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2-10-22 08:26:38

导语: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分析了校园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以某校基本建设为例,探析了其历史渊源和发展特色,并对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创新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创新

大学的创办首先要进行校舍与校园的基本建设,而校园建筑群的出现,又派生出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校园建筑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成为校园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而校园建筑文化是通过校园主体建筑来体现,它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学校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校园空间格局在不断拓展,校园建筑文化也随之变化,它通过校园规划、主体建筑、景观建筑、空间艺术、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校园环境治理等来体现,对校园文化建设具重要意义。但如何更好的传承创新,笔者结合实践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1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与导向、凝聚与陶冶、激励与感化等功能,而建筑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态形式,是通过校园建筑功能、建筑艺术等来体现,具有独特的校园建筑文化底蕴和特征。1)建筑文化。建筑作为物质环境文化,既为现实服务,又有历史的连续性,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体现出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或思想观念,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中西方观念对“建筑”有许多形象说法:“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宇宙的图示”等等;建筑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环境文化和背景文化,既有滞后性,记录着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又有超前性,顾及到今后社会文化的发展,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2)校园建筑文化。校园建筑文化是通过校园建筑群体、校园环境、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与美学、建筑风格与意蕴、建筑价值与精神,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等文明因素,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以及依附物质环境所展示的精神氛围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规划设计、建筑结构美学、教育学及周边绿化美化,作为环境教育背景资源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师生成长有较大影响。3)校园建筑艺术。建筑被喻为凝固的艺术,主要通过以教学与科研、办公与生活等在内的楼宇,以及亭台轩榭、楼牌雕塑、假山景石等来体现,兼有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长期的校园基本建设,逐渐将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给校园建筑融入文化概念,使它成为以技术水平、社会形态及文化背景为前提,包涵不同建筑风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艺术,是校园智慧力量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成就的综合载体,体现了校园建筑与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给人以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

2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

办学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校园经过长期建设具鲜明特征。笔者所在大学具百余年历史,学校及校园(简称石牌校园)为原国立中山大学发展而来,它的整体建设背景科学合理,不同空间布局的建筑,复合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所体现的校园规划和建筑文化内涵,具有历史渊源和个性特征。2.1校园基本规划。石牌校园位于广州白云山以东的丘陵地带,占地面积万余亩,校园规划建设规模与标准定位是“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并据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汉白玉碑记述:“全校建筑物之位置,礼堂居中,左为文学院,右为法学院,礼堂正北为农学院,其东南为理学院,西南为工学院,礼堂之南则总理铜像巍然在目。像东为图书馆,西为博物院,礼堂东南高峰为天文台,台西南则为大门,门之左为稻作场。礼堂之本北隅,湖光潋滟,湖之东为女生宿舍,湖之西南为蚕学馆、调桑室,男生宿舍则居礼堂东北隅,教职员宿舍则聚处图书馆东南隅,运动场、游泳场则散居各处。凡之计划,使各学院自成一区,分途发展而不相妨焉。校内冈峦起伏,池沼荡漾。分划区段,以我国试诸行省分名其区。复因各区之岗峦池沼,附以行省内山川湖泽名号,使入本校者,悠然生爱国之心,即毅然负兴国之责,全校占地万余亩,除建筑物外,均为农场,凡植竹果树二百万株有奇。复辟道路至白云山林场,连贯为一……”,校园建设规划可谓“筑百年根基,创千秋伟业”。2.2校园基本建设。石牌校园布局特色鲜明,具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它首先注重中轴对称布局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2号~3号楼的农学院位居中轴线北端首要位置,体现“以农为本”思想,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两侧对称,文学院和理学院居东,法学院和工学院居西,体现“左文右武”的传统礼制;男女宿舍各居东西,体现“男左女右”的传统伦理秩序;校医院前后方为职员宿舍和四栋学生宿舍,体现人文关怀。其次强调功能分区:规划中以不同学科为组团布局,各学院自成一体;教学与科研、学习与生活、实验与农场等建筑,按功能不同各居其所;尊重自然的规划理念,旧址为丘陵地带,四周荒山野岭、沟涧纵横,因势就地、因山就水的建房修路,造就了“冈峦起伏,池沼荡漾”的山水校园,并将各山峦和池沼及道路,以中国名山大湖命名,以激发师生爱国热忱;且重农爱农意识强,校园建设除建筑物外,均为稻作场和林场,甚至道路直通白云山,培育良种,植树万千,熏陶和激励着代代学子。2.3规划高瞻远瞩。石牌校园的规划建设立足长远,校园建筑特色鲜明,所形成的空间尺度大而阔,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亦占有特殊地位,其主体建筑风格典雅,临山伴水,精致典雅,花草树木搭配精妙,亭台轩榭布局合理,沉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优秀的建筑特色,既保证了教学科研的基本使用功能,又满足了提升国家教育模式发展需要,以及弘扬了自身文化和地域特色;建设者高瞻远瞩与爱国爱校的情怀,给师生以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也为校园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发展特色

