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结合策略
时间:2022-12-24 09:05:14
导语: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结合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首先就红色文化与民族体育加以概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分析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策略,以期推动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结合
当前,我国旅游事业已有长足发展,不仅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也是对身心健康追求的体现。国内旅游产业规模大,而且仍呈上升趋势,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催生各类旅游点的涌现。红色文化资源所涉及内容丰富,如革命历史遗迹、事迹、文物、文化设施等,不仅赋予地方重要历史价值,而且还可进行资源开发,打造红色旅游景观,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是精神文化传承的典范,还能体现民族特色文化,通过将其融入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体现文化与体育精神,还能丰富旅游项目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但也要认识到文化旅游开发的不足,积极探寻传统体育与红色文化融合路径,以实现更好发展,下面将就此展开详述。
一、概述
革命历史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还赋予地方物质与精神文化资源,革命遗址、事迹、革命文物、人文景观等均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其所体现的是革命精神,通过打造红色旅游景观,可使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以宣传教育的形式得以重现,而且还是革命传承的重要阵地。而在打造红色旅游项目时,既要加深对红色精神的认知与认同,还要落实好革命文物保护要求,在宣扬与传播革命精神的同时,保障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经历史的沉淀与酝酿,一直延续至今并被有效传承,代表着民族特色运动项目,甚至已成为全国性体育项目。主要有如下分类:一是技击壮力类,较为熟知的有摔跤、射箭、马术等;二是休闲娱乐类,通常有较好观赏性,如赛龙舟、舞狮等,可有效激发现场气氛;三是养生健身类,主要指的是适用于大众的体育运动,如剑舞、太极拳等。通过两者的结合开发,可使旅客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还能体验民族体育的魅力,对其身心健康极为有益,有效促进红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二、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
(一)教育性
为有效拓展地方旅游产业,不仅要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还要融合应用传统体育运动,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红色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其教育价值,在参观、娱乐中激发文化共鸣,提振旅客的文化信心,同时,在红色文化旅游中,还可感受革命历史的艰辛,传承革命精神。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参与,在身心教育上卓有效果,可使其体会并传承体育精神,激发勇于拼搏的意识,这是传统教育所不能及的。
(二)凝聚性
作为革命儿女,应将红色体育文化旅游视为家庭活动,共同体会革命先烈的精神,共同为民族发展而努力,充分体现人民的凝聚性。尽管说,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往往因地域而存在差异,然而文化内涵具有统一性,均能够展现革命与竞技精神。不论是革命精神还是竞技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均是为国家发展而服务,通过开展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在增进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同时,还能使旅客凝聚精神力量。
(三)健身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革命精神与竞技意识的载体,红色体育文化旅游项目中,要融入丰富的体育类活动,发挥其旅游活动的健身价值,在竞技娱乐中领略革命文化精神。现代社会,体质羸弱人群较为普遍,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弊病。同时,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均告诫我们要不畏艰辛,要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才能更好地为革命奉献。此外,寓教于乐,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思路,借助于各类民族体育运动,督促并激励旅客关注于健身,并结通过领略革命事迹,塑造自身顽强拼搏的精神,进而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旅游开发面临问题
(一)开发力度仍有欠缺
经综合分析,尽管国内红色文化资源留存良好,而且还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然而实际开发效果有限,体现出地方政府带动力不足,地域传统文化的开发缺乏创新,未能给予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尽管部分地区,在红色文化及传统体育结合上做出积极探索,然而多处于效仿的层次,未对自身文化特色加以提炼,使得旅游开发项目缺乏特色,整体开发力度仍有欠缺,不仅妨碍红色文化宣扬,也限制地域传统体育旅游事业发展。
(二)开发结合方式单一
从深层次角度分析,红色文化是重要历史传承,铭刻着革命先烈斗争史,而传统体育活动,不仅极具文化内涵,还体现竞技精神,在旅游开发中,两者的结合可有效互补。然而在旅游项目设置中,却很难实现传统体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仅仅加以简单的呈现,而却将游客置于旁观的角色,起不到情感融合及精神共鸣的作用。实际操作中,红色文化的展现,多以展馆及讲解为主,传统体育活动也多为表演性质,开发结合方式单一,以至于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缺乏吸引力。
(三)配套资源不到位
