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2 11:17:57

导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对策略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将跨文化交际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当前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育人目标。分析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策略

我国新版《大学英语指南》将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性质确立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目标主要指跨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一定跨文化知识,有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理解不同文化现象,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睦共处、有效协商、平等互利合作的跨文化人才。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具有文化自信,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1](77-92)[2](2-10)。

1.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教授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如单词、语法、句型等,强化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忽视在生活和职场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英语,实际是一种较偏颇的做法。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无法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匮乏会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无法正确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出现的问题,造成误解,遭遇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在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倡导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英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均明确指出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这一任务,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1跨文化交际教学碎片化,不够系统。宋莉(2015)[3]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水平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状况。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并不清晰,有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同于教授文化传统、文化习俗等跨文化知识,有的混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跨文化交际培养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教学框架,跨文化交际教学关注的往往是主流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的思维方式或零碎的文化知识[4](254-273),而非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不成体系,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2.2“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式占主流。由于长久以来英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我国部分英语教师往往把英美文化作为标准,教学以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尽可能趋近英语母语者水平为目标[4](254-273)[5](89-95)。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二元对立”,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实际是内化英美文化的过程,使语言学习者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无法培养学生通过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既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又有别于西方文化教学课程。跨文化教学要通过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帮助学习者比较目的语言文化与本族语言文化的异同,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6]。“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式使“外语学习者内心存在一种冲突,即本族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7](233-254)。跨文化交际教师应该教授跨文化沟通与协商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构建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和谐共处的“第三空间”,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生和沟通转化[8](73-79)。2.3教学以教师讲解跨文化知识为主,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虽然我国英语教学经历了多轮教学改革大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难以实现。英语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由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课堂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过多干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虽然了解了一部分跨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又没有提供跨文化情境,没有进行跨文化交际技巧训练,学习者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和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误解。2.4跨文化交际教学师资匮乏。研究表明,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英语教师队伍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部分教师本身没有跨文化经历,不了解跨文化经历中的问题,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缺乏,无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交流。部分教师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讲解,没能分析背后隐含的跨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些教师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虽然能够有意识地解释部分教学中涉及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巧,但是涉及真实跨文化场景的教学内容较少或几乎没有,如:模拟人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结合本人或他人的海外留学或生活经历讲解跨文化现象、邀请外籍教师或友人给学生做讲座或面授跨文化知识等[9](106-110)。教师本身能力不足,介绍的跨文化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但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社会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3.对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启示

3.1进行系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碎片化不够系统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方面高校应该逐步增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完成基础阶段大学英语学习的后续提高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以便教师系统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培养应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在西方跨文化交际教学和能力培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根据国内英语教学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在理论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围绕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材、教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实践方面,有些学者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如:顾晓乐(2017)[10](79-87)以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语言文化交际环境和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建构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理论模型研究语言、文化和交际行为的相互关系,主要解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组成,各维度之间相互关系如何,通过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动态化和沟通性特点,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实践模型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用实践模型检验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与国内外代表性跨文化交际模型相比,该研究提出的培养模式关注“第三空间”的建构,有利于改变语言和文化对立的局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的“工具论”外语学习动机,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做好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不仅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关于开展跨文化外语教育的要求,还适合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状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顾晓乐(2019)[11](67-75,96)运用跨文化教学实践模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在“第三空间”视域的应用。虽然该研究教学对象人数较少,课程持续时间较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研究以国内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丰富了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为广大英语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中应勇于借鉴国内本土化的跨文化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尽量全面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方面,全面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构成,以比较成熟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型为指导框架开展教学,使跨文化教学更系统化、科学化。3.2摒弃“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式。1994年Bhaba提出了“第三空间”概念,批判了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相互对立的“二元对立”观点,认为两种文化在交流冲突过程中能够彼此混合交融,形成一种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混杂文化,即“第三空间”[12]。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妥协,进行解构与重构,最终形成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文化既不是纯粹的目的语文化,又不是纯粹的本族语文化[13](48-55)。在我国,近年来受后现代主义批判思想的影响,众多学者提倡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遵循多元思想和文化相对主义,批判以往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将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对立,只关注目的语文化,忽视本族语文化的“二元对立”教学法,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本质、重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当在“第三空间”视域下,解构传统的二元对立方法论,引入本族语言文化,通过建构本族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间”,了解本族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的异同,反思跨文化行为,使学生认识跨文化冲突的本质,学会在文化冲突中协商,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成为具有文化自信、能够传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人才。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问题后,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换位思考,多角度分析冲突双方的行为动机,找出导致跨文化交际问题多种可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讨论完毕后可以设计虚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帮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相互交流,既学会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又使对方了解本族语文化,向对方阐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交际双方恰当充分地交流和平等协商,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即建立“第三空间”,增进文化了解,消除误会,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巧。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球化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是跨文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跨文化教学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非常有必要。在当前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没有意识到跨文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缺少海外学习的经验,在开展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无法得心应手地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及其原因,更无法针对跨文化冲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当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提高对跨文化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跨文化英语教学的作用;其次,学校要定期举行培训,选派教师出国学习,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三,学校要积极录取外籍英语教师,加强外籍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外籍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3.4采取灵活多样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水平。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层级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水平较高学生可以阅读稍难的文章,涉及较高级别的句型句式、词汇等;水平中下的学生可以阅读简单的文章,涉及的词汇都是基础的,文章简单易懂。结合教材,分层教学,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学可以围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态度、知识和技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堂上可以开展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任务等活动,课后可以布置真实交际、撰写反思日志、进行正反写作等任务。比如:教师针对某一跨文化现象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理解跨文化的英语。为了更好地开展交流讨论,教师要完善合作小组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评价方式以捆绑式为主,捆绑式评价方式是把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得分相加进行比较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及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团结互助完成学习任务[8](73-79)。此外,角色扮演、模拟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缺乏真实情境的问题,学生通过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交际,实际运用所学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课后的反思日志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交际技巧,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以调整和改善日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和交际技巧[11](67-75,96)。正反书信写作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包容而非敌对的跨文化态度,使学生努力化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矛盾冲突,消解误会。除此以外,跨文化教学可以建设教学团队,开发在线课程,录制微课或慕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改革。3.5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过程和方法。英语教学不能只教不评。跨文化交际教学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往往存在重过程轻评估的现象,即使有教学评估,手段也相对单一。在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授和训练,还应当重视评估对教学实践的反拨作用。教学评估应贯穿于课程全部教学实践过程,而不仅仅在学期结束时应用;评估不但有质化评估,而且要进行量化评估。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反思日志、书信写作、模拟交际等质性研究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估,学期末可以通过访谈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效果。量化评估方面可以设计跨文化交际测评量表,学期初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前测,期末进行后测,通过量化分析测评数据进行评估。通过多种教学评估手段判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4.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果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等方面不加以重视和研究,跨文化教学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该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教学探索,运用比较成熟合理的培养模型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同时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的文化融入,培养双向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巫玮 单位: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