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时间:2022-07-25 10:47:00
导语:公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报告中指出: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除政府的单一力量外,公民个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加入构筑了国家、市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生格局。以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有效缓解了社会公众多样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地方政府单一化、粗放式供给内容之间的矛盾。[1]2017年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公益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补充,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并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偏远农村地区,为保障信息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作出积极贡献,缓解了政府的供给压力。然而,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支撑的公益图书馆在现实发展中遭遇诸多困境,研究公益图书馆的发展困境对公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下公益图书馆的现存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益图书馆大量兴起,公益图书馆指个人或者民间企业、民间机构自主创办或投入资金委托他人创办的纯公益性质的图书馆。[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显著差别,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垄断供给模式下生成,是一种由精英“自上而下”强制植入基层社会的“喂食”式文化,难以在基层生根,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3]公益图书馆正是一种基于公众多样化需求由社会力量“自下而上”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且涵盖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主要有:公民个人志愿提供、非营利组织带头提供、社区自发或合作提供、及企业协力提供。其中前两种模式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精神生活的丰富,后两种模式则为城市空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公民个人志愿提供。公民个人提供公益图书馆主要源于其内生动力,创办者通常是教师、学生、退休人员、乡村有识之士等。他们往往文化权利意识强烈,并且希望通过自身的公益行为保障他人的文化权利并回馈社会。有为图书馆是浙江省首家公益图书馆,最初由章瑾、杨小山等人组织创建,章瑾所秉持的“阅读可以改变生活”的信念鼓舞了她在家乡创办公益图书馆。目前有为图书馆共1.5万册图书,大多数来自社会捐赠。截至2016年,有为图书馆共收到捐款142万元,42%的款项来自民间捐助,用于馆建、活动和员工的工资等。[4]并且有为图书馆还吸引了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有为图书馆所有书籍均免费借阅,书籍流通率较高,据统计平均每年人均阅读12本书,是一般校园图书馆阅读量的3倍,更是远远超过我国每年人均0.7本的阅读量。显而易见,这对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二)非营利组织带头提供。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核心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由于其目标的公共性,价值追求的公益性,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受到公众欢迎。尤其是对于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非营利组织资助建设的图书室、捐赠的书籍能满足当地人对文化的渴求。截至2010年,国内外共有54家非营利组织在国内援建图书馆2万多个。[5]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的援建“安康图书馆”公益项目,通过为贫困地区留守或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援建“安康图书馆”、组织名人巡讲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旨在改善留守或流动儿童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共享公平、优质的教育信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捐赠者提供捐赠窗口,以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已建成451所“安康图书馆”,受益儿童超过1000万。(三)社区自发或合作提供。与公民个人志愿提供不同,社区自发提供公益图书馆的创建者较为集中,往往是由同一社区或是毗邻社区的居民在所属地区合力兴起的图书馆,或者是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为履行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社区合作建设图书馆。苏州湖东社区兴起的“鸟巢图书馆”是由社区工作人员提议,社区居民共同创建而成。其中大部分书架由社区志愿者制作,图书由居民自发捐赠,目前共有19个社区设立有“鸟巢图书馆”,有图书共计400多本。“鸟巢图书馆”全天免费开放,读者如果想从“鸟巢图书馆”借走图书,就得留下一本书作为交换。重庆市渝北区“家庭图书馆”则是由渝北区图书馆提议而采用申请制在家庭中设立的图书馆,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家。“家庭图书馆”主要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带动亲朋好友及社区居民参与阅读活动,一同感受阅读乐趣并由此扩大图书馆的受益范围。社区公益图书馆在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关系和睦,从而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四)企业协力提供。企业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凸显。资助与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开始成为企业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赢得公众青睐,利于自身发展。近些年兴起的“荒岛图书馆”是企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方式。企业不仅为荒岛图书馆捐赠书籍,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场地。荒岛图书馆的自我定位是:不依赖政府,完全由企业和个人共建的开放性阅读和公益文化平台。