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文学批评的分析性
时间:2022-01-19 09:39:57
导语:谈古代文学批评的分析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会导致文学批评结果的产生。当我们面对一个新兴事物或者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时,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是值得研究的。对于古代文学的批评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文学批评家应当具有稳定的心理,进行客观的评论,切记不可进行主观的评判,否则将严重影响古代文学批评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客观的批评就需要了解作品创作时期的审美特质。审美特质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我们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人文环境,正确地看待当时的审美特质。除此之外,研究古代文学批评大家的代表作品也格外重要,这样可以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挖掘新角度,不断提高文学批评的质量。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行分析性的思考,寻找其规律,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认识,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
我们在阅读某位作家的作品时,往往会受到社会对该作家的评论的影响,进而影响我们对其作品的认知和评价,致使我们最后作出的判断很可能并不是我们真正阅读作品后带来的真实感受。所以,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批评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社会舆论和大众声音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一些享有盛誉的作家来说则更加明显。即便我们提出与大众不同的观点,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主流评论的影响,而不是自身纯粹的客观独立的判断。例如,我们熟知的诗歌《登黄鹤楼》,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此诗,后来因为温公的推崇才被世人所熟知。唐代所盛行的“温卷”风气也正是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论证。另外,在白居易的诗歌盛行的时代,即便是能够诵读其诗歌的青楼女子都会自命不凡,更不要说当时进行文学批评的士子了。所以古代文学的批评和接受很大层面上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作品的本质,导致我们无法全面对作品本身进行好坏的判断。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并不是很受推崇的作品,我们也应当给予关注并仔细地研读,其实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也有很多超过文学大家的独到之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挖掘和推广,而不应让某些优秀的作品一直被湮灭,不被世人所熟知。文学批评除了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还会受到批评家个人的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知音》中一篇文章写道:“由于个人的喜好而进行的文学评论是有失公允的,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性情和心理习惯而形成的文学评价,对于文学的内容并未真正地阅读和感受。”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喜欢先人后文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除了受到作家本人的人气影响之外,往往还会受到作者人品的影响,尤其是注重文化传承的中国社会。在汉代、宋朝等极其奉行儒家的朝代,作家的人品对其作品的影响则更大。我们在进行作品批评时,往往喜欢先分析作者本人,对于人品有问题的作家,我们会对其作品产生最初的排斥心理,认定其作品中一定也蕴含着不当的认识,即便是进行单纯的阅读,我们也会怀着批判的眼光。究其根本,人们的思维逻辑受到历史大环境和普遍伦理道德的影响,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前,这种思维逻辑就开始发挥作用,对评论的结果也会影响颇深。对于人品好的作家,即便是作品一般,也不太会有人进行讽刺和谩骂,最多是进行中性的评论或者是点出一些无关痛痒之处。对于人品不好的作家,但凡出现一点不好的地方,就会被无形地放大或扭曲,尤其是涉及到三观伦理的概念,更是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对作家进行人身攻击,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在先人后文思想下的文学批评其实不能算是正确的文学批评。如王通所说:“沈修文小人,其文冶,君子则典。”笔者认为作家的人品和作品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在文学批评时,我们并不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应该客观地看待。如果都如王通所想,戴着有色眼镜评论作品,那么,是不会产出真正高质量的文学批评的。另外,在很多时候,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作家的人品也会存在一定的争议,那么对他的文学作品的批评会更加地缺乏理性分析,更多的是对其人品的辩驳。所以,我们应当秉持客观的态度,摒弃先人后文的思维方式。毕竟,文学批评相比道德判断来说,更加复杂。除了作家的人品对批评结果会产生影响,对作家某些作品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例如,很多人在读到孟郊所著的“一日看尽长安花”时,会觉得他气量狭小,心胸狭隘,实际上,我们只是简单地对故事进行了了解,且加入了主观思想而进行评论。对一个作家的印象一旦形成,当我们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时,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已经形成的认知的影响。综上所述,这种先人后文的批评思维严重阻碍了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抵抗、摒弃这种评价模式,绝不能因为作家的人品而对其作品进行单一的伦理道德评判,或批评时带着严重的厌恶情感,应该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判。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往往喜欢寻找源头
进行源头的寻找最初是经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经历过很长的经学发达的时期,人们对经学的学习和推崇导致了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评判时也喜欢找寻源头,从根源进行了解。批评家普遍对文章的引经据典以及出处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宋代及之后的朝代。这种重视源头的批评方式也会对批评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源头的作者成就非常高,是非常受欢迎的大家,那么,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就会将这种对源头大家的认可和崇拜感代入到文章的批评中去,影响了文学作品最真实的批评结果。对于无源头或者是自造的诗句,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就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评价。这种重视源头的评价方式以及中国古代过度推崇大家言论的现象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便是如今的文学批评仍会非常看重文章的引用。
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喜欢进行等级划分
等级划分其实长期存在于社会当中,在社会形成的早期便存在等级观念,文学作品更是被划分为参差不齐的等级。可以说,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品第批评现象,把各个时期不同的作品分为上、中、下三个品阶进行批评,这种品第批评现象的形成受到古代等级制度、宗教以及文学大家个人喜好的影响。这种文学批评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能够对优秀作家的作品群进行确立,方便读者进行选择,但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如果过度追求这种方式,会使得阅读选择缺乏创造性和活力,使优秀作品群的接受口径越来越狭窄,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被接受。文学批评的产生受到历史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有其专有的特点,目前,文学批评家有一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时,我们应该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革旧出新,构建符合当下时代的批评理论体系,既要符合历史传统,又要切合实际。这对于未来文学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作者:张元元 单位:聊城市莘县翰林学校
- 上一篇:科技期刊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 下一篇:电子商务数据质量评估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