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时间:2022-08-19 11:40:05
导语: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鼓励东北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民俗旅游。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迎来全新机遇和发展新阶段,文化外宣工作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技巧,结合文化外宣翻译特征,研究黑龙江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及其文化价值,切实弘扬和传承黑龙江民俗文化,使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黑龙江民俗旅游;外宣翻译;三维转换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风情浓郁,是满族世居之地,还有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构成了极具民俗特色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因此,如何让外国游客很容易地了解极具地域特色性的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准确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托,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方法,结合文化外宣特征,具体分析民俗旅游英译资料。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1年10月,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它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适应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翻译研究的生态学新途径。生态翻译学系统地研究了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文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考虑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选择等诸多方面,为译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层面互动互联的整体。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关注生态翻译学提出的“三维转换”翻译技巧,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选择合理转换。
二、黑龙江省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简介
2018年9月,黑龙江省召开了首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深入探讨了黑龙江省旅游优势,积极发挥生态化特色,大力推动民俗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并出台了《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2018年,黑龙江新(续)建旅游项目70个,当年完成投资88.3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亿人次。2019年,黑龙江省将要推进大约100个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搜索文旅名录可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俗类共4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民俗节日5项,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鄂温克族瑟宾节、朝鲜族花甲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省级非物质文化民俗节日37项。2019年4月30,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旅游度假区举办了“情醉多彩赫乡———文化村迎宾节”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景区活动,赫哲民族文艺表演、民俗文化展览馆参观、伊玛堪、赫哲族婚俗体验等多项民族特色活动深受游客们喜爱。据《中国旅游报》2019年12月22日报道,第四届五大连池冬捕节在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第三池开幕。当天共捕获3.8万斤野生矿泉鱼,其中,头鱼拍得10.888万元。冬捕节通过文艺手段呈现北方渔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祭祀仪式,五大连池地区世居民族达斡尔族的图腾、服饰、音乐元素贯穿始终,凸显黑龙江民俗文化。破冰取头鱼、品鱼汤福利等环节更是激发了游客的热情。
三、黑龙江省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生态化
(一)文化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党中央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工作,肩负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任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之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之源泉,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其不断持续健康成长。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在保持固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有效交流,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二)生态翻译学中“三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从翻译文体生态环境出发,不断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恰当地转换,在这样不断地选择性适应过程中,从语言维和文化维层面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字面和文化含义,同时还要深入到交际维把原文的真实意图呈现出来,力求翻译出高品质译文。1.语言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在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翻译生态环境要素对译入语言的语言结构、词语搭配等做出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例1.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五大连池圣水节”“鄂温克族瑟宾节”等入选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译文:InHeilongjiangProvince,“theOroqenGulunmutaFestival”,“WudalianciHolyWaterFes-tival”,“EwenkiSerbinFestival”andotherprojectshavebeenselectedintotheListofthe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pprovedandannouncedbytheStateCouncil.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首先考虑原文语言结构分析句型结构(原文:......入选......)英译为(......havebeenselectedinto.....),然后解决术语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鄂伦春族翻译成“Oroqen”,而不是音译为“elunchun”,鄂温克族译为“Ewen-ki”。2.文化维。翻译不仅是“语言维”的信息交流,还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在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重视原语和译语在文化内涵中存在的差异,避免误译。例2.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萨满”(巫师)是鄂伦春语,意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使者。译文:TheOroqenpeoplebelieveinSamanism,and“Saman”meanstheincarnationofwisewhocansendmessagesbetweenhumanbeingsandGods.译文中“萨满”如果译为“witches”或是音译“saman”,外国旅游很难理解其真正的文化所指,甚至造成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误解。综合考虑故译为“theincarnationofwise”。3.交际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除了重视语言维和文化维以外,还要关注原语与译语间的有效交际意图,充分考虑跨文化交际因素,翻译材料能够让外国游客简单轻松理解,将译文达到最大宣传目的,吸引外国游客游玩体验。例3.鄂伦春人热情好客,只要是客人来到自己的“仙人柱”前,便会把客人请进来,款待客人特色美食———血肠、面疙瘩汤等。译文:TheOroqenpeopleareveryhospitable.Whentheguestscometotheir“Xianrenzhu”(Oro-qensimplehouse),theywillinvitetheminto“Xian-renzhu”andentertainthemwithspecialdishes——blackbudding,doughdropsoupandsoon.在交际维层面译者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将“血肠”译为“blackbudding”而非“bloodsausage”,外国游客容易理解,达到有效交际。
四、结语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渴望来到中国旅游,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综合运用“三维度”适应性选择切换翻译方法分析民俗旅游英译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文化外宣特征,以期提高民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译文质量,吸引更多外国游客,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衡孝军.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钟敬文.民俗文化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冯欢,潘春静.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
作者:冯欢 赵东威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 上一篇: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 下一篇: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