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园建筑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升华,如在石牌校园的历史建筑群中,镌刻着学校发展轨迹和文化积淀,体现了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见证了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留住了世纪办学印记,显示了它的发展特色,营造了健康的文化和育人环境。3.1规划特色。校园旧址及建筑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占地万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随着办学的发展壮大,中大迁往康乐园,工学和农学院留在石牌旧址,因此,原规划的校中心区被一分为二,后建的围墙及建筑物将原有纵贯南北的中轴线截为两段,原规划布局已有较大变化,但中心区的主要建筑、水系湖池及道路等基本保留,旧址校园的整体规划格局仍依稀可辨。现如今校园建设仍承袭当年先进的规划理念以及建筑文化影响,规划留用的山体与湖池,则是形成如今特色校园的基础资源,山水湖池及道路仍以祖国名山大湖命名,如洪泽湖、鄱阳湖等,华山区、泰山区等,粤汉路、黄河路等,校园湖光山色,林木葱郁,旧址新园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营造了良好校园建筑文化和育人环境。3.2历史建筑。校园现存的历史建筑群极具民族特色,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体量、不同材料与结构,流溢悠远的建筑文化,是广州天河区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大型建筑群,堪称民族传统复兴与西方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杰作,早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古建筑群中的奇葩:如办公类2号~5号楼的农学院化学馆及农学馆、理学院物理数学馆及生物地理馆;研究培训类的研究院、天文台、地质调查所、亚太蚕桑培训楼。宿舍类的教职工和五栋学生宿舍楼;亭台类的植树亭、石坊钟亭,以及校医院、红满堂等。无论是2号楼到5号楼的单体或群落建筑,还是天文台到石坊钟亭,再到研究院等建筑,仍充满历史厚重感,散发出浓郁文化气息,绽放出独特的画境美与意境美、雄浑美与气势美,具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3.3建筑风格。校园历史建筑群的风格独特,大都采用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样,造型优美,巍峨壮丽,主体造型以中式为主,细部处理借用西式手法,构筑精致、巧妙自然,红墙绿瓦,古色古香,如5号楼的建筑气势磅礴,三层楼的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主屋顶呈大顶盖状,南北两塔呈凹字形,雍容大气,斑斓多姿,外部结构承继了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线条简洁明快,又不失磅礴之势,内部结构采用钢筋水泥构件,稳固结实,檐角上仙人骑风,形态各异的灵兽,檐下额枋的宫廷彩绘具古典之美,琉璃瓦边的语言符号,即“祥云”图案与“中大”二字,显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历经风雨沧桑,如今仍光彩依旧;4号楼建筑气势恢弘,正门前方的喷水池,既有中国古典的狮头喷口,又有西方简约风格的绘画;而掩映在西南侧的六角式钟亭,“中大”二字印底座,石钟悬挂在顶部,依稀可见当年暮鼓晨钟,流水潺潺,如今钟声虽已息,但校园建筑文化却永驻,并成为展示历史、弘扬精神的生动教材。

4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校园建筑作为物态文化环境是“无言的教化者”,对学校发展具重要作用,而学校建筑的发展主要体现对新旧校舍的建设和改造,这就需要重视相关的基本技术,如新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协调与继承,复古与仿古、移植与融合、局部保留等技术,使校园建筑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与保护。4.1古建筑群的保护。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和传承建筑文化的思想意识,正是最现代化和最先进思想的表现,且校园建筑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对历史建筑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通过修缮与改造措施,如局部结构与地面墙面的补强,屋面与天花板的防水,彩绘补绘及门窗修复,水电工程的完善等进行保护;如对复建的红满堂、改建的博物馆、新建的办公楼等建筑,定期进行精细管理,使校园不同年代的建筑群及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得到整体提升。4.2建筑风格的协调。作为形式语言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取得整体协调,统筹兼顾,精心处理新旧建筑间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如对历史建筑周边临建物以及温网室拆除及迁移,或利用分景和夹景手法,在周边空地种植名花木草及修建绿道石道;或在兴建扩建时,力争将标志性建筑及亭台轩榭,与历史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相互衬托和依存,实现新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4.3建筑功能的定位。从校园历史建筑的安全保护考虑,只要有损害或污染严重的,在使用功能上就要重新定位,赋予它们新的使命,如将原职工宿舍改为博物馆,理学院物理楼改为人文学院、生物地理楼改为校史馆,天文台改为农政研究中心,医院楼改为校友会等,以形成文科类教研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功能的科学定位,使校园建筑文化呈现新的活力。4.4建筑文脉的延续。建筑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人与建筑、建筑与所在环境、整体环境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而校园建筑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包括建筑风格与材质、色彩与空间布局等呈现,因此,校园建设既要适应时展,又要继承和保持校园所拥有的建筑风格,如有的办公及实验楼以及亭台轩榭等,在建筑语言符号上采用宫殿式样,中西合璧,融汇古今,红墙绿瓦,古朴典雅,形式与色彩、尺度与风格,均与历史建筑群一脉相承,与现代式建筑群交相辉映,山水相宜,古今和谐,这是处理新老建筑和谐共存的典作,较好体现当代建筑对历史建筑的延续。

5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校园建筑文化的发展,在于对历史传承和科学创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文化的延续,并通过完善政策、规划布局、空间拓展、形态塑造、特色彰显、景观打造等,营造既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适应建筑文化发展的空间模式,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建优美环境。5.1校园建设管理政策法规制定

作者:曾静雯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后勤处规划设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