时的客栈建设,还被纳入官吏的政绩考核范围。据杨治钊先生的研究,客栈发展到明清时代,已超出了仅仅是吃饭住宿场所的功能,进一步增加了供人们进行喝茶、看戏、娱乐游艺以及聊天聚会和谈生意的场所等功能⑨。在现代社会,随着旅游业由“观景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的转变和发展,客栈的功能已不再是为了方便那些远行外出的人们,而在道路两旁设置的一种临时住宿场所,已经成为人们融入当地生活去感受旅游地地域文化的一种桥梁,人们将这类客栈称为民俗客栈。如赵艳艳等从客栈建筑本身的外部和内部装修来定义民俗客栈,她们认为民俗客栈与一般的旅游建筑不同,其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精致的细部刻画和多元化的形式,并且在遵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在内部设施上进行适度和理性的改造以满足游客的生活需求①。而毕雄飞等则认为如果仅从客栈建筑本身来定义民俗客栈则是不全面的,那样的客栈只能算作是民居客栈,而他所认为的民俗客栈“是以近代民居为存在载体,以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管理模式,以体验式住宿和服务为特色吸引游客的客栈,是涵盖有民俗文化传播、当地风情感受和民间住宿体验等多个特点的一种住宿形式。”②在这里他从民俗客栈的市场定位以及经营模式的连锁化和对民俗客栈的评级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标准,强调一种统一的、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模式的介入。但孙九霞却认为,民俗客栈与其经营者之间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关系,而不是无人情味、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住客在住久了以后,“所体验的生活和所积累的人际关系会让他们对客栈产生留恋和联想……会把旅游地视为第二故乡,把客栈视为自己的家,把老板、‘小妹’、以及相熟的住客视为自己的家人。”③而这些则是住在标准化、统一化生产出的酒店所不能体验到和获得到的。这说明“民俗客栈”和“民居客栈”是现代客栈文化创意的两个层级,即“民居客栈”没有引入“酒店管理”的标准,被认为不是“民俗客栈”;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样引入“酒店管理”标准的反而不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民俗客栈”。但在社会实践中,这两种“民俗客栈”都存在,而且有一种互相“学习”和趋同的现象。现代客栈业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当属云南的丽江,丽江古城有2000多家客栈,这些客栈为到丽江的旅游者提供了体验丽江古城文化的住宿场所,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如上述提及的“民居客栈”和“民俗客栈”存在。遵义市桐梓县的“红苗客栈”是2016年时,在精准扶贫“百企帮百村”的感召下,由贵州森航集团在桐梓县马鬃苗族乡依托当地苗族传统建筑、乡村空间格局、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而建设的一处具有苗乡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马鬃苗族乡是桐梓县的贫困乡村,他们想借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乡村旅游的方式带动苗族同胞脱贫致富。“红苗客栈”这一于2016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理解“客栈”的文化内涵的?“红苗客栈”中具有哪些文化创意?又是如何在文化创意中体现民俗,或者民居文化意义的?这些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三、红苗客栈何以创意———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

遵义的苗族主要有三种:白饰苗族(穿白色衣裙的苗族)、红饰苗族(穿红色衣裙的苗族)、蓝饰苗族(穿蓝色衣裙的苗族),此外还有汉苗,使用语言都属西部方言支系(川滇黔方言)。其中红苗自称“蒙那”,主要分布在遵义县的板桥、泗渡,桐梓县的马鬃,湄潭县的茅坪,正安县的土坪和绥阳县的滥坝等乡镇。笔者于2019年端午节期间到桐梓县的马鬃苗族乡龙台村进行了调研。马鬃苗族乡,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全乡居住苗、汉两族人民,共2025户,8465人,分布在10个行政村中,其中,中岭、中岗、龙台三个村为苗族(红苗)聚居,共374户,1521人,这些红苗大概于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从重庆綦江迁移过来,迁到马鬃乡已有八、九十年,苗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8%,这三个村中的苗族为9个家族,分别是:杨、熊、马、李、向、王、侯、古、陶,其中杨家是其中人口最多的姓氏。龙台村距离县城半个小时的车程,全程为柏油马路,符合发展民俗旅游村要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这一条件。