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建筑文化符号的融合
时间:2022-11-24 04:31:44
导语:乡村振兴与建筑文化符号的融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林州市石板岩乡位于太行山东麓,石材丰富,这里的传统民居都是石建筑,因此林州石板岩建筑的建筑材料、构造、装饰构件是石文化历史进程所凝结的符号性表达,是地域文化生态的真实反映,文章试图以林州石板岩建筑为例,解析建筑符号表达,展现石板岩乡传统石砌建筑的建设特色,指导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建设,提出了传统民居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符号;新农村建设;林州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及乡村振兴建设,地域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形式类似的现代风格建筑。出现了乡村规划建设的“千村一面”、各地区乡村可识别性丧失,承载居民家乡情感的场所空间缺失导致村落文化疏离等问题,乡村振兴其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物、提供生存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造就一方建筑、凝聚一方灵魂,乡村民居建筑的特色无不渗透着各地乡亲们对传统乡土风情的热爱、先民精神的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通过调查中原乡土建筑、场所等,提取出乡土建筑中的乡愁符号,引导人们建立地域文化自信,指导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建设更新,给人们场所感、亲切感和归属感,保留乡村文化多样性,在地域传统建筑符号的案例中,林州石板岩极具代表性。
1林州石板岩建筑特色
河南省现存两处较为典型的石头民居类型,其一就是豫北地区的林州石板岩民居。以因地制宜的建筑风格和石头肌理而闻名。[2]石板岩乡位于太行上大峡谷内部,石材丰富,太行山漫山遍野的石头就是建房的主要材料。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梯、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3]展现出了石板岩民居建筑的特色——以“石为主”(如图1、图2所示)。该地民居主要以石块砌墙,以石为顶,遮风挡雨效果显著。这里的山石多为红色沉积岩,由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物层层叠加堆积而成石。这里的岩石因其水平片层节理发育,多为片状,正是由于这些特征造就了当地特色的石砌建筑。从民居外部构造再到内部建造,都是由太行山漫山遍野的石头进行加工后建造而成。材料的特殊,造就了建筑具有冬暖夏凉和防潮防火的优势。虽然该地名为石板岩乡,且主要建筑材料也是石块,但其内部有着很粗的木头作为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框架,屋顶上的一些穿斗式梁架则是采用了一些比较细的木材。房屋内的家具大多也都是采用石头建造,如桌子、凳子、米缸这些普遍的家具采用石头建造后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特点,更是与民居内的环境融为一体。这些自然生态的原材料为当地居民建造了一个融入自然的栖息家园。其中最具特色的则为石板房的屋面建造。将形状各异的石板材料铺装如瓦片一般,错落有致、层层叠融。铺装后形成的弧线与角度起到了很好的排水效果,同时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这种鳞纹石片,使人望去有种奇异的美感(如图3、图4所示)。石板岩村落的建造完美地结合了地形,同时具有多山藏水的地理环境,使当地的民居建筑形成了一种依山傍水的布局特征。建筑与周边的环境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这种石板之乡,与其他村落对比,更加能给人一种坚硬与永恒的触感。
2石板岩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问题
河南石板岩村民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乡村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和冲击,石板岩镇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4]。因为该村落基本上分布在以一些偏远与贫穷的地区,而且时间久远,造成村落的自然风貌和附近的生态环境都遭受到一定的毁坏。而且石板房中的木结构在防潮与抵抗一些自然灾害上的能力不足,造成了一些民居建筑具有坍塌的潜在危险,这些代表着民风的建筑即将消失于其中。并且随着城市化的逐渐发展,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人口已经演变为一种趋势,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不断流失,慢慢演变为“人走房空”的情况。村落中被遗弃的建筑不计其数。同时,在村庄合并与迁徙过程中,因为没有进行专业规划,造成在迁徙过程中消失的村落不胜枚举。城镇化的到来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给这些民风建筑造成了莫大困难,而石板岩民居正处于这种困难之中。如果不采取合理规划,这些建筑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
3石板岩传统建筑保护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为了追赶建设的步伐,有不少的传统建筑被遗弃或是毁坏。林州石板岩镇也是如此,在生活节奏飞速的现在,山里边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显得缓慢了。物质需求已经跟不上人们所追求的理想要求,多数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家中的石板房也因年久失修而无法居住,再者有经济条件的村民也因工程量大而放弃了用石板建房子。越来越多的新式建筑涌入,使得传统的石板建筑在当地已经失去了传承的条件。林州石板岩镇的旅游业发展较好,每年的旅游季有大量的旅游团和学生涌入当地。每年造成的传统村落的损坏也非常的多,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对于家中有石板房的村民每年给予相应的资金来对石板房进行维护,并且建立保护委员会进行长期的维护工作。例如林州石板岩建筑内部用很粗的木头作为柱子支撑整个建筑框架,但是木结构在防潮与抵御其他自然灾害方面表现不足,我们可以用砖混结构代替木结构,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民居建筑坍塌的风险,另外对石板房维护尽可能的以“石”为主,比如石板房的院墙,有些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破败,在修葺的时候可以选择用太行山的石块,以保留石板岩民居的建筑特色。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石板岩民居建筑的特色,比如在新农村建设中使用石块进行屋面建造,各色各样的石板材料铺装,不仅可以做到遮风挡雨、给人以美感,还可以传承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还有用石块堆砌院墙等等……都可以用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将新农村的建设与当地的建筑特色相融合,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就不会出现“千村一面”和“人走楼空”的现象。所以在新农村的发展之中不能一味的追寻新式建筑,要尽量保护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充分领用当地的地域优势发展和资源优势。在追求新式建筑的同时与传统建筑融合,既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也传承了传统建筑形式,既要“发”于石板,也要“终”于石板。政府应该请专门的设计机构进行整体规划,规划出新的村落,将新式建筑与石板建筑分隔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政府的主管部门也需要出台的政策支持,发动居民全员投身到保护传统建筑的行列中,并且向社会中征集志愿者及爱好者,将较为完整的村落保护起来,出台有利于保护传统建筑的政策,如向社区报备自家的宅基地情况房子的年限等,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投入者看到政策的力度与他们的投入是否成正比,让参与者看到回报投入更多的热情进来,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调动投入者的热情,使得传统的建筑的多样性得以传承。
4结语
石板建筑是林州石板岩镇的代表性建筑,作为地域性的建筑符号,在发展新式建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任何的传统建筑在历史的进程中都是值得被保护的。在这个各种文化融会贯通的时代,发展的同时也要将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精神融汇进现代潮流中。通过不断地磨合将其融汇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林常君.永州新农村民居建筑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32):190-191.
[2]刘磊;张青萍.河南林州石板岩民居和吴垭石头村景观肌理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
[3]王昭娜;董晓宇.河南林州石板岩乡石砌建筑解读[J].建材与装饰,2017(37):150-151.
[4]阎欣怡;张卓群.浅谈河南林州石板岩村石板房的保护与再生利用[J].包装与设计,2017(6):108-109.
作者:周可建 吴海玲 刘浩 葛海霞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 上一篇:泰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 下一篇:试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变迁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