要知道,文化旅游的精髓在于其文化内涵,但其所产生的精神及艺术魅力,仍需有载体支撑。内心情感的需求,往往是文化旅游所真正追求的,然而在实际发展中,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抛却文化本身,想要真正呈现还需有资源配套,但出于财政或人才量的薄弱,使得红色文化旅游缺乏有效的规划,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配套资源的不到位,这也是阻碍其融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四、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结合具体策略
(一)转变理念,突出特色
时代在变化,尽管红色文化不会褪色,但由于经历的不同,当代年轻人对其缺乏认知度,这正体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价值,同时,传统体育活动也是文化传承重要内容,时代赋予其新的教育意义。通过积极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从旅客角度分析,在旅游观光之余还可提高身心素质,为其带来心态的转变。而且在地域发展的角度,红色文化与传统体育活动,均是历史遗留的文化财富,当地经济也可依靠旅游带动,若规划得当,可充分展现其文化及经济效益,对于旅游产业人员,更需转变思路,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开发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实现更好发展。在旅游项目规划时,既要重视红色文化的设计,如革命遗迹、革命故事等,展现革命斗争的艰苦与辉煌,也要融合体育活动项目,使旅游活动更加丰富,体现教育实践价值。
(二)旅游资源配置的整合与优化
考虑到当前旅游开发的不足,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当深化红色文化与体育活动融合,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不仅可有效传承红色文化,还可在丰富旅游活动同时,以传统体育项目来宣扬地方文化,有效兼顾文化与经济发展。而在实际开发中,要在旅游资源配置中体现文化与娱乐需求,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特色景点。通过整合并优化旅游资源,有效突出优势所在,建立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并不断优化品牌形象,进而形成优质的地域性旅游产业。同时,还要融入民族风情,构建更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文化驱动产业发展,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以泸州为例,不仅有极具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四渡赤水战役遗址,还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酒城,有着文化旅游开发的潜力。不仅如此,要明确旅游资源配置整合优化,其基本目的是提高景点吸引力,让更多旅客亲身体验红色体育文化盛宴,达到经济与文化双提升效果。
(三)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机制
传统文化素来善于借助体育活动表达,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作为身心素质发展的素材,也是地方文化特色代表,在实操上也简单易学,在旅游开发融合中,有着较高的操作性。对于如何实现有效的开发与结合,要善于挖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地域文化特点,搜集革命历史踪迹,网罗红色文化资源,并对现行旅游规划加以改进,创新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建立起宣传教育的旅游阵地,使景点更具特色,要富有文化与情怀,实现文化旅游体验的优化。因此,在旅游景点品牌效应的打造中,应当发扬上级指示精神,不能打着红色旅游的旗号,而过度重视娱乐性,要重视优秀红色精神的宣扬,使旅客形成认知统一与共鸣,不仅如此,还要善于结合传统体育活动,开发更适于旅客参与的体育娱乐形式,增进其参与感与获得感,进而打造优质文化旅游产业。
(四)发挥文化旅游经济及社会效益
当前,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注重感官及精神享受,旅游产业因而有大的发展,同时新时期文化思潮的泛滥,民族传统文化受极大冲击,为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宣传阵地,需重视传统体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以带来更高社会效益。同时,地方性的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经济开发价值,而却有革命老区经济落后的事实,通过开发红色旅游,能借助第三产业的力量,加速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但要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需加强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丰富并创新旅游项目内容、形式。只有在影响力足够,且能真正吸引到旅客目光,方可促进红色文化精神宣扬。为推动传统体育与红色文化融合,要兼顾其经济及社会效益,不能搞形式上的红色文化基地,而是要实现文化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提升旅客感官及精神体验,达到文化输出与经济收入的统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旅游更注重精神体验,红色文化极具教育意义,而传统体育运动则更具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可赋予文化旅游健身性、教育性与凝聚性。但在实际开发中,红色体育文化旅游仍面临开发力度不足、开发结合方式单一以及资源配套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旅游产业发展,为此要求旅游管理人员转变理念、突出特色,有效的整合并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还要创新发展机制,促使旅游产业经济与文化效益统一。
参考文献:
[1]任莉莉,王金叶,张立斌,韩小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与创新机制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20,33(3):106-111.
[2]周振乾,周平.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J].山西农经,2019(14):17-18.
[3]杨林.基于旅游产业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1):185-187.
[4]胡建忠,邱海洪,邓水坚.“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42-46.
作者:孙洪亮 李萍萍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复合土工膜在水库防渗加固工程的应用
- 下一篇:红色文化精神密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