但在这样的地方,要把“红苗客栈”创意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路径在哪里?(一)节日文化的景观化踩山节,苗语叫“我道”,是遵义苗族极为隆重的节日。遵义各地区的苗族举行踩山节的具体日期和时间长短都有差异,但大都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或农历7、8月份举行。届时,男女老幼都会身着民族盛装,携带芦笙,聚集在踩山坪,由家族中的祭祀者迎请祖先,进行祭神还愿,年轻人则载歌载舞,交朋结友,谈情说爱,气氛十分活跃。除本苗族外,外民族的、外地的人们都会来参加。仁怀后山深山堡、遵义县洪关踩山坪和桐梓马鬃岭的苗族都过踩山节。在马鬃乡的马鬃岭,有一个很大的祭祀广场,这就是马鬃红苗过踩山节的地方。在这个有半个足球场大的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高大的汉白玉柱子,以及一根木头杆子。中岭村(马鬃红苗聚居的三个村之一)的杨支书介绍了这个广场和这个祭祀柱的由来:2017年森航地产投资将这个场地进行了硬化处理,并在广场中心竖了一根祭祀柱。这根祭祀柱是在县文化馆的一位馆长和森航地产董事长的指导建议下竖立的,并且也接受了来自黔东南的苗族专家的意见。这根高18.8米,直径有30多厘米的柱子叫蚩尤祭祀柱,它由三部分组成,最底层的柱础做成了一个铜鼓的样式,鼓腰、鼓足、鼓的裙摆都做得很逼真,柱子的中间部分则刻有很多民俗活动、生产生活情景的图案,以及山川、河流、祥云、房子等生活环境的图案,从底到上依次是:划龙舟比赛,赛马、斗牛、射箭、吹芦笙、跳舞、唱歌,柱子的最顶端则有两面拼构而成,一面是一个牛头图案,另一面则是蚩尤的人头图案。在这个柱子旁边,竖了一根用杉树做的高6.8米的花杆,花杆的前面有一枝柏香树的树枝,还搭建了一个类似土地庙的小棚子,刻有一副对联,上联:神圣一山常赐福;下连:祖德千古永流芳;横批:锦秀山河美。祭祀广场的周围挂起了代表九大家族的九面铜鼓和九个芦笙雕塑,每面铜鼓上都写有各大家族的姓氏。此外,在这广场周边的汉白玉栏杆上则用一个个的小铜鼓进行了装饰。这明显是此地民族、民俗文化的符号化重构,亦是此地文化产业创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支书介绍说,踩山节的开展可以说是围绕花杆展开的,以前广场未做硬化之前,每年到了正月初一至初五或农历七月十九,马鬃乡红苗的九大家族的族长都会在前几天就聚集起来商议这次轮到哪个家族来操办采山节的事宜,商定后,采山节的所有过程就都由这个家族全权负责,包括到深山中去找适合做花杆的树木,选定后接着会举行一个祭祀仪式,而后把花杆砍倒后“请”回村子内放在当地有声望的人家。到立花杆那天,承办人约请家族里年轻壮汉,手捧香烛纸钱,将约两丈高的花杆树立到场地中央,花杆顶上做一个方框木架,如同红苗妇女头上的“盘盘帽”,杆身上则挂一些红飘带。马鬃乡和仁怀市后山乡的苗族都用杉木做花杆,因为杉木长的快,生命力旺盛,在当地人心中就寓意儿孙发达,家族兴旺。此外还要在花杆前设祭祀香坛,插柏香树枝。在红苗的生产生活中,柏香树的籽是红苗妇女用来蜡染衣裙的染料,此外柏香树多籽,谐音为“多子”,由此可见,柏香树与妇女以及子孙兴旺间的象征性关系。此外,杨支书补充,他们红苗举行竖花杆仪式,是在祭祀和纪念自己的一位女姓祖先。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勤劳、美丽、善良的红苗妇女到山上去干活,可是很久都没回来,因为平常她在村里尊敬老人、善待儿童,经常帮助大家,大家都喜欢她,敬爱她,就想在村子的最高处竖立花杆,祭上红飘带,希望她看到花杆后,能够回来……后来就演变成了红苗竖立花杆祭祀自己的祖先。人们祭祀花杆则是在表达不同的祈求:结了婚的妇女祈求祖先保佑多子多福;未结婚的姑娘则祈求聪明美丽;家事不顺的人、做生意失败的人祈求能够勤劳致富……在以前,踩山节结束后,马鬃苗族不论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到马鬃岭,参加倒花杆,而现在广场硬化以后,竖起了一根汉白玉蚩尤祭祀柱,并将那根杉树花杆也进行了固定,故倒花杆仪式则没有了。现在的踩山节可以说是在经由文化生产者的红苗自己、中间商、政府以及苗族精英等多方群体的协商和共谋下,进行的创意性生产与开发的产品。这一创意开发后的产品使本支系苗族祭祀本支系先祖的节日变为了祭祀苗族共同的先祖与本支系先祖共同的节日,就如杨支书所讲的,蚩尤祭祀柱是整个苗族的大祖先,而花杆则只是他们红苗的祖先,但蚩尤祭祀柱的存在并没有影响花杆在人们心中的意义。至于类似土地庙前对联的设置,则是汉族文化的融入,在这里其实也体现出了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这一文化创意产品,是在“不变的文化逻辑与可变的文化形式之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文化创意实践,共同构成了社会内部文化创意生产的自我消费结构,”①这也是多方群体之间相互协商、理解和博弈的过程。(二)地方传说故事的具象化山高且多、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夏季气温不高,正好符合避暑地域的要求,而红苗聚居的三村之一———龙台村,不仅是避暑的好去处,而且当地流传的一些传说故事②更让人觉得这里是有灵气和仙气的地方。“在红苗聚居的龙台村曾经是‘龙’呆过的地方,有‘龙井’为证”,这在当地红苗中是耳熟能详的事情。现在的龙台村有一个沙林组,在沙林组的路边有一处悬崖名叫青龙嘴。这里有一个关于“两条龙”的故事。