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重塑和发展路向

时间:2022-12-25 11:18:25

导语: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重塑和发展路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重塑和发展路向

随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走向公共治理这一发展趋势,国内众多学者对公共治理进行了引介和研究,且在社区治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事务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探索。但在公共文化领域内尚未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公共治理理论能否应用于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其适用性的效果值得我们从政策和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1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提出

公共治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某种实践语境,必须在公共理论与公共治理实践之间建构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框架,为公共理论应用于公共治理实践提供有效的工具和平台。由此,将公共治理理论置于当前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宏观时代背景,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公共治理理论的适应性研究,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框架。公共文化治理结构,即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务中多元主体之间的主体层次,以及主体间的制度和权力关系安排,是基于公共文化具有的各种特性及其治理主体行为所做出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它涉及公民主体地位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有效开展以及权责的分担,是对社会价值维度的彰显。我国公共文化领域内的治理结构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主导是指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生产或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可采取政府直接提供、社会组织提供、企业提供,亦也可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提供。选择这一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实现形式是对我国治理制度环境的准确判断,尤其是我国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这一现实,政府主导地位的发挥对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2我国公共文化治理结构重塑的必要性

我国自2005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公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巨大成果,对保障和改善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利,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审视这一过程,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相比,不论在供给效率还是供给内容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文化资源分散、公共文化建设形式化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进程。纵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过程,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线性的结构表现形态,线性化的公共文化治理结构形态正面临着全球治理变革、社会转型、公民民主权利需求提升等多因素的挑战,而其在的结构治理缺陷和政府自身治理变革失灵导致的公共文化治理失效,更使得这种线性公共文化治理结构不断受到人们质疑,甚至否定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适应性。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的框架界定,需要契合具体的制度环境,这也是公共文化治理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在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公共文化治理结构,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灵活、包容的治理环境,改善公共文化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嵌入民主、参与、权责明晰等重要因素,促使多元治理主体在平等、协商的过程中更好地调试多元利益和冲突,促进政府自身治理的转型,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治理结构转型的重要目标。

3我国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转型和发展路向

公共文化治理结构选择应摒弃“治理万能”的工具性思维,防止“照搬照套”。任何治理的实践都需要相应的适应性和制度环境,这是理解公共治理实践形式多样化的重要基点。由此,在我国进行公共文化治理不能盲目将西方国家文化治理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直接移植,我国公共文化治理结构的选择必须实行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治理模结构,不仅凸显了政治领导的地位,体现着政治与行政的内在逻辑,而且合乎中国的具体国情,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公共文化治理结构重塑以培育公民精神、建构认同为主旨。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除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之外,其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在于通过这一过程培育公民精神、建构文化认同,最终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理性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形态,实现国家的认同。要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间关系的互动和重新建构,包括:纵向上保证各治理主体具体的权力和义务能够归宿明确和权力流向清晰;横向上实现各平行主体的充分参与和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多元互动和有效合作的公共文化治理结构。对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履行予以重新审视,推进政府自身治理结构的转型。各级政府要着眼于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协调机制,优化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在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进程。第一,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二,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动员和聚集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人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平台,形成促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外部动力。第三,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展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丰富购买内容,加强绩效评价。第四,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4结语

公共文化治理结构是当前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选择,必须注重协同交互的公共文化治理平台的打造,形成公共文化“交互理性”治理格局,通过顶层制度安排与内在的制度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崔吉磊 范若冰 单位:甘肃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