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与民宿结合研究
时间:2022-07-04 03:10:44
导语: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与民宿结合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宿作为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示冰城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探讨如何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结合特色民宿设计,对促进哈尔滨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地域文化;产学研;文化旅游
自2015年起,哈尔滨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省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创意、演绎、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借此,哈尔滨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结合着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有力地推进着哈尔滨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将哈尔滨特有的冰雪文化和俄罗斯建筑的异国风情与民宿相结合,使人们更深的感受哈尔滨的人文文化与自然景观。
一、民宿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民宿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研究学者认为起源于日本,也有认为是来自法国,经过探究更多的认为来自英国。公元1960年初期,在英国的中部和西南部人口的稀疏的地带,英国人为了增加收入,采用B&B的经营模式,这就是早期的民宿。而我国最早的民宿源于台湾,大约在1981年左右我国原台湾省政府为增加原住民的收入,辅导原住民利用其空屋和当地特有的环境经营民宿,除在原住民居住区外,原住民还在风景特定区,国家公园以及一些观光景点改建或新建楼房出租游客住宿,推动了我国台湾当地的观光旅游产业。自2012以后,我国旅游需求不断提高,旅游出行也以商务出行为主体转向为个人旅游为主体,人们对民宿等个性化主题酒店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民宿市场便处于爆发式增长期。
二、哈尔滨民宿设计现存的问题
国内民宿设计大多数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民宿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占有很少的分量。然而北方民宿主要分布在北京、秦皇岛等地,哈尔滨的民宿设计还处于相对落后。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市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呈现阶梯式增长,全年以冬季和夏季为旅游旺季,有“冰城”和“夏都”的美誉,国内外旅游游客众多,据数据显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017年完成1881万人次吞吐量,从而带来的旅游市场容量庞大,常规的酒店旅店已不能满足人数众多、需求多样的消费者。经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哈尔滨市区内定价合理的民宿较少,且尚存房间数量较少、管理机制不完善、与龙江特色文化接轨较少、缺乏创新等问题。从表面来看北方的自然环境、人才积累、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如南方城市以及国外,但这只是表面,从民宿的本质来看北方才是民宿的灵魂所在,因为民宿之所以深受游客的喜爱是因为它与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一直是华夏文明的聚集地,也是国人认同的和感受最深的文化富集区,只有不断的挖掘北方文化,以文化为灵魂来打造民宿,才能打造出优质精品的民宿。民宿设计的一大要点是集约使用土地,用来提高民宿的附加价值,而集约使用土地就需要精细化和较高的设计,因此,南方江浙沪这一带土地稀缺的地方,有这种需求和动机。然而北方风景资源一般,单位土地相对较低,没有需求和动机做单位土地精细化。北方地区虽然也有精品民宿,但主要客群是对其报以猎奇与体验之心,很难持续发展。北方地区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可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和规模化游览,根据当地的土地优势和面对的客群心理,不能依赖单一的精细化,应该结合美国乡村酒店的模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化的精细化民宿设计。哈尔滨民宿设计,甚至于北方民宿设计都有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地域文化。北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自然气候,地域因素,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人文文化、地域文化。只有这些文化才能代表独特的北方文化。然而北方的民宿却缺少这些,以哈尔滨民宿为例,哈尔滨现存的民宿多为INS风格或者为简约风格,在其中很少可以感受的到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元素以及中华巴洛克建筑元素。整体的民宿风格与周围质朴憨厚的北方建筑使人感到格格不入。所以在哈尔滨的民宿设计中应该多运用冰雪文化等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元素,使游客在体验舒适的居住感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哈尔滨本地的文化氛围。
三、以哈尔滨为特色的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其主要核心为创造力,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主要在于人的创造性以及将人类的创造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创意”是指人产生出新的事物的能力,但是这些新的事物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并且是有意义的。文化创意是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指“原创”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一个全新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完全是自己首创的。第二部分是指“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将已有的事物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事物,与改造前的感觉并不一样,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但这只属于创新的过程,并不能属于原创的范围。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等的美称,粗狂的北方民族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冰雪文化。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无一不向世界展现着这座历史悠久,格调鲜明,荟萃着北方民族特色的历史名城。将这些哈尔滨特有的文化作为创意的主要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以一种全新的事物或者形态展现出来,是来哈尔滨旅游的旅客乃至整个世界重新的认识这座历史名城哈尔滨。哈尔滨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创意的元素,不应该只注重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其实用性。在满足实用的功能同时还要注重其时尚性,使其与市场接轨。以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文创产品的附加价值,还对哈尔滨的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的同时,还可以将冰雪、建筑、音乐等元素进行升华,提高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要注意对消费者消费层次的划分,可以针对一些高消费人群,开发设计一些高端文创产品,形成低中高不同档次的文创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文化创意产品与民宿设计结合发展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采用新的模式将文创产业与民宿设计相融合,两者共同发展创新。首先根据哈尔滨民宿设计现存的问题,给予解决。民宿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是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而是应该承担着向人们传递当地文化、地域风情的功能。在对民宿设计之中要合理的运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人文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使这些文化合理的出现在民宿设计中。就哈尔滨来说,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冰雪文化与俄罗斯建筑的异国风情更是这座城市的主要名片,将这些元素通过一些设计手段,完美的与空间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的具有哈尔滨特色的民宿文化。在促进哈尔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向人们展现了哈尔滨特有的人文文化,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从民宿产品的视觉来看,在民宿产品的创新设计上对哈尔滨文化特色加以宣传。将科技、人文、时尚等元素融入传统工艺中,生产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民宿产品。结合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形成学———产———研为一体化的民宿产品研究,形成一种独特的民宿产品思维。在民宿产品元素的选择上可以运用海伦剪纸、哈尔滨麦秸画、赫哲族传统服饰等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元素,在推广上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来划分市场,增强民宿产品的文化影响力,将民宿产业进一步完善。民宿除了满足旅客饮食与住宿的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体验。其中包含着户外参与、居住与饮食环境等多方面的感受,利用哈尔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的风俗文化体验,挑选不同的主题将其开发出来。例如在民宿举办堆雪人大赛、冰雕雪雕创造、学习海伦剪纸等利用这些创意比赛、文化沙龙等形式来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些体验内容还可以根据时间、季节来做调整,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感。只有这样将民宿作为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才能使民宿产业的发展更加平稳迅速。
五、结语
哈尔滨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民宿相结合,把哈尔滨打造成一座文化创意旅游城市,可以有效地推动哈尔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以文化创意为切入点,结合民宿产业,将根据哈尔滨文化创新的文创产品与民宿产业融合起来。在激发、引领当前旅游休闲度假新需求的同时,营建出一批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社区,活化了乡村,延续了当地文化与生活,转变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价值观念,从而带动更多农村社区的发展,让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结合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产———学———研为一体化的旅游纪念品在民宿中的展示于销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思想,助推哈尔滨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因此,特色民宿发展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它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婕,黄仕坤.基于茶文化的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民宿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8,(12).
[2]李富强.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民宿建筑空间探析[J].美与时代,2018,(12).
[3]董琨.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的民宿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51).
[4]邵常琳.山东民间剪纸艺术在当地民宿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度假,2018,(11).
[5]李备.全域旅游下的云南民宿品牌文化建设———云南民宿品牌文化中的民族特色道路探究[J].设计,2017,(24).
作者:任强强 姜雪 范添怡 刘珲斌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 上一篇:情景化核安全文化视频培训分析
- 下一篇: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