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3篇

时间:2022-12-05 02:39:46

导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3篇

第一篇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以政府组织、引导、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辅,以非营利性为目的,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保障农村人口充分享受社会进步发展的权力。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社会和谐、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脱离资金的支持将无法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仍无法满足农村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乡镇财政底子薄、收入少,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使本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文化事业更加显现出明显的滞后现状。导致农民生产生活之余无所事事,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黄、赌、毒及封建迷信活动,不仅严重危害着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更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2.2基础设施的滞后。发展资金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与滞后,而且对于现有的一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也因时间久远、缺少管护与维修,难以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但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设备老化、设施陈旧等现象。有的地区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活动室、文化站,不仅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有线联网、数字卫星接收等现代网络技术仍未完全普及,缺少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场所,图书室缺少书籍来源,存在着“有室无书”现象,有的地区放映室形同虚设,缺少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仅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严重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2.3人员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因多种因素造成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村公共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同时,有的乡镇因缺少编制,多由外招人员来负责文化站工作,但因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其流动性很大,存在着工作不尽心、不努力,应付了事等现象,使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多数学历较高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由于缺乏认识及重视,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消失的危险。

3应对措施

3.1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吸纳社会各界资金,鼓励各界有识之士投入到该体系的建设中,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出力献策。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作支撑,必须要有文明作基础。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高农民群众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认识与积极性,降低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成本,使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融入到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中,融入到农村社会的发展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健康、良好的发展。

3.2要加强农村社会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一步加强各村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地方特色、独特民族气息的文化活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改建和扩展各文化站的功能,形成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活动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综合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的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良好的发展。

3.3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要合理扭转农村地区缺少专职、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具有高素质的专职人才。农村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多数不具备公共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导致一些地方无法有效开展、举办公共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并安排好基层人员结构,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有文化、有素质、甘愿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年轻人,充分调动农村公共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定时、有计划的组织村镇公共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逐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成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满足农民生活、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促进全社会共同繁荣、文明发展。

作者:赵丽莹 单位:中共梅河口市委党校

第二篇

一、美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截至2013年,美姑县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6个、完成1个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佐戈依达乡综合文化站)建设,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29个。完成250个自然村1530户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三下乡”活动覆盖了全县36个乡镇,292个村,累积受益群众达9万多人次。完成180户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示范户创建。体育比赛13场,观赛群众10000余人次,举办展览4次,观展人数600余人,举办书法等各类培训班4次,学员220余人,图书馆接待群众1000余人,外借图书1500余册。另有摄影协会、书画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等9个协会。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逐步展开,由于国家、省出台了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全县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充实藏书,全县292个行政村都建成有农家书屋。但是农家书屋建成后闲置、利用率低,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图书更新补充缓慢,以汉文版居多,彝文书籍较少,实用性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共文化设施发挥的作用不充分,利用率较低。如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农家书屋的利用率成为难点问题。由于电视的普及以及“户户通”工程的全面覆盖,目前美姑农村群众主要休闲方式仍然以电视为主,既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成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电视中用彝语制作、译制的节目较少,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形式简单、缺乏创新,仍主要以文艺演出、放电影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二十多年前,县电影公司专门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文艺演出团体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精心编排富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器乐弹唱等节目。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当地老百姓,人们纷纷奔走相告,连许多年未走出大山的老人也在家人的搀扶下翻山越岭赶到活动现场。2013年,全县举办文艺汇演6次,观演群众7000余人次,美姑县政府出资打造反映彝族文化的精品剧目《秘境家园•尼木美姑》,利用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过民族歌舞的形式把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达到了非常震撼的艺术效果,创造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三)民间文化保护

近年来,美姑县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围绕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保护、传承、开发文化资源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美姑县申报的“四川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被国家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文献遗产。目前,美姑县拥有“克智”“彝族婚俗“”毕摩文献”等3项国家级遗产。彝族“尼木措毕祭祀”“毕摩绘画”“义诺服饰”“彝族婚俗“”克智”以及“彝族年”等进入了省级非遗名录。还有12项进入州级名录、45项进入县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县级“非遗”传承人48人。先后有彝族“克智”“毕摩祭祀”“毕摩音乐”等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代表作名录。其中“,克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中国“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中国毕摩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毕摩文献和毕摩用具的搜集,毕摩文化园和展览厅的创建,凉山彝族毕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使毕摩文化传承由民间传承到官方保护欲民间传承并重。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文艺人才与社区文艺骨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品质的根本保证,更是打造特色文化服务品牌的关键。目前,美姑全县36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并配备有专职或兼职的文化专干。每个乡镇组建了一支2-3人的电影放映队伍。全县有文艺团体3个,分别为美姑县毕摩文化艺术团、美姑县女子月琴表演队、美姑县民间艺人表演团,共有演职人员40多人。

