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时间:2022-03-28 02:47:34

导语: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摘要:本文以德州市为例,介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经验。其做法是:顶层设计,纳入考评;全民共建,文化共享;协同创新,城乡一体;市场引导,公益联手;立足本地,文化在乡;传承遗产,特色开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2008年以来,德州市从合并村庄开始,到抓建设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即两区同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理在2014年曾两次在德州的新型城镇化探索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并亲自到德州考察新型城镇化建设。2015年3月5日,德州成为山东省唯一获得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双试点”城市,为全国提供了样板示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德州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谐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德州市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勇于创新,探索出一些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做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顶层设计,纳入考评

荣获“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德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县”等称号的齐河县,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环节,组建成立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和指导全县文化工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五年及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印发了《齐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评办法》。同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县考评重要内容,分半年、年终两次对县、乡(镇)两级领导班子进行定期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文化强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全民共建,文化共享

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着力点。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践行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步实现了政府和群众共同的文化自觉,也在丰富着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杂技)之乡”,宁津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县文化馆组织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均在6次以上,且增加了很多民俗文艺节目。县文化馆创办了5家以农民艺术骨干为主的艺术团体,主要为农民和社区服务。2013年以来,这些艺术团下农村进社区演出60余场次。

三、协同创新,城乡一体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人的无差别发展”,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对居民提供无差别、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禹城市各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含国家一级综合文化站一个,二级站四个),建成农村文化大院875处,文体小广场903处,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覆盖率均居德州前列。市、乡、村三级文化体系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10—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四、市场引导,公益联手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权威性和市场配置的高效性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但如何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和公益性服务有效结合,禹城市辛店镇大秦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开启了一个“政府扶持、村民自治、义工奉献、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德孝乡村一日游。大秦村位于辛店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始祖秦玉良迁此村,故称大秦村,已有266年历史,现有300多人、480亩土地。近年来,大秦村借助乡村文明行动和乡村连片治理项目成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掘丰厚的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强村战略。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寓教于乐。将乡村独特田园风光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有机结合,夜间由村民自发组织德孝文艺晚会,让游客在娱乐中了解民风民俗,学习儒学孝道,传承中华文化,开启幸福人生。二是高度自治。大秦村村民自发成立了组织部、孝老敬亲部、乡村清洁部、后勤部、宣传部等五个部门;仁、义、礼、智、信五支队伍,分管德孝培训、组织文娱活动、慰问老人、管理财物等。村民参与意识高涨,高度自治,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风文明。三是义工奉献。活动中由来自全国各地接受孝德文化培训的义工队全程提供服务,讲解儒学孝道、传统礼仪。义工们奉献精神与道德修养在举手投足间给游客以深深震撼。四是设施完备。大秦村在辛店镇党委的领导下,高标准建成了宽敞村路、容纳三百人的道德讲堂、美丽舒心的厚德园等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五是形式多样。一方面是群众表演多样,义工团与村民合作手语表演《游子吟》,德孝文艺团开展乡村好声音活动,广场舞队伍跳起自己编排的广场舞;另一方面教育形式多样,通过德孝讲堂授课、诵读《弟子规》、为父母洗脚、游客村民共同包水饺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受教。

五、立足本地,文化在乡

“内源式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动力主要从地区内部产生,即“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在形式上,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当地人服务的。所以“文化在乡”意味着立足当地,依靠农民的力量发展在地文化,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提供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成果。禹城市的文化惠民工程扎扎实实,着力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一是市、乡、村三级联动抓硬件建设。市级抓完善提升,开展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年活动。乡镇抓规范运行,确保综合文化站专人专干、专款专用,明确职能,科学考核。村级抓梯次推进,对没有文化设施的社区、村,加强督促,加大帮扶,新建一批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对建筑简陋、设施不健全的文化大院进行改造完善,促进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普健身、广播电视的有效整合,将农村文化大院打造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建设标准高、作用发挥好的社区(村)文化大院,争取列入省级文化设施建设资助项目,以奖励形式获取一定数量的文化器材。二是扎实搞好文化惠民服务。一方面继续“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另一方面,要“种文化”。利用县文化馆、县艺术馆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搞好农村文艺骨干培训,让他们成为基层文化“种子”,回到乡间遍地开花。同时着力培育广场舞进社区、民间文艺展演等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使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多样化、特色化。三是“管文化”——健全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基层文化管理员制度,在每个社区(村)设置一名文化管理员,负责本社区(村)的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及传统文化发掘传承等工作。形成以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大院为竖线,文化馆专业人员、文化站长、基层文化管理员为横线,横到边、竖到底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六、传承遗产,特色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尊重传统、延续文脉的题中之义,也是强化区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城镇化。对非遗的保护是传承文明的要求,而对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则是延续非遗生命力的切实需要。宁津县努力发掘特色传统文化,并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对非遗进行保护性开发。“宁津杂技”、“宁津斗蟋”、“宁津剪纸、烙画”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宁津杂技团十几年来多次出国演出,成立宁津县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为传承杂技艺术,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杂技人才,其中20多名学员在省级以上及国际杂技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为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了蟋蟀文博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杂技文博馆、大刀记文博馆、博物馆和美术作品展览馆六个特色文化展馆,为展示和传承宁津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平台。更为难得的是,宁津县柴胡店镇崔杨社区,根据本地历史和文化积淀,进行了特色开发。崔阳社区是1938年我党冀鲁边区司令部所在地、《烽火报》地下印刷厂旧址、中共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烈士牺牲地。崔扬村有记载的抗日烈士就有16名,村里为支持抗战武装打造大刀、枪械的铁炼炉有四个,还有健在的老英雄。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战精神,“崔扬抗日战争纪念馆”于2015年9月30日落成,是德州大型革命纪念馆建设的一大成果,也是宁津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文化基础。作为“国家级文化县”,宁津县有悠久的书画文化传统,崔扬村曾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崔阳社区着力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中国书画协会、中国美院及各省艺术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学生到崔阳社区,与社区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层激发创作灵感,并在基地内进行创作。目前崔扬艺术创作基地已经接待七十多批全国各地艺术名家,收藏各类作品两千多幅。以上各个县、市、乡、村,都是德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范典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单位。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例证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建设不仅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空间;不仅能提高城镇品位,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而且能提高城镇管理和经营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终极目标。

作者:赵霞 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