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建筑文化在近代建筑的衍生研究

时间:2022-11-24 04:23:56

导语:国外建筑文化在近代建筑的衍生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外建筑文化在近代建筑的衍生研究

继“”后,中国在建筑业发展开始大力导入西方建筑文化,在20世纪初期就有大量西方建筑作品产生,遍及全国各个区域,因此总结出一系列流派、风格,形成中国建筑的西方文化体现,特别是在人文主义、现代科学等方面。在建筑材料方面,如水泥、钢筋、钢管、混凝土等新型材质被大量应用于建筑硬件方面,同时也导入了很多先进的配套应用、安装等方式,促进了中国建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在19世纪中期后,中国建筑行业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通过结合、优化的方式融入了大量西方建筑文化,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能够适应时展。如今,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变化不断,伴随着文化的多元高速发展,了解西方建筑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规律以及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衍生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异同

1.1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迥异。从建筑历史、艺术风格、审美观念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差异。中国文化以和为贵,整个社会充满了和谐氛围,这与西方国家形成强烈反差。中国对于各类事物的态度是对立统一的,以和谐为原则构建相互关系。西方国家则更多注重独立性,将主、客观因素分离,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中国古代建筑建造过程在功能、空间、舒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设计,同时注重风水格局,让人、建筑与环境得以相互融合,更为自然地呈现。在功能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不集中居住区域,将各类建筑进行有效统一,使得人们生活更为便利;西方建筑理念则更为几何化,设计构图趋于雄伟、壮观、夺目,与中国建筑形成鲜明对比。1.2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统一。从自然界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最早出现各类石头建筑,促进了时代演变,因此,建筑对于人类的最初作用在于居住。进入近现代后,人们生活方式已经截然不同,对于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变化,在建筑上的表现主要是各类材料、技术在传统建筑上的衍生。针对审美角度,需要结合技术、艺术两个方面,将建筑实用性与美学融为一体,将建筑空间与实体对立统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建筑发展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建筑本身与所在环境的融合,只有将两者形成动态化、全方位融合才能将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充分展现。所以说,建筑的艺术性与一般艺术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能够有效总结社会环境、人们生活水平、经济情况等各方面的特征。