二、当前美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美姑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仍然不高。美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所形成的瓶颈、忽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网络不健全、农村文化活动尚未形成经常性、日常化的活动等都成为美姑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具体而言,当前美姑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未能实现均衡发展

尽管美姑县正在努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由于美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极不平衡,县城及周边等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文化设施相对完备,但另外一些偏远山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极为缓慢,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最大瓶颈。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一部分文化机构文化服务功能不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大多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各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中所摆设图书中,有的是武侠小说,有的是过期杂志,有的是学生课本;农业科技书籍不多,彝文出版的图书更是少之又少,对当地读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人浮于事,活动方式单一。

(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形式与内容未能满足老百姓文化活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地区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期,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但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基本上都是由上级政府机关决定之后再进行推广实施,尽管提供了很多文化的产品、形式,但却不一定都是老百姓需要的。忽视基层农村群众的自身文化利益需求,为彝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仍然很缺乏。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彝族地区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其生产生活需求的实际。时代在进步,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电视普及,使得唱歌、放电影等传统、单一的文化供给方式老百姓已经不稀奇,农民可以从电视、手机上直接看到他们喜欢的电影,他们不再“稀奇”电影放映队放的电影,因而有的地区出现了放电影没有人看的尴尬场景,造成电影放映队没有市场,逐渐萎缩。由此可见,“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在彝区农村,多数偏远山寨群众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为主要形式。但目前以彝语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彝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教育的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仅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为文化而文化”,这些活动内容陈旧、缺少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展滞后,制约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农村文化工作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但由于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因而彝区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如美姑县文化艺术团总共15人,只有2人有正式编制。农村文化专干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影响了文化工作者从事文化管理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工作岗位不稳定,很多是兼职文化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流失严重,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呈下降态势。农村文化队伍难留人才,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数量少,形成恶性循环态势,基层文化事业很难有所创新和发展。“专业知识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对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学习新知识指导当前工作的能力不强。文化工作人员很少接受培训,知识老化、观念不新,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缺乏研究,对农民的文化需求没有真正掌握。具体表现在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呆板、创新不够、参与性不强,对群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方面。造成了基层农村业余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式简单、缺乏新意,难以对农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不足,影响了文化部门职能正常发挥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经费短缺,投入严重不足。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文化事业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且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1%。但这一要求在很多地方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可以看出,公共财政对各方面的投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可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较低,经费不足仍比较突出。很多当地的基层领导、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都认为,资金不足是彝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财政投入不足情况下,来自社会的捐助数额也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社会化的投入机制。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将对政府形成越来越大的投入压力,形成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于彝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

三、如何开展好美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凉山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领域还远不够宽泛,大量的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还有待开展,很多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工作还远未到位。因此要积极而又慎重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把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证农民文化权益,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来解决。

(一)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已有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要完善机制、加大宣传、勇于创新,通过建设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阵地,构建起基层农村文化网络,通过走访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需要,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积极向上、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和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提高已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由于美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因此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比例,设立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下乡、农村文化队伍培训等。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对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实行监督,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加强民间资本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政府购买,社会、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方式,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和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保障机制。

(三)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引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把彝区农村有文艺特长的人、民间文化能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纳入自办文化社团成员,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机关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美姑县文化局登记的行业协会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摄影协会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开展会员“下乡采风”“送片下乡”等活动;还积极参加州里文化艺术节摄影展、国庆展、非遗展等,将摄影成果做美姑县的专题成果展,展示美姑县的风土人情,宣传美姑。“德古”协会是由民政局审批,司法局指导的一个民间机构。协会的主要责任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参照彝族民间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标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工作。成员都是由各村村民自由推荐那些懂民俗、办事正、处事公的百姓信得过的人员组成。“德古”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对美姑县社会稳定、彝区和谐、团结友善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彝区百姓喜欢的民间组织。

