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24 05:06:12
导语:乡村旅游文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旅游成为当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6中国乡村游”和“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两大旅游主题掀起了乡村旅游的高潮,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超过25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增至1.4万亿元,带动约900万户农民受益。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热点,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农村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饮食文化、居家文化,等等,如何发挥文化对景区的提升和引领作用,提升文化的内涵,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即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利用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现状,以河北省沙河市蓬勃开展的乡村旅游为基础,探寻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挖掘如何提升文化水准。
一、个案调查:河北省沙河市乡村旅游文化的现状
文化是旅游者产生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人们除了渴望在旅游中得到感观及心理的愉悦之外,还希望学习到一些在自己居住地所未见未闻的知识[1]。对河北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研究,要深入挖掘散布于河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遗址、文化传统等内涵,从而做到“精”“深”和“广”“博”相结合,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带动景区经济发展。沙河市旅游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文化资源厚重,共拥有旅游资源单体220个,其中特品级和优秀级旅游资源单体24个。目前形成了以“百里画廊”为主轴的旅游观光带,以中国传统古村落为依托的乡村田园旅游观光群,以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的农业观光休闲区,以“中国玻璃城”为引领的宜居宜游生态新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体验观光游,逐步构建起了富有沙河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其中栾卸银杏风景区属于后发优势,利用当地的自然山川、植被和历史遗迹开展生态休闲、健康颐养游。河北恒利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栾卸银杏风景区)2016年3月获批建设,项目占地7420亩,主要为家庭农场建设、产业观光园建设、休闲设施建设及路网建设。其中新建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该项目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旨,以生态旅游为主体,是集休闲、养生、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园。园内建设四区一带,分别是:四季观光区、水景颐养区、躬耕体验区、综合服务区及文化产业带,形成“一村”“二田”“三谷”“四园”。目前已建成万亩银杏林、菊花园和红叶谷等,在原来的旧式水渠上铺设近十公里的“文化长廊”。目前尚处于观光游的初级阶段,相关的文化景观还没有开始建设。因此,“文化长廊”的建设成为提升景区品质的重要抓手。通过调研发现,乡村现有的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静态的,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方建筑、自然风光、文化遗址等;一类是动态的传统工艺,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的,如饮食、歌舞、手工艺等。文化因素渗透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内涵,可以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但是这些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良莠不齐,对景区的提升作用也或大或小。
二、原因分析:乡村旅游文化挖掘不足的原因
散落在河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目前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柱,他们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环境,促进现代农业转型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对于乡村文化传统的挖掘十分不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片面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视了。”[2]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的带动作用,需要首先找出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所在。(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所需前期投入较多。乡村旅游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种途径,一是自筹经费。依靠原有产业的收入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这就对村落原有经济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的话很难拿出钱来投资旅游。而目前中国乡村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期,新型农业合作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故而经济投入有限,所以常常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这就势必造成与文化相关的设施建设滞后。二是政府拨款。政府拨款不是按照人口数或者村落数等平均分配的方式来进行,而是以“申请+项目”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对景区的前期建设要求较高,而且引入了竞争机制,对于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景区建设十分不利。三是社会资金。由于社会资金来源多、稳定性差,很多时候难以和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长期性相适应。资金是乡村旅游建设前期发展阶段必不可少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迟缓,已经开始发展的项目亦无暇顾及文化建设。(二)文化意识淡薄,重视不够。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带头人多数为乡村的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由于村级组织不是政府的一级组织,而只是村民自治组织,产生方式由全体村民大会从本村居民中选举产生。部分景区建设的领导者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没有意识到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作用,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对其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乡土性的认识不足,缺少统一的设计、规划。(三)人才缺乏,农村难以留住人才。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应该依托专业的人才,具备一定学识之人,可是当前中国,农村留不住人才,这也是制约景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城市的大学毕业生首选留在大城市,哪怕是出生在农村的大学生一般也不想再回到农村。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照顾不足。“大学生村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但一届村官的期限为2~3年,到期后很多大学生会离开农村另谋出路,农村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场所,极易使政策执行不连贯,朝令夕改。“三支一扶”所涵盖的区域有限,多数是较为贫困的地区,且其所分布的行业集中在教育、医疗等,这样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落后,难以有基础发展旅游业。文化的挖掘是一个系统而集中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往往是综合起作用,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文化传统挖掘的原因所在。
三、解决对策: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措施和建议