2国外建筑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的吸纳与融合

2.1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融合与衍生。在20世纪上半叶,巴洛克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与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巴洛克建筑在纹饰细节部分与中国民居建筑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在融入过程中更为便捷,中国工匠能够通过一定的改良,有效完成融合,使得建筑纹饰细节部分得到提升,促进字匾、云饰、字纹等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巴洛克建筑融合后建立的哈尔滨纯化医院,建立了巴洛克风格门面,保留我国经典的莲花、牡丹等建筑饰纹,使得创新与传统得到有效结合,展现出艺术魅力。中国特色巴洛克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将丰富的传统工艺及工艺材料进行充分融合。具有该特点的国内建筑如长春园的西洋楼(图1),在巴洛克建筑的装饰上采用了传统琉璃瓦,包括汉白玉石雕,这两项都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使得建筑充满融合性。在整体结构方面,其正立面基本以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但其后仍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保留传统院落,构成一个中西融合建筑。该类建筑通常以多个建筑为单位,综合为一个整体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相应的门洞,人们在通过门洞后就可以进入建筑大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视觉冲击。因为建筑大院显得异常宽阔,这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栏杆、楣子等结构设置增加了建筑的空间性,给所处其中的人以广阔、豁达的感觉。2.2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融合与衍生。哥特式建筑风格以罗曼建筑的发展为基础,然后通过改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比较著名的是哥特式教堂,其主要特点在于采用石头材质制作骨架券、飞扶壁等,其与罗曼建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建筑风格源头不同。罗曼建筑最早出现在英国,哥特式建筑保留了大量罗曼建筑的经典内容,然后通过一定改良,最终出现于法国。哥特式建筑多应用于教堂的建设上,展现了古典建筑风格,能够为对应的文化传播带来作用,同时其表现出的传统罗曼建筑色彩也最为浓厚。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基础在于:构建一个矩形或者是正方形,然后在4个角分别建立起柱子,在其上架设拱形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投入,优化建设工艺,因此具有很大优势。早在19世纪,我国当时的教堂建设过程中就参考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总结了各项优点加以融入,建设了很多适用于中国的现代教堂,例如北京的西什库天主堂(图2)。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主体一般由一座3层的哥特式建筑组成,其顶部包含11座尖塔,整个建筑以十字形构建,保留中式台基并辅以汉白玉栏杆进行环绕,纹饰细节也同样保持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将中西建筑文化良好融合,由此形成中式哥特建筑。2.3古罗马建筑风格的融合与衍生。古罗马建筑主要应用于当时的民居,各类建筑具有不同的类型区分,如内庭式、内庭配围柱式、多层式等。建筑技术在当时也属于外部引入,具有一定的古希腊建筑元素,特别是建筑艺术方面,但是更多的是建筑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在建筑创新方面,西方古代建筑很早就完成了大量创作实绩,古罗马建筑通过不断地发展,在公元19世纪就已经对我国当时的民居建设产生了影响,很多古罗马建筑元素出现在中国,例如中国江南传统民居——天井,代表了古罗马建筑在中国通过创新,有效融入了早前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方式和环境特色,通过改良后建筑能够与中国江南的地理、环境、人文等有效融合,形成古罗马风格的中国建筑。2.4高技派建筑风格的融合与衍生高技派重要特征是对于技术的追求。高技派建筑彰显了当下工业技术的水平,是综合性的呈现,在建筑结构、空间方面融合物理与自然因素,使得建筑具有优秀的外观与内部空间。针对室内结构中常见的梁板、网架、管道、线缆等部分进行改善,利用先进工艺增加时代感,使得结构更为合理。高技派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应用是循序渐进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次于中国建筑的外立面幕墙上进行应用,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延伸至建筑内部结构,影响建筑设计的风格。高技派重视建筑材料的特性,在空间构建上应用各种方式以获得最佳效果。在上世纪末期,我国建筑工匠就充分认识到高技派建筑的优势,与时展需求相结合,融入生态文化来保持可持续发展,所以当时很多完成的中国建筑都具有智能化、网络化、仿生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建筑的标志,例如香港汇丰银行(图3)。

3外国建筑文化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与启迪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能过于依赖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点,更需要有效总结西方建筑文化的优点,将两者有效综合,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二者的融合,衍生新的建筑成果。另外,中国未来发展目标是全面普及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道路上摆脱以往的发展累赘,利用先进的科学武器来武装自己,不让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滞后发展步伐。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注重全球化、多元化发展,对于西方建筑文化需要保持正确的态度,利用其优点,与传统建筑文化有效融合,使得先进文化得到包容与接纳。因此,需要合理看待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保留并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有效筛除西方建筑文化不利因素,最大化发挥两者的优势来加快中国城镇化发展。在引入西方建筑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照搬,需要充分调动积极性,以创新意识进行推动,使得中国近代建筑能够保持竞争力,让建筑行业得到良好发展。

本文重点论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分析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建筑方面的融合,从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和高技派建筑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衍生情况,最后具体研究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与启迪,指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把握好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两者的优点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晓丹,王其亨,富玫妹.明清时期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J].史林,2011(003):12-18.

[2]徐群英.论西方建筑文化与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融合[J].学术交流,2013(05):174-178.

[3]周坚,陈顺祥.西方建筑文化对贵阳近代建筑发展的影响[J].建筑学报,2012(010):88-91.

[4]朱翔,张琦.两极之间——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J].装饰,2005(12):114.

[5]董雅,潘俊峰.近代中国建筑面对西方技术冲击的文化回应[J].新美术,2012(006):59-61.

[6]杨秀治.西方大学建筑文化及其教育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05):81-90.

[7]张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对云南社会的影响——以云南现存的法式建筑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8(9):155-157.

[8]张炜.从中西色彩观差异看中西方设计色彩的异与同[J].包装工程,2018,374(08):19-22.

作者:黎汇敏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