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剧种传承与旅游文化研究

时间:2022-12-14 09:03:50

导语:非遗剧种传承与旅游文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遗剧种传承与旅游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康非遗剧种、人文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用非遗剧种打造旅游剧目,让非遗传承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同时指出了旅游文化宣传必须避免的误区和“旅游+”条件下务必强化的市场理念。

关键词:非遗剧种;旅游文化;文旅融合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使得安康的语言呈现出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特点,文化表现出巴蜀、荆楚、秦风等融会贯通的性质。这些不仅鲜活地表现在建筑、饮食等民俗中,也生动地呈现于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戏剧艺术形式中。正因如此,当我们在开发和利用特色旅游资源时,戏剧应是当之无愧的其中之一。从各地传统戏剧对当地形象宣传的作用发挥,到《印象刘三姐》《长恨歌》等现代演艺在旅游景区的舞台呈现,可以看到:戏剧艺术不仅可以是旅游文化品牌打造的助推器,而且应该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纵观安康旅游文化发展的曲折经历,笔者认为:结合安康的特色艺术形式,用非遗剧种演绎非遗素材,讲述安康故事,创编旅游剧目,是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和非遗剧种传承保护的双赢之策。

一、以非遗剧种承载旅游文化

旅游是一种通过外出游览追寻地域差异的文化行为,因此,舞台戏曲想要恰到好处地发挥宣传作用,就必须找到利于创编及演出、展示及传播的极具地方性的题材、剧种等相关因素。从这个层面看,“地方剧”这一利于承载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便有了优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宣传性能。就安康而言,在众多地方剧种及流行于此的外来剧种中,真正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质的当属“非遗剧种”。1.安康的地方戏曲均属非遗剧种。自我国于2006年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登记制度以来,安康的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旬阳民歌先后进入国家级名录。汉调二黄、平利弦子腔等是地方剧种,毫无疑问可称“非遗剧种”。那么,我们还有哪些“非遗剧种”?地方剧种的艺术分野是音乐,一部《红灯记》剧本,以西皮二黄唱出来是京剧,用枣木梆子奏出来是秦腔。“紫阳民歌剧”就是这样一个新兴的地方剧种。新中国成立初,紫阳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县城和各区公所的所在地都有剧团。不同的是,紫阳的剧团每逢大戏开演前都有演员和观众一道唱民歌,或单唱,或对唱、合唱,形式多样,俗称“打闹台”(即暖场)。后因宣传需要,民歌在现唱现编中被赋予即兴创作的政治、文化等多种功能,其内容既有好人好事,又有政策解读,还有形势教育和科技、文化推广。精明的紫阳文化人趁势创编新戏,用民歌演唱相关叙事、说理、宣传内容,瞬时热闹了全县,轰动了省市。这些新戏在1960年搬上陕西省级舞台时,便被冠名“紫阳民歌剧”。由此可见,因紫阳民歌而诞生的“紫阳民歌剧”应和民歌一道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同理,用旬阳民歌演唱的八盆、道情等地方剧种也应按“非遗剧种”对待。近年来,小场子、八盆、道情等地方戏曲均已进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将全市的传统地方戏曲称为“非遗剧种”已为不争事实。从这个角度看,安康具有“文旅融合”的先天优势。2.安康非遗剧种符合旅游剧目要求。现在,用演戏的形式吸引游客,宣传旅游已经是多数旅游城市、景区公用的攀比之策。然而,攀比之势愈强,浮华之风愈烈。不少“旅游剧目”将功夫重心放在了声光电的比炫、高科技的比奇上,忽略了其基本使命和游客的真正需求:让观众看到地方风情,了解地方历史,享受地方文化。好的旅游剧目,在传播地域文化时,还应体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素,安康的非遗剧种,且不说“六要素”如何,单从“旅游商品”功能出发,至少具备“游、购、娱”三个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要素。游,是一个需要时间、空间的要素,也是一个需要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享受的要素。以汉调二黄为例,其“舞台美术,是中国传统戏曲规范性舞台美术的象征和代表”,在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方面有“一套自身的艺术体制、管理办法、穿戴规制、使用章法”。其角色分明的皇帽蟒袍,舞蹈性明显的水袖华服,美化脸型的旦角贴片,忠奸分明的黑白花脸,灵活形象的“一桌二椅”,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若面向游客开放“剧场游”,无论是正式表演还是演前排练,无论是化妆服装还是舞台装饰,均能诱人眼球,且有源远流长的故事可讲。购,不是旅游的根本要素,却是不可缺少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旅游繁荣有着重大作用的要素。购的方面可以很多,最直接的是入场券、配套餐饮、住行,还可以是与剧种、剧目相关的书画、音像制品,而且还能从音乐、脸谱、服饰等戏曲元素出发,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形成特色文化购买力。以传统平利弦子腔戏为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皮影戏,用于配合表演的皮影,不仅观赏效果好,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近年来倍受海外市场青睐。安康的传统剧种,因其南北文化融汇之特色,适宜南北观众和游客;又因在历史上,多数剧团活跃于码头城镇,其艺术形式也有了鲜明的码头文化特色,不仅具有包容性,而且其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易于愉悦观众,寓教于乐。以“小场子”为例:“小场子”表演在方桌上进行,一般大方桌边长不过二尺八寸,小方桌边长只有二尺四寸。在这“方寸之地”表演的旦丑二角不但要说唱,还要手持彩扇、手帕或腰带、蒲扇、草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十分考验本事。从演绎形式上看,十分轻松愉快,但究其内容,除了开场、过场、收场时的情趣性“笑闹”外,主唱《青山绿水乐合欢》《白扇记》《韩湘子渡林英》等本戏、折子戏,均为轻喜剧式的优秀传统剧目。这些剧目,短小精悍,易记易传,其音乐、语言既爽爽入耳,又朗朗上口,是宜于文化宣传的上乘“旅游产品”。具备了“游、购、娱”三大功能,就能激活“吃、住、行”三大要素。因此,安康的非遗剧种具备“旅游商品”特性,适于服务旅游产业,是开发旅游文化的最佳载体,是生产旅游剧目的适生母体。

