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

时间:2022-04-26 03:03:29

导语:简述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简述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来从未间断,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绘画、诗词歌赋等等,但是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也独树一帜,一直传承着木架构体系。本文旨在以河南大学大礼堂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个将近百年建筑自身的造型、选址、材料等几个层次进行分析,寻求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借此研究古代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今建筑界的发展,并希望当代建筑师可以立足于我国建筑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

河南大学大礼堂建于1931年,建筑形式是当时流行的宫殿式建筑,青砖灰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是河南省近现代教育的起源地,历经八十多年,一起见证河南大学的历史沧桑。

1概述

1.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和支配下形成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可以分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寺庙都普遍采用。而决定建筑的结构体系的因素又是多样的。对于较大体量的建筑,承重问题的解决促使斗拱的出现,斗拱的应用促使中国古建筑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造型。硕大斗拱的出挑支撑着各种样式的屋檐,由此也形成了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等类型的建筑型制。随着斗拱的演变,装饰性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屋檐下犹如密布的一排雕饰品,但是其结构作用并未丧失。建筑群的组合应该是我国古建筑的最大特色,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应该就是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分布,规整感、秩序感、严肃感均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此种种,用杨鸿勋先生的话来说:中国的古建筑文化万世一系。1.2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用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来形容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应该是最合适的了。我国的建筑文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方向进行研究。①自上而下的皇家建筑文化,既精致的文化;②自下而上的民间建筑文化,既通俗的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我国完整的建筑文化体系。从趋势上看,自上而下的建筑文化趋势是最能充分表达出建筑是文化载体内涵的一个方向。

2河南大学大礼堂的文化传承

2.1数字文化的传承。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字的运用上是非常讲究的,大到皇家宫殿,小到民俗住宅。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因此就出现了九五之尊、三方朝拜等数字在传统建筑样式上的运用。摘录《考工记》里的几句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主要意思就是古代建造国家,九里见方,每一面墙上都要开三个门,都城中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上可以通行九辆马车。河南大学大礼堂的建造借用古代建造都城的思想,在面对明伦街的正立面上建造了三个门,这应该与《考工记》里的这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作为当时中国三大高等学府之一的河南大学,在面对主干道做这样的设计也少不了三方朝拜的含义。因此,在数字文化的传承上,建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2屋顶文化的传承。在绘画的理论上,在六朝开始就出现了“气韵生动”之说,出自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评论的准则,而“气韵生动”则被视为最高要义。讲究的就是绘画作品的神气和韵味。在当时将绘画作为最高艺术造诣的时代,这种文化艺术必然会反映在建筑造型上,即建筑屋檐的翼角起翘。屋檐起翘的建造手法也出现在六朝时代,这也是受到绘画艺术的影响,目的是在建筑的屋檐处理上形成曲线的造型,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从各个角度去观察,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动感,为古代围合式建筑空间处理的手法上增添了如同绘画般气韵生动的效果。河南大学大礼堂屋顶的形式为歇山顶,屋檐的设计的手法就是翼角起翘,不仅传承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也体现出了古代绘画艺术手法的“气韵生动”。位于河南大学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的大礼堂虽然已是耄耄之年,但在见证河大人成长的岁月里,虽历尽沧桑,但依旧熠熠生辉。大礼堂屋顶的设计在另一方面同样也体现出文化的传承。书法广义上讲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规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等内容。运笔又分为起笔收笔两方面。起笔和收笔是书法的开始和结束,讲究停顿。传统建筑的歇山屋顶是由正脊、垂脊、戗脊组成,戗脊收尾处有古代屋顶用作装饰的鸱兽,根据古代传说鸱兽可以吐水,起到防火的作用,在书法的艺术上则象征的是起笔和收笔的运用。对称这个观念是中国人建造房子时的一条基本观念,反映出了古代建筑设计者对事物形态的基本看法。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也处处体现着对称。《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几千年来儒道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代都城建设就是讲究的“中”,不偏不倚,中正平和。魏有曹都邺城、唐有长安城,皆是九宫格的造城格局,体现的都是中庸之道。现存可见的北京故宫则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旧时称作紫禁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km,乃世界之最,左祖右社、前朝后殿,彰显古代帝王的威严气势。河南大学大礼堂横卧在校园南北主轴线与东西主轴线的交会点上,与古朴、庄重的南大门遥遥相望。同样的体现出的也是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暗示河大学子保持一颗敬重的心,中正、平和,以此成就更加完美人生。

3大礼堂文化的发展

虽然大礼堂建造在20世纪处,属于宫殿式建筑,但是他的许多文化要素还是在现代的建筑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坡屋顶是我国建筑结构中特有的一种形式,在中国,被称为第五立面,足见其重要性。坡屋顶的建造主要还是古代帝王思想和等级地位统治下形成的政治产物,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曲面造型飘逸舒展,犹如大鹏展翅,使古代建筑型制产生轻灵飞动之感。同时坡屋顶也犹如中国汉字的“人”,也代表了由儒道两家发展而来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国际风格方盒子日益流行的今天,坡屋顶的形式一直被沿用,王澍象山校区的折线型屋顶就是经典的例子,利用蜿蜒曲折的屋顶与远处起伏的山地形成对比,融入环境,纳入自然。所以说,中国建筑的文化是值得每个建筑师去挖掘、传承、发展。

4结语

总之,中国的建筑和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最能长久存在并体现文化的一种媒介。研究建筑,不可泛泛而谈,更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本末倒置,中国建筑的发展是植根于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体系下发展出来的,更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价值。立足于文化的研究,深入建筑后面更遥远的思想才是学习建筑的根本方法。借此本文不只是单单叙述河南大学大礼堂的历史悠久和文化背景,而是以此为案例,建议现代建筑师从事研究的同时,可以更多的运用本土化的元素,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大程度的再现和运用,同时不忘初心,继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陟.书法———点与线的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汉宝德.建筑历史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6]陈廷佑.中国书法.百苑文艺出版社.

[7]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百苑文艺出版社.

作者:于光祖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