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态势研究

时间:2022-09-11 10:55:54

导语:我国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态势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态势研究

1公共文化个性特征面临外来文化挑战

与其他文化类别一样,公共文化场所、设施、活动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点,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面临外来文化的挑战。作为国家通过事业管辖以公益形式推向社会的文化范式,公共文化在承担提升大众文化素质职能的同时,还要将弘扬民族个性作为自身职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不能仅仅止步于高楼林立或是草坪喷泉的视觉建设,而是要从内涵意蕴出发,深刻挖掘思想价值与人文意义,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特别是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天人合一、外适内和的宽容精神,含蓄蕴藉、厚德载物的文化品质,以及勤劳坚韧、和衷共济的互助胸怀等。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各地区间的生活差异在减小,民风民俗逐渐统一,一部分优秀的民间文化样式后继无人,直到消失;一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样式在险些消失前只能进入博物馆。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特色不再明显,其公共文化的个性也就缺失了重要的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一部分公共文化则是停留在对地域性历史文化名人与典籍的发掘整理中,单纯以雕像、广场等外在形式复现当地历史名人、民俗作品的外在形态,却忽视了对这种文化背后的地域性特色文化精神的总结归纳,使城市精神无法得到更好的宣传渗透。放弃了公共文化能够在大众范围内传播的优势,所谓的城市精神便只能以口号的形式提出,也就使“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形态不能在所属区域内的人群中得以体现。

2公共文化公益性质遭遇资金障碍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场所都是由国家资助,靠政策扶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公共文化场所被推向了市场,形成了纯公共文化与准公共文化这两类公共文化形态。纯公共文化场所仍然是由国家投资支持;准公共文化场所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商品优势,以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加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所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树立自身文化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入。这是新时期公共文化发展道路上的有力探索。但是,缺乏后续资金支持仍然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例如,我国目前在纯公共文化设施、场所的管理上,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依托,广场与雕塑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负担,阻滞了更多高品位雕塑的继续建设与持续维护,也就无法真正带动公共文化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公益性作为公共文化的根本特性,标志着公共文化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因此,资金障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最大阻碍。

3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呈现上升势头

在现阶段,精英文化可以说是以超越现有水平的、富有创造性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主,以“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此类文化最终也要进入消费领域,甚至有的还将逐渐融入大众文化的范畴,但在经过必要的转化之前,其成果被用于消费时往往表现出与受众的距离。例如,某些文艺作品(如戏剧、高雅音乐演奏等)具有可观赏性,但受众数量较之通俗文艺形式而言明显较少。就公共文化而言,在各国公共文化都是既以大众需要为指向,同时又含有明显的精英文化成分: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与哲学、科技、社科等非通俗读物并存,广场上的大众健身娱乐活动与环境艺术雕塑、各类高雅艺术展演并存,音乐厅里的流行歌曲演唱会与高雅音乐演奏会并存……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平等自由地享受文化。在我国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市民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都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向作用,这就使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越来越多。反映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建构上,不仅强调规模扩张,使绿地、公园、文化场馆得到数量上的提升或是面积上的扩大,同时还强调美观,也就是要满足现代人的视觉审美需求;不仅强调数量多,也强调质量高,要带有明显的文化品位,使市民享受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欣赏自由与选择自由;与此同时,还更加强调公共文化内部的精神含量,力求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通过公共文化的方式走入市民群体当中,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

4公共文化人本理念逐渐得到重视

当今中国社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发展变革过程中,人本身的需要开始成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这种需要不仅包括政治、经济领域的需要,也包括文化领域内的最新需求。公共文化作为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必不可少地担负着通过文化空间与文化作品树立先进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念、宣传现代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弘扬完善的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培养健康心理的职责。从小的方面来讲,满足人的需求就是为人的生活提供方便。这种方便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用以歇脚的公园石凳或是方便阅读的报刊展示窗,而是通过公共文化建设来加强城市人文环境,给人以舒适、宽松、和谐的生活空间。通过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使社区内的体育、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同时还可以加强城市布局、建筑造型、道路规划、公园雕塑等城市文化载体建设,使市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公共文化的使命随着时展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和更加艰巨的使命,不仅要满足人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人生活的需要,不仅要使物质条件更加便捷还要使精神世界更加充盈。“人”的概念在当今社会被反复提及,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要有全面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未曾刻意营造的教育与学习氛围里,实现对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对“人”的关怀。

作者:陈亮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