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堂建筑文化分析

时间:2022-03-27 10:37:31

导语:欧洲教堂建筑文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欧洲教堂建筑文化分析

【摘要】教堂是现存西方古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在欧洲各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宗教环境影响下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建筑特点,成为整个欧洲历史在不同时期保留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关键词】教堂;欧洲;哥特式

建筑是历史的画卷,是一个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欧洲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位有幸造访欧洲的人都会惊叹于欧洲建筑的风格迥异和精美绝伦。欧洲建筑汇集了绘画与雕塑这两大欧洲经典艺术形式,我国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也曾说过:“建筑是光与影的结合”。不同于我国古典建筑的砖木结构,欧洲古典建筑更加偏爱砖石结构,这种建筑材料的选择大大延长了建筑寿命,使大量的经典建筑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在欧洲诸多建筑之中,无论皇家建筑、民用建筑或是军用工事类建筑,能够完整保留到今天,并且保存状况最为完好、数量最多的,都不及欧洲的宗教建筑——教堂,并且欧洲现存的教堂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所有类型的建筑形式。数量众多的教堂能够完整保留到今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洲宗教信仰统一

在欧洲,几乎所有人都有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无论是始于罗马帝国一脉单传的传统天主教、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后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还是经过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后崛起的基督教新教,这三大教派都有着较为相近的信仰,无论各教派间如何争斗,但教堂这一宗教建筑却是它们共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在欧洲境内,无论是罗马、佛罗伦萨这种历史悠久的城市,还是巴黎、法兰克福这种年轻的新兴城市,即便是只有几百人的山间小镇,都会有若干座美轮美奂的教堂分布在城市的各条大街小巷,被称为“永恒之都、不灭之都”的罗马全城更是拥有超过700座教堂。

二、建筑结构选材优异

中国幅员辽阔,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原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而能够满足建筑所需的天然大型石材储备并不丰富,因此,我国的古建筑大多属于砖木结构,最初使用小型的石块作为墙体材料,木材作为房屋支撑结构的支柱和房梁的选材,在掌握砖的烧制工艺后,墙体材料得到了改变,但主要的受力支撑结构仍然延续了过去的木材。木材在岁月的流转中不利于长期保存,容易受到潮湿、干燥、火灾和地震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国古建能够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南禅寺建于公元670年唐高宗时期,并且已经在历朝历代屡经修复。而欧洲,特别是中、西欧地区,大多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大理石材丰富,欧洲人就地取材,直接在各种皇室或宗教的建筑上大规模使用大理石。这些巨大的天然石材在经受了各种恶略天气甚至是自然灾害后,仍然保持着它们本来的结构,只在石块的表层留下了风化带来的岁月痕迹。例如,罗马城中的斗兽场和君士坦丁凯旋门,分别建于公元72年和公元315年,至今矗立。甚至在20世纪中期部分考古学家还在欧洲文明发祥地——克里特岛发掘出了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450年米诺斯文明时期的部分建筑遗址。

