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
时间:2022-03-27 10:12:37
导语: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民族村寨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独特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业,需要按照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农村,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一、民族村寨文化空间
民族村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民族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民族村寨更是承载了这些民族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民族村寨的旅游项目,以民族村寨的居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生活符号为旅游资源,以村寨文化为基本单元,大力开发民族村寨旅游项目,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的整体,突出民族村寨聚落的精神。对整体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生活过程透明化的案例地。这对于其本身来说,也是一个能够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随时代的变迁而不管更新自我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而文化空间则最为其中的全新理念而受到文化生产的保护。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说是最重要的。民族村寨,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载体。民族村寨本身对于文化空间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这对于文化传承是有利的。以往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所采用的措施是碎片化的,而对民族村寨这种文化空间的保护则打破了这一形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地整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到特定的文化空间里,使其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这些文化渊源大多数存在与民间生活中,与其当地独有的氛围和环境有关。如果不采用保护文化空间的形式来维护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也可以对其进行保护,但会降低它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如果不用文化空间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致命的,没有了其存在的特定环境,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仅仅凭借高科技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是不够的。
二、文化空间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民族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淘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经历着当今时代的磨砺,在未来继续承载延续。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在重视其承载的历史韵味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空间一同具有的“未来”的概念,即所谓的原真性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将来,更属于当今时代,在此时间延续性的意义得以体现。民族村寨的原真性的意义在于,其居民的生活形式应该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动而进行不断的更改,这种影响是正常并且不可逆的,所以在进行民族村寨旅游化的过程中依照文化空间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从两方面入手进行新时代旅游文化的建设。首先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最大限度的保留对文化的传承。旅游区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建设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的项目活动,减少对原居民活动区域结构的破坏,重点表现文化的内涵与原滋原味,建立可以体现原生态的旅游胜地。另一方面,现代旅游景区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传统文化的生存模式造成冲击,尤其是对于属于非特定文化遗产的民族村寨文化空间文化,需要不断对原有的开发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避免庸俗化的发展模式,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需求的旅游开发。“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这一单词,还可以被直译为“真实性”或“本真性”。旅游文化中提到的原真性原则不仅包括对作为旅游主题的民族村寨的限制要求,还包括对旅游客体的限制。为了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环境的纯净,在进行宣传是应该避免夸大和庸俗的倾向,开发商应该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避免过度商业化。但是目前对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着些许不足,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开发仅仅体现在衣容服饰、传统歌舞表演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只停留在表面文化的体现上,对寨子的大环境的塑造上有所欠缺,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景观美学,没有考虑到寨子环境生态的意义和对游客感官体验的影响。一个角度来说,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民族村寨旅游中的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要关注该地的构筑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执行保护性的旅游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保证其文化的生存、发展和延续。相关政府应该对这项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并采取一定措施确保该制度在村寨社区中的贯彻执行,尽可能的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空间方面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提升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双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同时融入了地方和民族文化的旅游构建了一种新的民俗文化。开发者将旅游地当成一个舞台,通过精心的设计保留文化的原滋原味,展示给各地的旅游者。开发商应该注重商业与文化的和谐,通过社区居民主导各类活动,让游客在互动中更深入的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组织社区全面加入旅游区的建设,可以有效维护当地文化的完整和和谐,在减少旅游开发对居住环境影响的同时,保护当地居民利益的。针对民族旅游进行旅行项目的开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庆典自然成为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对节日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一方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甚至使民族文化以“自觉”的形式进行传承。而节日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开发,以产品的形式进行生产与在生产,将旅游文化从原生态转化为现代的文化形态中来。使旅游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对传统居住地区进行旅游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的建设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过程,现代文化的体现不会束缚传统民族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也会全面拒绝融入现代元素,恰恰是二者之间进行双向互动,才能打造出完美的旅游景区。时代的特征决定了现代旅游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经过现代环境的再建设下得以用崭新的状态延续生存,并广为人知。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进行的离析与重构的过程中,核心的精髓部分融合进了当代的文化体系,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追求。
三、文化空间保护的制度设计
在进行原生态民族文化来持有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其主体性,尽可能的将发展方向侧重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和平等发展。不仅仅要将当地人作为文化、社会和经济的有机整体,还要尽可能将经济发展作为一种不断提升当地人的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进行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主要目的和实际意义所在。因此,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对其进行相应的历史保护,提升该地区的产权管理水平,并且相应的设计制度和措施,只有以上几点都能够做到,才可能真正的完成保护民族村寨文化的空间。在如今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趋势下,为了更好的促进民族村寨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发展,就必须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入手,从宏观角度对民族村寨进行长远发展的考量,也就是说,要加强民族村寨的新农村建设水平,不仅仅要提升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要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产物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化的技术对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充分考虑到民族村寨资产的属性,鉴于其含有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层面上各种属性,也就意味着如果对民族村寨要进行旅游开发项目,就必须要将以下几个方向处理好,大体为:保证开发资金的充足、贯彻现代化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行政管理、以及规范当地居民的自觉行为等。不同的方向将对这一开发产生不同的利益影响,发展方向也会受其作用而有所偏颇。鉴于民族村寨资产的各种属性的叠加方式,就涉及到这一产权需要各个相关人员的一直赞同,也就是说,很难具有统一的产权界线。从目前的发展情况中来看,其产权的确定无非就是与当地居民的社区代表和外来开发商之间的权利竞争,或者是和该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政治上的比拼。不过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情况下资本拥有人和全力拥有人都在相对高的地位上,也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社区尽管看起来是与上者权利旗鼓相当的交涉者,在切实交流中,社区才是相对弱势的人员。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该地区的产权很容易收到其他因素影响,从而被侵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福特基金会针对“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资助。同时对巴卡基诺族文化与仙人洞彝族文化进行开发,经过文物收集与实际调研将其开发成生态村。而后又先后开发了顺汉族文化与月湖彝族文化生态村。在此四个生态村的基础上,福特基金会又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文化馆、文化小品等设施,将南碱傣族文化开发成了生态村。从而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力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产业,从而尽快提升该地区的发展程度,大幅度提高该地区的整体收益,当然也为该地区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宣传、发扬该地区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进而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再一次丰富。
参考文献
[1]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5-69.
[2]余压芳,刘建浩.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J].贵州民族研究,2011,(2):32-35.
[3]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贵州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2010,(4):193-199.
[4]李金发.旅游经济与民族村寨文化整合以云南红河州慕善彝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70-74.
作者:尹秋花 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烹饪旅游系
- 上一篇:两汉文化艺术形式分析
- 下一篇: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