乡村旅游是多项因素的综合体,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因地制宜,打造出特色,所以发展景区,需要文化先行。一方面是自然的田园风光,一方面是社会的、历史的民俗文化,二者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体现出来,这个环境往往是在自然田园风光之中,同时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色,突出生态、文化和趣味,从而吸引游客。因为文化是任何一种旅游形式发展的内在起因和持久动力,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现有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体系。乡村旅游要给游客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实现身、心、灵的统一,这就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既需要熟知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或专业规划设计人才,负责对景区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或整体规划;又需要熟知当地情况的建设者,协调景区建设,使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硬件建设相配合;也离不开对当地文化较为熟悉的人,主要是当地村民。这三类人才分工合作,搭建“三位一体”的人才体系,从而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作用。首先,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中国文化的精髓集中在儒释道的精神中,以儒为主,释、道为辅,从唐宋以来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思想倾向,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潜意识中存在的民族精神。乡村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和农耕社会、聚族而居的历史渊源相联系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文化渊源结合,凝练文化的优点和特长。对其进行挖掘,除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外,更多的是要唤起一种文化的共鸣,使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认同,感受到思维方式中的文化根基所在,满足文化寻根的心理需求。深入到游客的思想意识当中,必然会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在旅游的过程中流连忘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背景进行分析,凝练出几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进一步将这种文化模式反馈,用于指导各景区建设,从而为河北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参考和实践依据。其次,在政策和体制上进一步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景区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内涵的挖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并且要保持稳定,在现有条件下,在人才政策上要形成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把农村建设作为其发挥聪明才智的选择之一,让回到农村的大学生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工资待遇、津贴福利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同时,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为大学生在农村的长期发展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让更多的有才之人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中去。最后,加强文化景观的保护,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作用。旅游文化的保持也是一项较为重要且基础性的工作,要有长远的眼光,重视已经建成的文化景观设施。重视对游客的引导,游览的过程要注重保护。要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激发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树立起文化景观保护意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益,保障旅游发展的长期目标。发挥乡村旅游地村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他们本身的淳朴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悉是开发旅游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以使在接待游客时能够顺利“对话”,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当地人的基本素质,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间接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发展。(二)和地域特点结合,形成品牌效应。文化的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对本地特色进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景观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可以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乡村文化[3]。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从空间的角度看,加强对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等的保护,探究乡村文化传承的新方式,保持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氛围。从历史延续来看,有封建时期的建筑、革命老区、新兴景区,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时间的角度看,文化和节令、民俗相关联,结合本地的文化传统,利用特定的时间段展示文化内涵。从人物的角度看,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历史名人、事件相联系,要有特色和亮点,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做深度游。传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等,从而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本地区原有的遗址遗迹、耕地、水源、建筑等,因地制宜体现出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出特色,形成品牌。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走体验经济之路。(三)根据文化的不同属性,探寻不同的方式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相对应的传承方式也不同。对于一些静态的文化,要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一些动态的文化,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获取。在传承的同时还要做好文化的保护工作,申请一些国家级、省级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一些濒临灭亡的文化,要做好传承、保护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做好文化的复制和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景区服务。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认知,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深挖历史文化内涵,使得蕴含在山水、村镇、民居、民俗中的文化积淀、文化遗存、文化信息“活化”起来,成为吸引游客、感染游客的亮点。充分挖掘民间历史文化,整体性开发民俗、饮食、建筑和村落等。在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旅游者新的追求,不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既为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服务,又使得乡村旅游更加丰富多彩[4]。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概括出不同的文化类型,诸如田园景观文化、农耕文化、民居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旅游资源类型。文化建设和发展是把物质文化通过制度文化上升为精神文化,必须要依靠当地的物质基础,建立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所以通过设计产品、规范管理、服务让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到知识文化。因此,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因地制宜,在现有条件下,在合理规划的引领下,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儒释道的精神内涵,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旅游文化。将乡村文化的建设、保护和传承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从而打造出河北省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提升河北省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重塑河北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8.
[2]夏林根.小议“和谐旅游”[J].旅游学刊,2005(5):8-9.
[3]赛江涛,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J].河北林果研究,2006(9):11-17.
[4]汪结.婺源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的路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1):20-22.
作者:李丽平 刘志霞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 上一篇:高职院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论文
- 下一篇:物流领域无线通信技术论文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