[6]荒岛图书馆主要在城市地区创建,且商业空间(例如咖啡馆、西餐厅)是其主要的创办场所。荒岛图书馆的图书来源于店主捐赠、个人私藏、寄存或寄售,均可免费阅览,但是如果要外借图书就需向馆内寄存或捐赠图书。为使图书馆拥有足够的图书资源,某些荒岛图书馆还开展了“赠书换咖啡”的活动。荒岛图书馆为城市阅读空间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公益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一)图书馆读者数量减少削减图书馆正外部效应。读者数量日益减少不仅是当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难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公益图书馆也面临着读者数量减少的困境。某公益图书馆在建馆初期图书借阅率较高,平均每天约100人,然而现在每天仅10人。这一现象绝非是个案,而是大多数公益图书馆拥有的困扰。此外,还有不少图书馆自创办以来就一直读者稀少,大大削减了公益图书馆这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正外部效应。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1.公益图书馆提供的图书内容或供给形式远离公众偏好。在新公共治理视角下,奥斯本倡导“产品逻辑”向“服务逻辑”的转变。这意味着公共服务的运作不仅是一种与其目标相关的有效设计,而且是一种服务使用者的主观体验,[7]这就需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进行互动。正因为缺乏深入了解公众阅读偏好,因而公益图书馆供给内容或形式不受公众喜爱,读者数量逐渐减少。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有些公益图书馆提供的书籍或开展的活动符合公众偏好,但是由于其开放时间为读者上班期间,导致读者数量甚微。因而供给形式也是影响读者参与的重要因素。2.图书馆宣传效度度低未能充分吸引读者。在信息已实现快速分享的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旦脱离前期充分的宣传,也不能吸引到大量读者。宣传效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指信息受众数量不足,即关于图书馆的开放、运行时间、服务内容等信息仅少数人知晓,这必将导致多数未被通知到的读者不能享受该服务;第二是指宣传内容的缺失,遗漏关键点或缺乏吸引力。图书馆的宣传如果遗漏关键点,例如某节假日的闭馆休息时间未及时通知读者,则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打击其参与积极性。此外,宣传图书馆时遗漏书籍的相关内容也会使宣传失效。(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果缺乏规范性评价。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对政府的公共文化事业引入绩效评估,但是至今只有少数南方发达省市就某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行评估,统一规范的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社会力量自主提供的公益图书馆更是缺乏服务效果的规范性评价。与投入公共资金的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相比,公益图书馆的绩效评估同等重要,因为它也涉及捐赠资金、捐赠图书、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的运用。另外需要通过规范性评价及时了解公众阅读偏好的变化,以掌握读者喜爱的书籍内容、提供方式。但是目前公益图书馆大多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未对供给效果进行规范的定期评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益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三)合法性身份缺失与信任危机并存。我国公益图书馆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或大或小,但是大都身份模糊,绝大多数的公益图书馆没有注册,即缺失合法身份。[8]合法身份的缺失会阻碍公益图书馆的发展。例如不利于图书馆参与到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由于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往往不能有效吸纳社会资金捐助。对此需要引起图书馆管理者的重视。现实中公益图书馆身份合法化仍存在制约,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核批准难,因此其合法性身份的缺失也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此外,即便公益图书馆获得合法性身份,也仍可能面临公众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公民个人组织创办的图书馆。例如浙江省三门县“有为图书馆”的供给主体为公民个人,起初其资金使用就曾遭到公众严重质疑。由于此类供给主体的资金大多来自社会捐助,而供给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范管理能力较弱,容易招致信任危机。(四)供给主体力量单薄导致可持续发展受阻。依靠供给主体意愿创办的公益图书馆大多分散在各地,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公益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难以获取其他社会力量支持。供给主体力量单薄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力量单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供给主体无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阻碍重重,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打击其积极性,日渐削弱其最初的办馆热情,起初办馆的内生动力由强劲转变为单薄;其次,不同公益图书馆吸纳社会资金、图书捐赠、志愿服务的能力不同,尤其是公民个人创办的图书馆,可能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狭窄导致难以获取相关资源。经费奇缺和书刊短缺,是制约民间图书馆发展的两大瓶颈。[9]由于供给主体内生动力日益薄弱和图书馆外在资助力的匮乏,公益图书馆常面临闭馆危机,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大难题。
三、优化公益图书馆发展的路径