二、用非遗剧目演绎旅游文化

旅游资源无非生态、人文两种。安康属于国家级的“生态主体功能区”,生态良好和生态保护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和长期战略。然而,就“文旅融合”和“旅游文化”开发而言,适于选择的路径,不是仅凭生态,而应是抓人文,带生态,用非遗文化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名片。在安康,既适于游客观赏,又宜于舞台表演的人文素材,是与非遗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1.人文与自然相融的非遗题材。生长于安康大地的“非遗”资源,才是安康的历史、文化,才是安康的人文名片。那些从“创世说”和神话故事中找来的“安康文化”,既不能用于旅游文化开发,更不能用于安康对外宣传。就资源利用而言,可以搬上舞台的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人文特质的“非遗”资源,当推秦岭、巴山、汉江三大地域名片。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岭,且不说分布其间的民间文化具有多少“非遗”品种,单是由长安到安康的子午道,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资源库”。安康又是巴文化的核心区。仅推一条“巴山盐道”,就能演绎出千百年的中华文明史。如果把“盐道”搬上旅游文化大舞台,那将是刺激人类味蕾的一道中西叫座的文化大餐!汉江位居“江淮河汉”四大文明河流,是汉王朝、汉文化的诞生地,是汉人的精神家园。汉江航道在此交汇了子午道和盐大道,形成了十字架状的“中国古代交通图”,使安康自古就是中国的交通枢纽、联结东西南北的水陆运输大码头。如果用这个码头城市的千年故事来演艺旅游文化,那将是一台喊汉人还乡、让世人惊叹的人文大戏!2.人文形态的民间艺术。安康大地上,纯粹的人文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仅是民歌、民俗、民间故事就有上百种。具有重大文化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力,且有舞台艺术、旅游商品双重开发潜力的,首推汉调二黄。这种借用秦腔、楚剧音乐元素改编,诞生于紫阳县杨家院子的地方剧种,因为一开始就走办班授徒的文化教育路线,得以迅速走红汉水流域的陕西、湖北及周边的甘肃、四川、重庆一带,至武汉定型,形成汉剧。汉剧在江汉平原向东北延伸,与徽剧融合;携徽班晋京,形成京剧。至今,不仅秦腔称其为“南秦腔”、京剧称其为“声腔之母”,而且在两湖、两广地区普遍留存,成为中华戏曲的铁腕级剧种。汉调二黄的成长史,映照着中华戏曲的发展史,浓缩了安康经济社会的变迁史。让其讲述自己的故事,定会让游客记住安康、记住汉江、记住江文化,并能忆及自己的老家戏和老家事。此外,安康人还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国汉江龙舟节”和永久性的“龙舟文化园”,用“龙舟习俗”这台大戏来打造南北文化呼应、中西文化合璧的旅游文化名片;借助最能体现安康人智勇双全之秉性、不畏艰险之气概的融舞蹈、音乐、武术、服饰、杂耍于一体的“火龙”吸引游客眼球,闹红旅游产业。

