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时代性与文化性研究

时间:2022-06-03 10:45:12

导语:建筑的时代性与文化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的时代性与文化性研究

[摘要]伴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城市紧随时代步伐的更新发展中,既有建筑难以协调于其时代环境的问题愈发突出,因而,以城市特色这一视角,来对城市中的既存建筑保留利用、更新改造展开具体探讨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城市特色;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利用

保留既有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特色中的一大组构要素,针对其而展开的保留利用以及更新改造对于城市而言意义非凡。除了表面上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金节约措施外,其亦是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持久延续,是一种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再现。笔者在本文中先是描述了城市特色视域下既有建筑的保留利用以及更新改造的原则,然后基于城市的整体特色设计这一视角,点明了环境融合、文化传承、时代更替这三大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策略,以力求建筑和街区、建筑和城市、历史和未来的高度统一。

1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及更新改造原则

1.1保留利用的基本原则

针对于既有建筑而展开的保留利用工作应当要契合于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这两大基本要求。既有建筑以及其相关环境本身所具备的地方特性或是民族特性,则是对保留利用措施展开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判定的依据,基于这一点,可着重的去突显出城市中既有建筑本身的特色。就真实性来讲,需对其予以考量的问题具体有,保护利用措施要能够体现出传统方法的建设地点、朝向、具体位置、空间布局、样式结构、使用功能、特殊工艺、民俗等有关要素。而就完整性来讲,则应当要考虑到保留以及维持既有建筑在各大有关要素间(譬如说单体和群体间、建筑和环境间)实际存有的无形与有形的本质关联。

1.2城市特色视域下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原则

1.2.1时代性原则。更新改造城市中的既有建筑,应当要将建筑视作一个持续的新陈代谢的活力生命体。对其加以改造并且再利用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要使得生命能够拥有“时代性”的特点。当既存建筑已实现了某个历史阶段的特有使命之后,应当要将时代进步后的新功能融入其中,使既有建筑得以适应现代化城市中的多彩的文化、商业活动。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得原本和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的旧建筑重焕活力,且还可以借助于建筑的自我良性循环,来促进经济的持久发展,令既然有建筑所处的地段得以逐步复兴。

1.2.2文化性以及历史性原则。在城市特色的诸多组构要素中,建筑本身以及建筑身上所具备的文化性,都显得尤为重要。而既有建筑所具备的文化性,又常常难以脱离于其历史痕迹,因此,这两者可谓是紧密连接的。所以我们在对既有建筑加以改造时,应当要着力的去保留其文化性以及历史性,应当要对城市既有建筑中所存有的文化及空间、历史及空间的本质逻辑关系,以及建筑体量间所存的联系性、结构体系、空间特点等,合理性的去突显出其本身所具备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当针对既有建筑来加以更新及改造时,应当要明晰化的去展示出既有建筑的历史文化痕迹,展示出新建和原有的部分这两者间的和谐性,同时还要明晰化的展示出其时代性。就原有的那一部分来讲,切忌随意性的或是过度的去拆改它、装饰它,而应当要能够谨慎一些的去开展一些必要的、轻度的改造,令其不但能够契合于新功能,而且还能够契合于建筑美学的要求。

1.3城市特色视域下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策略

1.3.1和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环境无疑是现代城市的构建基础,一座城市形成自身特色风貌的全过程即是对于自然的适应以及改造的长久的演化过程。而对于城市而言,其特色风貌的形成还和该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山水格局密切相连,同时和城市中持续的演化着的、传承着的城市民俗文化相互依存。既有建筑是城市特色风貌中的一大组构部分,因此,既有建筑必然也要受到城市的整体山水格局以及民俗文化要素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在对既存建筑加以改造更新时,应当要能够对城市中的诸多自然人文资源加以借鉴,以此为参照,去用心的将既有建筑身上所潜含的城市特色元素科学的提炼出来,以使其物质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均得以提升,形成城市街区的格局、既有建筑的蜕变格局、城市现代化新建格局的相融。

1.3.2传承既存时间较长的建筑从其空间尺度以及建筑肌理等要素上本就和现今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及需求不同,而且其所在的街区往往亦和新建设的街区有着极大的风貌差异,这一点带来了城市的总体特色风貌有所偏移。因此,应当要把既有建筑视作是城市现代化进程脉络上的一个使古今可相互串联的关键节点,对既有建筑本质上的城市记忆加以总结,然后将其和自身所在街区进行串联,而其外在则以现代的新建筑元素加以改造,以使其能够和新建设城区的总体视觉相融,对既有建筑自身的业态功能给予基本的尊重,同时将城市所具有的地理特性与之结合起来,以此来完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和谐塑造,对既有建筑本身的场所精神进行延续。通过城市总的风貌的综合梳理,将城市空间以及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科学的整合起来,对有关离散场所加以串联后再将其归于一个系统中,使得既有建筑物能够和新的建筑物和谐一致,共同被归入于城市特色风貌这一总体框架下。

1.3.3功能更替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实践务必要对原本所存的建筑功能业态充分尊重,并对现代性缺失的有关功能加以更新,可借助于对高新科技的应用来将有关的缺失功能植入进来,而对既有建筑原本的空间格局以及肌理分布加以保留,以使得城市得以保持文脉连续性。这一功能若需实现更新,还是应当要以技术手段为其基本策略,可以借助对诸多绿色技术的应用来完成改造城市中的既有建筑,使其得以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总体需求相合,减少既有建筑的能耗,防范有不利于其周边环境的影响,使得既有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得以延续,促进既有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借助该手段来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本来建筑的过度影响,使得建筑内部的那份集体记忆得以延续下来,达到真正的新与旧的无缝更替,使人们对于新的部分不至于有疏离感,引发城市记忆的遗憾缺失。

参考文献

[1]刘淑婷主编.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萱,赵民.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分析[J].城市规划,2002(7):39-42.

[3]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周丽丽 单位:四川远建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