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对文化景观建筑的影响性轨迹

时间:2022-09-11 05:46:13

导语:民间故事对文化景观建筑的影响性轨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间故事对文化景观建筑的影响性轨迹

摘要:民间故事对池州文化景观建筑符号形成的影响轨迹,是在实体艺术的社会作用中进行的不均衡时间传播。文章研究了池州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及其影响下的人文景观建筑实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民间故事对池州文化景观建筑形成的影响性轨迹。

关键词:民间故事;池州文化景观;影响性轨迹

《易经》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至上,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1]”。建筑是静态的容器,透过建筑实体可直观地了解一个城市的制度和文化。由汪靓所撰写的论文《徽州民间传说研究》[2],以及程梦稷撰写的《在地化的“非遗”话语—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3],较好地说明了国内关注研究民间故事文化及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性。文章通过研究民间故事的发展方式和传播特点,总结其对池州建筑符号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反射区域。民间故事是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通过一定的民众内在世界折射出建筑外在世界,并使其构成一定的建筑母语符号体系。池州地方建筑在形成地域特色语言时,民间故事在其发展成形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性和时续性。除此之外,民间故事本身的传播特点对池州建筑符号体系形成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转化形成交叉式发展的轨迹。

1池州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及特点

1.1传播方式池州地域资源丰富,本土文化的传播除了书院、乡会、家族传授等较为正统的传播方式,民俗文化中简易民俗事件记载及祭祀等艺术行为载体记录的民间故事,通常运用较为直观简易的理解方式进行传播,口述和故事小册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1.2传播特点池州民间故事由于受到民众的农耕、侍茶和佛事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为了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故事的创造类型和内容常围绕“牧童遥指杏花村”、昭明太子、秀山传说等精神世界进行构架。由于民间故事本身受众群体类型的特点—民众文化水平不均衡性和年龄段跨度大,其传播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多样性。在时间的传承过程中,民众理解的不统一,或者口述过程中内容的删减和更替导致多版本的多样性。第二,不均衡性。千百年来池州地域版图不断变化,使得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的不均衡性。第三,传播时间长短。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朝代更替及民众观念转变的因素,会出现时间的间断,而导致有的民间故事传播时间较长,有的民间故事传播时间较短。第四,传播强弱。不同时期的民众对故事内容会不间断地进行细节添减。美好生活和坚毅品格的故事传播数量较大,其他封建思想的民间故事传播效果较弱。

2民间故事对池州人文景观建筑形成的影响性轨迹

2.1影响建筑的生产类型。(1)佛教类。九华圣境—北大门景区、大铜像景区、九华街景区等。(2)文化旅游类。杏花村景区、古城名胜区、尧舜胜境地等。誉为“尧舜之乡”的东至县,境内有座秀丽的历山,流传着美丽的故事。“舜耕历山”至今尚有尧舜望江台、尧舜祠遗址,山下有舜封桥。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晚年隐居东至县读书种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菊圃”“菊台”等胜迹。诗仙李白曾三上九华,五到秋浦,他赞九华山“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等。(3)博物馆和祠堂类,秀山门博物馆、池州博物馆等。千百年来,池州人心中有“御灾捍患”的保护神—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文学家萧统,生平著作《昭明文选》,逝后池州人在秀山建其衣冠冢,并将隐山寺扩建,改名“文选楼”。“文选楼”历经数代扩建和修改后,现有祖庙和西庙,在其旁有雕刻的《文选》。2.2符号体系形成的二维性影响。民间故事对池州建筑符号体系有二维性影响。单一空间的短期时续性内,在一定的时间阶段进行传播,产生连贯的不间断和不均衡的二维性影响。“牧童遥指杏花村”、昭明太子、秀山传说等民间故事作为池州民众的内在世界,折射在杏花村、秀山墙围建筑、佛殿等建筑符号体系上,构成了有意味的文化元素。通过实体艺术的社会作用进行短期的时间传播,达到并形成的艺术形态的语言体系,是意识形态构成物化的结果。这些基于民间故事的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实现了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在短期的时间内,由于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导致建筑符号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直观且清晰的装饰符号,如杏花、莲纹及昭明太子身着姿态等。2.3空间影响的三维性。池州民间故事对当地建筑母语的影响性轨迹不只是二维层面的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三维时间的次第影响,因为人口相传的最大特性有时间长短和传播强弱。时间与人的生命过程相结合就是历史,空间与人类生命场地相结合就是地域,把建筑视为与时间、空间有关,是经由人的生命的认知,把历史的要素与地域的要素并合起来,就使建筑形成的母语力量。

3结论

综上,民众的社会作用,使得建筑符号体系通过空间三维性的扩展,提炼并形成一定的可供传承的建筑文化母语。从宏观的角度透视民间故事的人口相传,及其对池州建筑母语影响的不断影响,它的过程是不均衡而有延长性的。池州建筑不仅是单纯的形式问题,其形式与空间更反映了池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当回到池州地域建筑与民众生活生产历史问题时,民间故事中的民众信仰与空间形式成了地域特色,是历史积累的关键。池州人的生活围绕着农耕及侍茶,地方建筑符号的形成是池州民众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重要转化物。作为一个千载诗人地,民间故事的传序,较好地讲述了诗词文化、佛教文化及民俗风情作为池州建筑母语的具象特征。民间故事对池州地方建筑符号产生的一定影响,使建筑装饰符号发生并产生变化,是构成池州建筑语言体系的重要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汪靓.徽州民间传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程梦稷,叶涛.在地化的“非遗”话语:《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问答、评议与讨论[J].民族艺术,2016(4):114-118.

作者:陈璐 单位: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