三、让旅游剧目生产与非遗剧种传承相得益彰

综上,我们已知安康的非遗剧种宜于承载旅游文化,并对宜于舞台演绎的安康人文题材及“非遗文化”有了客观了解,由此,基本形成了“用人文带生态”的旅游文化建设策略。那么,如何让非遗剧种剧目化,让旅游文化舞台化,进而生产出“旅游剧目”及“旅游文化产品”呢?1.走戏剧化生产路线,力戒“综艺晚会”既然是“旅游剧目”“非遗剧目”,就是生产戏剧,而非“综艺”活动,这是必须事先立好的艺术生产标杆。安康在旅游文化的舞台演艺上,已有十多年的广泛而又持久的工作实践。其成功之处在于,把众多“非遗”搬上了舞台,让外地游客看到了安康文化。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综艺化的杂烩汤,无法彰显地域性,难以形成安康文化印记。以白河县的《白河水色》、岚皋县的《南宫山之恋》为例,内容是“非遗”素材,但因广泛列了本地的歌舞、传说、民俗,要么挂一漏万,要么平均使力,短暂的一小时要呈现十几种艺术形式和内容,让人不知所云。更何况,这类歌舞,各地大同小异,难让游客产生兴趣。其次,地方文艺+明星表演,出力不讨好。以龙舟节的开、闭幕式和汉滨、紫阳等县区的节庆演出为例,基本是反映地方文化的新旧节目组合,再加几个外请明星,土洋相伴,效果不佳。2.走市场化运作路线,力戒“一县一品”十来年的“一县一品”旅游文化节目打造工程,促使安康“造”出了《白河水色》《兰草花开》《南宫山之恋》等综艺化戏曲节目,但人才、市场、经费“三缺”,使得其无法与“旅游文化”及“旅游商品”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挂钩。因此,要生产旅游剧目,必须走市场路线,并按市场需求配置生产要素,调控文旅资源,制定生产计划。3.走“旅游+”路线,让“非遗”更加“有为”生产旅游剧目,目的是服务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而孕生出旅游文化,从而成长为新的旅游商品。因此,要让非遗剧目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必须走“旅游+”路线,给文化赋予经济属性,让其产生经济效益,并用经济效益来产出供其传承、发展的社会效益。为此,务必在剧种变剧目、剧目变商品的过程中增进市场观念,引入商品意识,树立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①戴承元柯晓明,中国汉调二黄研究[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4.10.

②李焕龙,安康剧评[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3.1.

③以电影/戏剧作为推动地方旅游的策略与效应[J].旅游学刊,2009.10.

作者:李婷 单位: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