(一)关注公众阅读偏好并增强宣传效度。为实现图书馆供给主体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使图书馆读者数量稳定,以确保公益图书馆的正外部效应,就必须要求图书馆供给主体关注公众的阅读偏好。并且在充分把握公众阅读偏好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有效的宣传。首先,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获取其阅读偏好,或通过规范的调研方式收集公众的阅读偏好信息。在图书馆日常运行中,管理人员还可以统计、分析读者借阅信息来了解公众的阅读偏好,据此大致预估图书馆各类书籍的增减量。并且,还需要选择灵活多样的供给方式,例如组织读书会、诗歌朗诵等活动,以吸引读者。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应与当地的生活习惯紧密结合,为了使白天繁忙的上班族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盘活晚上的“垃圾时间”,在其下班时间对其开放。其次,要注重对图书馆的有效宣传。在信息化时代,自媒体的普及使得我们的信息传播更便利。充分利用自媒体工具,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为图书馆做好宣传。广泛的宣传不仅利于稳定读者数量而且有助于招募志愿者、吸引捐赠者,为图书馆的后续发展囤积力量。此外,需要对宣传的内容进行精细加工,不仅要查缺补漏避免遗失关键信息,并且需运用一定语言技巧以吸引读者。(二)建立内部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且政府予以支持。缺乏对供给效果的绩效评估,容易导致图书馆资源闲置、浪费,同时难以发现图书馆匮乏的资源及管理漏洞。因而图书馆需要建立起自身的绩效评价制度,规范图书馆的供给与管理活动。与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制度不同,公益图书馆的评价制度更加灵活,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公益图书馆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可借鉴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相关指标,以保证其评价制度的规范性。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帮助图书馆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例如派专家或工作人员去帮助其制定评价指标及相关管理制度;还可为其绩效制度运行相关问题开设咨询窗口。公益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目的主要在于:首先,认识目前管理的不足并识别稀缺资源,在今后的管理中完善,且针对稀缺资源加大获取力度;其次,识别闲置资源,并寻找到相关途径将闲置资源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图书馆。(三)尽快获取合法身份并定期公开资金与资源的使用情况。公益图书馆合法性身份不仅可为其参与政府购买等活动提供机会,而且利于获取公众信任。首先,公益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尽快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鼓励更多公益图书馆创办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部门应当协力相助,可为公益图书馆的注册登记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办事效率,促使更多的公益图书馆获得合法身份。其次,为获得公众的信赖,公益图书馆需定期在官方网站上公开其社会捐赠资金、资源等的使用情况。为保证其公开信息的规范性和内容的真实性,可由社会公众来对其实施监督,监督者可以是:捐赠者、图书馆服务使用者、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例如民间图书馆协会)等。公益图书馆透明化运行才能有效化解公众的信任危机,透明化运行同时将促进其日常规范管理,促使管理者合理使用资源。(四)积极寻求图书馆发展的外在助力并培育内生动力。公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图书馆创办人及管理人员强劲的内生动力。首先,公益图书馆需要主动寻求外部助力。不同供给主体间可以开展合作,例如非营利组织创办的图书馆在日常管理方面可能经验比公民个人提供的图书馆更丰富,因而后者可寻求前者帮助以促进图书馆发展。社会网络关系发达的企业可能拥有更多物质、人力资源,也是合作伙伴的候选者。除了公益图书馆供给主体间的互助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等由于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外在助力。其次,培育供给主体的内生动力既是供给主体自身的责任也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一方面,各公益图书馆间的创办人员或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加强沟通,例如举办公益图书馆年会,在会议中积极分享心得,讨论办馆难题。通过一系列交流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汇聚成精神动力以助于克服难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鼓励公益图书馆的发展,必要时给予其资金帮助或为其提供资源。
四、结语
公益图书馆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产物,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渴求,为信息弱势群体保驾护航,不断弥合信息鸿沟。公益图书馆还将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中,其公共性、公益性及正外部性将会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增强公民话语权,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获取更多社会支持。公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供给主体公民个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的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的鼎力相助。各级政府需积极探索合理的政策措施以“还权与社会”,予以承接部分文化服务职能的公益图书馆引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戴祥玉.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的发展路径探析[J].长白学刊,2016,(1):71-77.
[2]华海燕.全民阅读背景下的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35(167):38-41.
[3]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交流,2014,(2):191-195.
[4]福建法制报.三门县有为图书馆:公益最爱这世界暗藏的光芒[EB/OL].
[5]吕竹君.活跃在中国民间图书馆事业活动中的“非政府组织”[J].图书情报研究,2014,7(3):64-71.
[6]蒋凌,钟永恒,孟银涛,等.试析荒岛图书馆对我国民间图书馆的发展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4,33(1):48-52.
[7]翟文康,韩兆柱.多维视角下的新公共治理[J].学习论坛,2017,33(7):53-58.
[8]王爱云,王晓兵.小河图书馆: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东样本[J].图书馆杂志,2017,36(8):52-58.
[9]王子舟,吴汉华.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9):4-12.
作者:陈璇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 上一篇: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探索
- 下一篇:群众音乐文化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