(四)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人才保证。应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长期在彝区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加强文化业务骨干培训,要定期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积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农家乐等,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具有彝区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得彝区群众的文化潜能实践中充分地展现出来。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五)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文化服务形式

“民族地区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它们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原始基因,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发酵剂’,也是各省传统特色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大力挖掘、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农村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先进文化发展壮大,使它不但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还有时代性和科学性。”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提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公共文化产品带来的成果。例如来自凉山州民间公益组织“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编排、演出的彝语舞台剧《噩梦初醒的山寨》在彝区农村演出,场场爆满,大受欢迎。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演出人员大都是当地农民,而且演的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接地气,符合基层实际。其实,老百姓最讲的是实际,他们需要的是符合其生产生活实际的东西。社会稳定、包里有钱、生活好是他们最基本的追求。所以彝族地区文化部门开展的文化活动可以从禁毒防艾、打工防骗的宣传入手,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法律知识、致富知识等。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彝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毛燕 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第三篇

一、农村档案馆范式变迁

档案馆范式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包含档案馆自身属性定义、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整体。自新中国成立国家档案馆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属性定位、管理模式到功能定位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随着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在国家各类宏观政策文件的表述中,已经将档案馆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并列为公共文化机构,肯定了其公共服务的属性;档案馆自身的管理模式则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型,即由主要为国家党政机关提供利用服务的国家档案馆转变为更加“开放”、“亲民”的公共档案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由行政保管服务占主体转向为文化服务占主体,从档案馆的选址、档案建筑的设计到档案馆的结构布局、活动设置都体现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导理念。从档案馆的属性定位、管理模式及功能定位上都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前档案馆管理主流范式。

二、农村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培育

1.农村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政府培育———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政府责任理念主张,公共行政官员即便是在涉及复杂价值判断和重叠规范的情况下,也能够并且应该为了公共利益而为公民服务,将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服务员和使者。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不仅要充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色,还要充当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协调者、调解者甚至是仲裁者的角色。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培育一个有利于档案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空间。(1)适时进行档案馆体制改革。随着2005年以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切切实实地走进了百姓生活,成为公众文化休闲的重要活动场所,而档案馆自身虽然也做了诸多努力,但其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依然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因此,变革档案管理体制,正确划分档案局、档案馆的隶属关系,使其在各自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有效发挥档案局的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充分实现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政府在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中首当其冲的责任。(2)合理进行档案馆网规划。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保障档案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民共享,就必须在档案馆网层级设计、档案馆选址、档案建筑风格、档案服务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政府在进行规划引导时,既要力争档案馆网层级合理,保证档案文化服务实现全民普惠和共享,又要确保档案部门结构平衡,使综合档案馆与专门档案馆比例协调,实体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均衡发展,公共档案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齐头并进。(3)适当进行相关政策倾斜。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档案工作的宗旨不仅要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报告规划、方针路线中,更应该体现在档案部门的法律法规条文中,使公共文化服务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开展。同时,档案文献的有效保护、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新型档案馆的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只有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档案部门可以借助各级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为档案馆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4)稳步建立服务竞争机制。档案馆因其保管的文献资源的原始性和证据性,导致其所创造加工的文化产品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垄断性特征,因此缺少了通过改善馆藏和服务而争取目标群体的竞争意识,这一点是其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本质区别。要想抑制这种信息资源垄断性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机制。第一,通过私人档案馆建设提升资源竞争意识。国家应当鼓励私人收藏档案资料,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建立私人档案馆。第二,通过专门档案馆建设提升服务竞争意识。很多时候,档案馆缺乏的不是馆藏资源,而是针对用户需求的服务。档案馆需要这种主动服务、定题服务的竞争意识。第三,以相关文化服务场馆为参照,营造部门竞争机制。国家应当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和加大投入的方法扶持和奖励社会效益发挥良好的文化服务机构,形成同类部门之间的横向竞争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竞争。

