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保护研究

时间:2022-01-08 11:26:20

导语: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保护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保护研究

摘要: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古镇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记载着古镇的发展兴衰和历史沉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古镇保护规划中,必须将建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使古镇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阐述了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的保护原则,并以运漕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建筑规划的保护措施,以期对保护古镇建筑、重塑古镇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运漕古镇;建筑规划;建筑保护

古镇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记录着古镇的演变历程,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镇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大肆进行商业开发,对原有的古镇建筑和古镇文化造成了破坏,使古镇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1]。为转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工作,对古镇建筑进行保护性规划,以维持和修复古镇建筑原貌为基础,适度配合建筑改造工程,确保古镇建筑形成统一和谐的建筑风格,彰显古镇历史文化底蕴。

一、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的保护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其最终目的是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这些建筑遭到破坏。对古镇建筑的保护要从整体性入手,既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所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其中,对建筑本身的保护包括建筑结构、空间肌理、历史风貌等物质环境;与建筑有关的历史信息包括传统文化、地方风俗等,这样才能使古镇建筑真正意义上保持完整性[2]。(二)原真性原则。历史文化古镇建筑归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真性是首要原则。故此,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时,要遵循原真性的原则对古镇建筑进行保护。古镇建筑的原真性是历史的遗存,不包含任何伪造的元素在内,只有保证建筑的原真性,才能使其体现出应有的历史价值和其中蕴藏的文化信息。虽然现存于世的古镇建筑数量较多,但真正能够保存所有历史信息的却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是古镇建筑的原真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继续发生,就必须遵循原真性的原则来保护古镇建筑[3]。(三)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历史文化古镇建筑的保护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对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建筑进行保护的目的是使其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换言之,对古镇建筑的保护是为了促进古镇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进行保护时,要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达到改善古镇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对于发展中的新建部分要控制得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因为多会影响到古镇建筑原本的风貌,少则无法起到促进古镇发展的效果[4]。(四)人本性原则古镇的历史遗存与原住民的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在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中,对这些留存于世的建筑进行保护时,要遵循人本性原则,从而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建筑保护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益处,这样居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配合古镇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

二、运漕古镇建筑规划的保护措施

运漕古镇拥有千年的历史文化,素有“小芜湖”“水乡泽国”的美誉。在上千年的发展中,运漕古镇保留下来了宝贵的建筑资源,有省级文物(薛氏作坊、佘式祠堂)、县级文物(黄氏古民居、向式古民居、徐氏祠堂、王氏祠堂、李鸿章当铺等)、历史建筑(圆通庵、清真寺、袁公馆、五福和荤菜馆、普渡禅寺等)。这些古建筑承载了运漕古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下面以运漕古镇为例,分析古镇建筑规划的保护方案。运漕古镇在整体局部上错落有致,鼎盛时期共有大街36条、小巷72条,建筑形式包括台、楼、庙、阁、坊等,形成了层楼叠院的古建筑风格。在运漕古镇的建筑规划保护中,要以历史文化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将运漕古镇打造成文化旅游胜地,突出古建筑在运漕古镇历史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运漕古镇要参照古街巷的结构布局,恢复洪义泰、五福和荤馆等古建筑文化,再现运漕古镇的空间机理。例如:保留内部街巷曲折的特点,适当增加景观广场;拓展古镇街巷的空间视线,运用隔景、障景、框景、夹景等建筑手法修复街巷景观,给人们带来古风浓郁的街巷空间视觉享受。在综合上述规划要点的基础上,运漕古镇根据发展目标将全镇规划为六个保护区,制定了各个保护区的建筑保护方案,如图1所示。(一)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中包括运漕古镇大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遵循原真性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整治和修复,在深入开展历史考证工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古建筑的历史环境。在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规划中,采取以下保护方案:一是加大对古镇内特色历史氛围的保护力度,重点对西大街、小北门、东河街、工农街、幸福街以及洪家闸巷等街路原本的格局进行保留;二是做好历史建筑结构的保护工作,遵循原真性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当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结构破损比较严重,需要重新修缮时,要依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操作,必须在文物部门充分论证审批的基础上,方可进行修缮;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古镇的历史环境质量。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在延续运漕镇传统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以此来确保核心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对古镇的核心保护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的原真性,塑造出真实的文化氛围。(二)建筑控制区。建筑控制区的建筑规划要与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规划相协调,遵循风貌延续、渐进过渡的规划原则,控制街巷宽度和建筑外观。1.街巷宽度控制考虑到现代交通需求,适当增加宽度,并对街巷立面进行重新规划,彰显街巷的历史文化气息。街巷立面包括坡屋面、马头墙、驳岸、沿街立面等,使各个立面相互协调,再现古镇历史风貌。在建筑第五立面规划中,可以采用古徽州传统的四水归堂对屋顶进行全方位改造,使四边坡屋面全部向中心方向倾斜,借助轻巧的屋面瓦和轻钢骨架进行支撑,这样能够大幅度减轻屋面荷载,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规划时,应当使其与原有的建筑群保持高度的相似性,由此能够使街区自然融入大环境当中,避免出现违和感。坡屋面以运漕古镇居民重叠往复的屋顶作为原型,通过错动变化的方法,并引入折线连续的坡屋顶,从而形成与古镇空间肌理高度一致的景观风貌,彰显出古镇的历史文化气息,如图2所示。图2运漕古镇建筑第五立面2.建筑外观规划在建筑高度控制中,要将建筑统一控制在3~4层,以体现传统建筑风格,如图3所示;在建筑外观控制中,要根据古镇总体风格,控制建筑的色彩、形式和体量,使建筑外观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三)风貌协调区。运漕古镇的风貌协调区强调对特色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为使现代城镇建设与古镇的历史风貌在空间品质上达到协调一致,应当综合分析与古镇历史肌理有关的因素,具体包括古镇的建筑结构、建筑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屋顶的形态、山墙的形式、细部结构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等。通过对图3运漕古镇建筑外观规划设计效果图比将其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号提炼出来,并将这些符号合理运用到古镇新建筑以及景观小品的设计和建造当中,借此来突显运漕古镇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而增强古镇的整体风貌。同时,在对古镇中的街路和空间尺度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并将传统的符号合理运用到街路两侧。(四)滨水码头区。运漕古镇结合古镇滨水码头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将餐饮文化、酒文化、洗浴文化、茶文化等融入建筑规划保护中,重现历史文化古镇的滨水码头风貌。在滨水码头区规划中,要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历史建筑的原貌,并且还要重点整治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重塑运漕古镇的风貌区,如图4所示。(五)生态风貌区。运漕古镇重视生态建设,将滨水湿地公园、城北生态园以及生态景观带作为生态风貌区的规划重点,为本地居民和游客创建良好生态环境。在生态风貌区的建筑规划中,运漕古镇延续古建筑风格,将木楼、石板路、马头墙、青砖小瓦等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并塑造景观小品、文化长廊等区域,用以展现运漕古镇的人文景观特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文化古镇要大力开展建筑规划保护工作,将建筑作为传承和彰显历史文化的载体,成为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古镇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充分挖掘古镇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建筑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古镇建筑既能够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又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带动古镇旅游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蔡云辉,付恒阳,等.汉水流域古镇的类型及其保护[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108-110.

[2]张世超,贾丹丹.大阳古镇建筑形式及装饰艺术探析[J].城市建筑,2019(8):104-106.

[3]陈代,李菲.运漕古镇的保护与改造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9(8):150-153.

[4]屠利芳,肖胜和.西塘古镇建筑文化与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9(8):121-122.

作者:陈代 李菲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