三、建筑规制在传承中发展

根据有文字记载的资料,欧洲文明始于公元前20世纪的爱琴海,至今已经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从古希腊时期的克里特文明开始,欧洲建筑的演化从未停止。欧洲建筑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古代建筑(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拜占庭、罗曼和哥特式建筑)、15~18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19世纪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和20世纪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建筑)。“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除了奠定了西方社会政治、法制的基础,也确定了欧洲建筑的方向。古希腊建筑是以神庙为主要的建筑,柱式体系是其精华所在。在天主教尚未出现前,古希腊万神教的神庙是最初的宗教建筑。现在保存较完整的柱式建筑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希腊阿尔提弥斯神庙。古希腊艺术接触的普标有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肃穆的伟大,集中体现在两种柱式中: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也是古典柱式建筑种最主要最基本的两种,它们得名于古希腊的两个民族。多立克人勇武威严、充满阳刚之气;爱奥尼人秀雅多姿,蕴含阴柔之美,它们的建筑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也有人说,多立克柱式体现的是男性的雄健,爱奥尼柱式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人体的天然比例最初成为了建筑比例的参考,使建筑从此有了生命的活力,并贯穿了以后欧洲建筑的演变。到罗马时期,极具创造力的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神庙建筑,于公元2世纪在罗马城的正中心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万神殿并且保留至今。罗马万神殿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整个半球形穹顶直径43米,只依靠墙壁和大理石砖支撑,中部没有任何用于承重的石柱,是罗马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当西罗马帝国覆灭,日耳曼人成为西欧地区的主宰,欧洲步入了持续千年的中世纪。在这千年之中,欧洲出现了三种新型的建筑类型:拜占庭、罗曼和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源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大陆正中,靠近小亚细亚和埃及,贸易直达印度和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这里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积极融合,这种交融在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各大东正教的教堂。如在6世纪查士丁尼打的修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高举的穹顶与古罗马万神殿如出一辙,精美的镶嵌画体现了阿拉伯和埃及的手工技艺,尤其是其巨大的“洋葱头”穹顶成为了拜占庭式建筑的符号——其实穹顶的灵感并不是来源于食物,根据东正教的教义,无论蜡烛向什么角度倾斜,烛火都始终朝向天空,代表烛火对于上帝的忠诚和天堂的向往,因此,东正教将教堂穹顶的外形由古罗马式的半球形改为烛火的形状。罗曼式建筑又被称为罗马式建筑,多见于教堂和修道院,但也偶尔见于城堡、府邸等建筑,其建筑特征是墙体巨大厚实,墙面连接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减少沉重感。最具代表性的罗曼式建筑非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莫属,其成名得益于教堂倾斜的钟楼,即比萨斜塔。哥特式建筑在今天的欧洲随处可见,“哥特”一词原本是“粗野、低级”的意思,哥特式建筑起初也被人们赋予了野蛮建筑之名,因为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希腊、罗马式建筑才是正统,源自日耳曼人的哥特式建筑被赋予了贬义。但随着欧洲社会逐渐突破改变了古代希腊的社会模式,建立起了一个以教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哥特式建筑以其独有的建筑特点成为教堂的首选建筑形式,并且迅速推广到西欧地区的每个角落。哥特建筑有四大特点:十字拱顶、尖拱加肋拱、飞扶壁和彩色玻璃,这四要素所共同营造的气氛完美符合教会对教堂的需要。以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为例,整个教堂主体的俯瞰图是一个巨大的拉丁十字,恰好符合天主教圣物十字架的形状;尖拱加肋拱,并且在所有的外侧墙壁顶端及拱顶建造了大量的尖塔,像一丛丛朝天燃烧的火焰,因此,巴黎圣母院也被称为典型的哥特火焰式建筑;飞扶壁是在建筑主体内部的支撑柱穿过外墙向外延伸的部分,原本应该是延伸出的支撑墙体被掏空,只保留了墙壁的外缘和顶部的歇梁,提高了墙体的承重,能够将教堂主体建造得更为宏大;彩色玻璃取自威尼斯,匠人们在烧制玻璃时,混入了水晶以提高硬度,并且掺入不同的金属元素,例如铁、铜、锰等,使烧制出的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建筑师们将彩色的水晶玻璃安放到教堂唯一的采光窗户上,制成了圣母院最具代表性的玫瑰花窗。站在圣母院外,高耸的尖顶和尖拱肋拱上大量的尖塔像火焰一样指向天空,教堂钟楼高耸入云,比周围任何建筑更加靠近天堂。走进圣母院内,耶稣受难像悬挂在穹顶之下,昏暗的教堂内之依靠墙壁上的玫瑰花窗透进来的五彩光线采光,营造出一种天国深邃幽远的氛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再次融入教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吸收了历史上其他重要建筑形式的诸多特点,分别成为文艺复兴式及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

四、免于战火摧残

在欧洲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也会爆发战争。在战火中,各种民用建筑、战争工事乃至皇家建筑等都被毁于一旦,唯独教堂这一全欧洲共同信仰的宗教场所避开了战火的摧残,即使是在近现代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中,无论战事激烈到什么程度,任何参战方都会将自己的炮火避开教堂,使这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建筑艺术瑰宝得以保留。作为欧洲古典建筑中保存数量最多、保存状态最完好、建筑形式最丰富的教堂,保留建筑形式演变的同时,也通过教堂内外宗教题材的雕塑、绘画,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示着欧洲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成为欧洲历史的独特见证。

作者:葛琪 周俊良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