2.农村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组织培育———基于机构责任的视角。机构责任即指档案馆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它是范式培育的主体和核心。对组织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组织文化,因为它涉及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发展方向。档案馆自身可以通过培育先进理念来塑造组织文化,实现组织层面的文化自觉。(1)培育公共服务理念。美国国家档案馆前任馆长温斯坦这样说:公共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使命;为每一位公民、为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为总统、国会以及法院提供档案服务,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国档案馆也应该由国家模式、政府模式逐渐过渡到社会模式,将提供服务的对象扩大到全体公民,以保障全体公民文化权利作为基点,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公共服务理念要求档案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开发公众亟需的档案产品和服务;要求档案馆以用户参与为目标,扩大其公众影响力,实现档案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创造;要求档案馆以用户满意为追求,重视对服务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手段。(2)培育拓延理念。早在2006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拓延服务”的概念,英文对应词为“outreach”,它包含了外展、推广、外联、延伸服务等含义,内涵要比我国常用的“档案宣传”丰富得多。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档案馆制订相应的公共政策和计划,专门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官员,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以帮助公民了解档案与自身的关系,实现档案拓延。首先,档案拓延服务要关注基层。基层档案工作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档案意识亟待提高,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之际,档案服务应该向县乡、社区、家庭深入拓展。其次,档案拓延要针对目标群体。对于政府部门,重在展示档案对于民主执政、顺利决策的重大意义;对于公共机构和组织,重在宣传档案对于记录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学者和研究人员,重在倡导档案对于保存历史、研究创新的价值;对于教育部门,重在表明档案对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普及意义;对于普通公众,重在引导档案对于民生权益、行政监督的保护作用。最后,档案拓延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在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档案馆要追随时展,抓住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之外的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推送信息,提供服务。(3)培育协同合作理念。档案馆同其他机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部门资源的共享,发挥不同部门的服务优势,取长补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首先,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专业档案馆的合作。可以弥补馆藏资源不足,充实服务内容;可以提供异地档案证明,节约用户的时间经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可以学习经验,增进交流,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开展与不同文化机构的跨部门合作。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保管着类似的馆藏资料,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都承担着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都能够为来馆者提供教育、体验和休闲服务,而三者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也有诸多相同之处,在馆藏资源大量数字化的现实下,三者的协同合作愈发必要和可能。最后,开展同不同性质组织的跨行业合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档案馆同企业合作可以根据企业业务特点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档案服务,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同高校合作可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科研创新,拓展教育功能;同传媒合作,既可以积累媒体档案资源,又可以借力媒体实现档案服务宣传,实现双赢。(4)培育均等理念。新公共服务理念倡导的是共享式治理,公共文化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和使用,也就是不论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机构都应该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没有任何人可以享受特权,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遭到歧视。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可以作为档案馆的典范。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关注到读者当中的弱势群体,设置视障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开展农家书屋,照顾低学历群体的需求,体现出了文化机构的人文关怀和普惠均等。

3.农村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社会培育———基于公民责任的视角。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资格,公民的社会身份,强调社会责任,倡导以公民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案馆来说,全体公民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来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筑有利于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生态。(1)发展档案中介机构。美国著名档案专家迈克尔•库克曾言:“并不是每一个产生文件的组织都能够为文件的管理提供恰当的服务;因此,如果有档案馆存在并且能利用的话,那就必须从外面获得档案工作者的服务。以后也将一直会这样,对非国家档案馆来说,如果确立公开提供档案服务的形式,愿意并且能够为那些不能或不愿自行管理的个人或机构管理档案,那就尤其是一种贡献。”在我国档案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档案服务的机构。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选择档案中介机构服务,其服务品质和效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档案部门的整体服务形象。规范、公正、守信的档案中介机构可以成为档案馆服务的有益补充,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将实力雄厚、资质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规范化管理,将能够提升档案业务外包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力度。(2)推动行业协会自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深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再简单地管理档案工作了,将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逐步转移和委托给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是大势所趋。档案行业协会通常由社会力量发起,能够团结广大会员,推动行业自律,能够促进沟通、维护权益,最终提升档案服务的品质。(3)壮大档案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是一项立足社会,关心国家,关注公民的公益事业。作为公益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要更多吸纳社会公众的力量,建设志愿服务群体,充实档案服务。而社会公众在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大学生群体、社区工作人员、退休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档案服务的宣传、档案法规的科普、档案利用的指导、家庭档案的交流等。

作者:徐海静 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