据当地的红苗说,说不清楚是哪朝哪代的一天,从天外飞来了两条青龙,住进了青龙嘴悬崖的石缝中,奇怪的是从那天后,凡是路过这里的人,都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背着工具的石匠,当他经过这里时,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乱刮、黑云密布,一阵奇异的旋风先把石匠卷起,随后抛进了路边的水塘之中。石匠在水中一会沉下去,一会又浮上来,过了一会儿,水塘中的水莫名其妙的慢慢消失了,石匠从水塘中站起并走出了水塘。他抬头一看,发现悬崖的石缝中盘着两条石龙,于是他拿出工具把其中面目狰狞的那条石龙的头给打掉了。而就在这时,乌云散去,狂风停止,天际慢慢亮开,一片片祥云漂浮在天空。从那以后,人们从青龙嘴旁边经过时,就再也没有人失踪了。原来,青龙嘴悬崖石缝里的两条龙,一条是恶龙,一条是善龙。善龙被恶龙劫持到了这里,将其囚禁在了石缝之中。善龙眼见恶龙危害路人,却无计可施,天神得知恶龙危害人间,于是就下凡追查。神仙化成石匠来到青龙嘴,除掉了恶龙,恶龙被除掉后,龙出石缝,一抬头,就向龙台方向飞去。人们为了纪念石匠神仙,就在悬崖上修了一座道观,这也是龙台村村名的来历。关于“龙井”在当地也有一个传说。主要讲述的是在很久以前,龙井与一对夫妇间的故事。有一对夫妇在跟随一队人群从川南向贵州迁徙途中,不小心迷路走进了黔北的大山深处。他们当时走了太多的路,饥渴难耐,身心疲惫、脚下乏力,想坐在路边歇息一下,但不知怎地就睡过去了。在睡梦中他们看到天空中一道闪电划过,一条巨龙从他们身旁飞腾过去,一阵悦耳的“沽沽”泉水之声把他们从梦中带到了现实中来,他们循声而去,发现不远处的岩石下有一个泉眼,清澈的泉水从那个泉眼中往外流淌,夫妇俩迫不急待地捧起甘泉,喝了个饱。喝过泉水,精神倍增,疲惫之感顿时全消。他们认为此地一定是吉祥之地,于是,夫妇俩决定不再往前走,就在此地安家了。他们安家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龙井湾,而这个泉眼就是现在的龙井。据当地苗族的说法,在这对夫妇昏睡时,从他们身边飞腾过去的巨龙就是从青龙嘴飞来的善龙,当这条善龙飞到龙井湾上空的时候看到了这对疲惫昏睡的夫妻,于是就现身救了他们。这两则故事在当地红苗中广泛流传,可以说是表达了当地人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贵州森航集团根据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在人们认为龙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构筑了一条蜿蜒盘旋在石洞中的巨龙,并且有汩汩清泉从巨龙的口中流出,这一流传在人们口中的美好想象被具象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和一种仙境文化符号的象征。这一基于对本土性、地方性的文化传统进行的发掘与利用而打造的具象景观,将会成为龙台村红苗客栈乡村旅游产业的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和一张文化名片,而且这一过程也有益于促进地方文化认同的凝聚,从而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发展好、建设好这片乡土,因为他们是将自己的记忆安置在了这片乡土之上。(三)红苗服饰的新形象传统马鬃红苗服饰,由帽子、上衣、百褶裙、飘带、花帕、围腰、绑腿和花袖子构成。帽子似一个中间被掏空的锅盖,外围一圈以珠穗装饰;上衣主色是白色,为右衽衣,在领口处、肩膀、胸前则进行了挑花刺绣,扣子则是用白布做的盘扣;裙子是手工蜡染的百褶棉裙,于重大节日时穿,每次穿完后都要将裙子折合好后,再用针线装订定型,因为棉布裙子如果不定型,则容易散开,而现在很多人为了便利都选用从市场上买来的的确良布来制作裙子,因为的确良布做的百褶裙子折痕比较持久不容易散开;飘带为系在后面的服饰部件,主要起装饰作用,女性走起路来,飘带随女性的身体错落有致地摆动,形成层次感,呈现出女性的一种流畅美;花帕为系在后面的一块三角形帕子,帕子上绣有盆花、鸟、蜜蜂等,图案比较写实;围腰则是系在前面的一块长方形布片,上面绣有抽象的花、鱼图案,花为八角花,鱼则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绑腿则为绑在小腿上的两块花布,穿时将花布裹在腿上,再用布条系好;花袖子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套,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将所有衣服部件都穿戴完毕后,再将花袖子套在两只胳膊上,用别针固定即可。红苗女性未婚和已婚的服饰区别就体现在花袖子上,未婚女性的袖臂上会有珠子装饰,而已婚女性的则没有。马鬃红苗服饰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十字挑花和蜡染,其中飘带、围腰、花帕、花袖子以十字挑花为主,百褶裙以棉麻布为料,用蜡染工艺染成几何图案作为装饰。红苗服饰与黔东南的苗族服饰最大的区别在于,红苗服饰上无银饰品,所以红苗服饰给人一种恬静素雅的感觉,在挑花刺绣上不如黔东南苗族的精美细致、在服饰的构成上不如黔东南苗族的雍容厚重、在色彩上也不如黔东南苗族的艳丽多彩,或许也正因为其挑花蜡染的粗犷豪放,才构成了其在整个苗族刺绣中的特色之处。2007年5月29日,红苗刺绣入选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红苗刺绣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当然马鬃红苗在当地政府官员、文化人、以及从黔东南请来的苗族刺绣专家的共同指导下,以及为了迎合游客的消费需要,对原来自己的传统服饰不仅在色彩和绣花的技艺上有所改进,如既有传统的白色上衣、蜡染百褶裙,也有通体红色的上衣下裙;而且在服饰的形制上也有所改变,如上衣有长袖和短袖,对襟和右衽两种,裙子也有长及脚踝的长裙,和短及膝盖以上的短裙两种。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租穿传统的或改制后的衣服进行照像或购买。此外,县政府对红苗的传统手工制品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他们邀请黔东南的苗族刺绣专家来教红苗的“绣娘”学习刺绣、蜡染,并与自己的传统刺绣工艺结合,打造出自己的风格,不断与时俱进,贴合时代的发展。他们还成立了“马鬃红苗刺绣传习培训基地”,在“红苗刺绣传习展示厅”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作品,有刺绣衣服、扇子、绣片等。听龙台村的杨支书讲,他们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扇子和绣品,而绣花衣服则主要外销到澳大利亚。据杨支书讲,他们红苗妇女所做的这些绣片,在市面上很受欢迎,订单不断,所以经常还要熬夜赶工。这些绣片被订货人收走后,接着再送到工厂里进行设计,制成各式各样的包包以及其他装饰品,再投入市场进行售卖。红苗传统服饰以及绣花和蜡染等技艺的改进,与其说是文化创意语境下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的文化再生产,倒不如说是在市场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人们不同代际间的文化差异等共同构筑的文化生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社会形象的生产过程,是在社会整体层面上的文化创意过程……它以一种新的社会形象展现在世人眼前,不仅融入进了当代社会生活之中,而且也获得了传承与发展的动力……”①(四)红苗客栈的创意实践2016年马鬃乡政府积极推动和鼓励龙台村村民发展民宿②,给予30元∕平方米的硬件补助,如果贷款则三年免息。于是,家家户户纷纷将房子翻新,屋子内部像宾馆一样整修成每间30平方米的样子,依据是否带卫生间和电视,所收费用不等。来到龙台村杨支书家,家里有杨支书、他爱人,以及两个孙子、孙女在家,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了。听杨支书讲,他们家共有五间客房,已全部有人预订,一间房两个床位,如果不包括餐饮就是800元一间一个月,如果包括餐饮就是1500元一间,水电费另外交,一些客人喜欢自己做饭,他们来时,常会自己带锅碗瓢盆,从当地村民那里买来蔬菜自己做来吃。自从红苗客栈建好以后,几乎成为了一些重庆客人夏天避暑的圣地,每年都会有客人提前预订,而且都是游客自行上门预订,或通过打电话预订,不用自己招揽生意,客人一般会在此住两个月。除夏天常住的游客外,平常的周末、节假日也经常有游客过来,正月初一至初五,以及农历六月十九的踩山节,也常是游客多的时候。对于龙台村在家的老人来说,他们村子的自然环境、自家的房子、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在他们不用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就给他们带来了收益。龙台村现在家家户户都在经营旅社,每家都由森航地产和县文化局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山塘栈房、悠然居小苑、鑫福来客栈、龙台山庄等等,每家的房顶上都挑有一面印有客栈名字的旗帜,在风中摇晃,房子外的墙壁上装饰有芦笙、蜡染等一些装饰物,还挂有一些古诗词写成的牌匾,以及一些名人名言,当然这些表象不能说明一个村的乡风文明程度,但从这些表象的存在也看出了人们的一种努力。在红苗客栈游客接待中心,我们看到:有仿造当地苗族手推车制造的供游客坐下休息的长椅,有在原先红苗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建筑,景区内还摆出了红苗的传统服饰、以及经过改良后的红苗服饰,供游客租穿进行拍照,租穿的价格依时间的长短所交费用不等。这里不仅搭建起了一个儿童游乐场,还有一个塑有蚩尤大帝雕像的蚩尤广场,中间有为开展活动而备置好的柴火,还搭建了一个舞台,以及一个观看台。继续往前走,我们则看到了在石洞中蜿蜒穿梭着的一条龙,从龙嘴流出一股清澈的泉水,这就是根据当地“龙井”的传说故事而打造的文化景观。红苗客栈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似乎是成功的,进入此地的客栈居住,体现了孙九霞先生所说的“所体验的生活和所积累的人际关系会让他们对客栈产生留恋和联想……”①的效果。其成功原因有三:前面所说的区位和交通要素是一;其二是气候资源和环境资源也非常好,春天的龙台村就像是一块风水宝地,青山环绕、鸟语花香,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随处可见,还不断有阵阵清风迎面扑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其三就是对于民族、民俗文化的创意性展示。这也就是“以体验式住宿和服务为特色吸引游客的客栈,是涵盖有民俗文化传播、当地风情感受和民间住宿体验等多个特点的一种住宿形式。”②而“红苗客栈”实现这样的“民俗客栈”意义的“依据”正源于此。

四、结语:民俗客栈与乡村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将那些被地方民众接受认可的、转化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并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的那些经过挖掘、创造和再生产的传统文化,通过与经济形式的结合形成文化产品,介绍给外界大众,而被他们接受而进行消费的一种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新兴产业③。而民俗客栈可以说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以根植于旅游地土壤上的人们的民居建筑为桥梁,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为底色,向外界大众介绍当地的民间民俗、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等,并被他们进行消费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红苗客栈这一基于当地山美水美、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乡民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南方民族为适应当地环境而建的特有的干栏式建筑,红苗服饰、红苗传统民俗节日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在森航地产、乡政府、县文化局以及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步入正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乡风文明标语随处可见。红苗客栈这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使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收入,而且也使地方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创意与消费的途径为外界所了解和接受,而外地人则通过住在别处、住在他乡,以获得对他者文化的体验和参与,获得一种精神的放松和生活上的静谧与安宁。红苗客栈这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融合,可以说是为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户。红苗客栈这一对当地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开发、再生产后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倡导下,近年来有一些地方打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旗号,建造了很多为了完成上级指标的“面子工程”,以及许多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的伪建筑,并且还有许多由于发展旅游,因开发不当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情况。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必须从当地民风民俗、农业产业、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找出适合当地的、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要找出当地的乡土文化价值。索晓霞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从时间之轴、空间维度、整体视野、内部关照等四条路径阐述了乡土文化的价值,她认为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是中国特色乡村文明的多样性文化构成,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的传统文化基因。”①所以乡村振兴即是在充分发掘乡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品味,将原来的自然资源、农业产业、民风民俗包装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样子,构建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乡土文化。这样的新乡土文化,既是传统的延续,也富有时代气息。也就是索晓霞所说的乡村振兴战略其实即是将传统乡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而去发展农村经济,也是我们所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红苗客栈的发展离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还有一段距离,但也确实在向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不断迈进。

作者:郎丽娜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