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先进公共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15 08:11:30

导语:农村先进公共文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先进公共文化论文

一、基本做法

1.梯次联创,逐步推进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步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没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持的中小县城来说更要稳扎稳打。东平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本县实际情况,避免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突击建设,以“文明诚信户—文明示范街—村文化大院—文明生态村—文明集市—文明乡镇‘六级梯次联创’活动为载体”〔3〕,从农户、街道、大院、乡村、集市到乡镇步步晋级,层层推进。“文明诚信户”具体分为“生态文明户、致富文明户、信用文明户、文化文明户、孝老文明户”,其评选标准、程序、表彰方式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构建农村“文明示范街”的过程中,为了宣传泰安市政府提出的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四德”工程,东平县专门印发了“四德”榜建设内容及说明,涉及模板的印制、责任划分等,指导性、可操作性极强。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标准则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譬如一类有“五室一校一广场一橱窗”,对于藏书量、管理人员、房间面积、配备器材设备等都规定详尽。可以说,落实一处、推进一步,在推进的过程中务求落到细处,不求假大空,夯实每条细则。

2.双联四包,挂钩个人

从2013年8月起,东平县开始着力实施“双联四包”民心工程。“双联”是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局乡级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村,直接联系该村所有户。“四包”是指对所联系村的“民生实事、宣传群众、村级稳定、组织转型”四项工作实行包保责任制,把村级突出问题和群众所急所难解决好。“双联四包”的核心是“到户、连心、办事”,干部重点履行群众的服务员、信息员、宣传员和组织员等“四大员”职责〔4〕。可以说,每个村都有一名局乡级领导负责,经济最落后的乡村,挂钩第一书记。这样,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进缓慢的,落实效果差的,直接问责到该村的挂钩干部。此外,山东省实行“第一书记”这一政策以来,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东平县今年有25个省派第一书记,27名市派书记等。第一书记肩挑农村“五通十有”的工作重担。“五通”即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十有”即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五通十有”中有五项是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可以说,落实第一书记的工作,对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东平县委、政府非常重视第一书记的工作开展,多次跟他们进行工作沟通。从目前成效来看,第一书记在东平县各级机关的配合下,放开手脚大胆实践,聚集乡村发展合力,切实帮助村里解决了许多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大力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3.践行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必须“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5〕。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把它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东平县专门设立了“民间设奖奖百姓”工程,大力表彰“四德”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家庭。多个乡村召开了“好媳妇”、“好婆婆”、“创业明星”、“和谐家庭”、“文明诚信户”等评选活动。对于一些突出的凡人善举,政府还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联合企业加大对弘扬传统美德的宣传和奖励力度。此外,农村建起716个农村道德评议会,一月一评、一事一评,使“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6〕。这些评选活动推举细则合理公平,评选的过程也是公开透明。对于类似评选活动每个村都有档案室进行记录存档,譬如平安幸福家庭创建档、乡土人才档案等。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的表彰大会一般在农村联欢会之前集中举行,由党支部人员和省派、市派第一书记专门为当选的“好媳妇、好婆婆、致富带头人及公益事业发展捐资人”等进行隆重表彰,这种做法有效地扩大了影响力,宣传了社会正能量。在文明新风的感召下,在正能量的鼓舞下,东平县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涌现出了李曙光、孙庆元等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模范典型。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县省以上道德模范10人,“泰安好人”16名。

4.改善居住环境,打造美丽家园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除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健身广场等相应的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乡风文明,让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氛围,这也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东平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即“优势突破、城市带动、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惠民优先”,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三清、四通、四改、五化”为工作标准,致力于打造“美丽农家”。首先,在总体上对农村进行合理规划,在村落原有的规划基础上,将主干道修建成一条宽阔平坦的示范街、样板街,道路两旁安装路灯,绿化植被,粉刷墙面,绘制宣传教育图画,创建“文明示范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示范社区、示范村建设。据东平县政府官方数据统计,东平县“716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主街道硬化,安装路灯10000多盏,村内各种公共绿地达到100多万平方米”〔7〕。其次,农村卫生状况一直是个大问题,除了厕所、灶台、猪圈等场所卫生状况堪忧,生活垃圾也逐渐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一个大问题。东平县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设置垃圾转运站、地埋式垃圾池,并配备垃圾清运车和保洁人员。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党委、政府工作深入人心,更加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查走访,不难发现,东平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实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不足,这也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村委班子团结、村子有经济实力、有文化底蕴,这些村公共文化建设搞得比较好。相反,村委班子有矛盾,经济落后,没有文化能人,公共文化建设进展就相对缓慢。譬如彭集街道的郑海、后亭、后围等基础较好的农村均投资100多万元,已经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占地都在10000平方米以上,各项公共文化建设活动,农民积极参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村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农村由于人口少,文艺能人稀缺,最起码的广场舞团队都组织不起来。

2.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产品供需不对接。

某些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农村书屋利用率太低,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一是乡村书屋的书目由上级统一配备,或是内容过于专业高深,或是缺乏地域针对性,不适合当地农民需要。举例来说,东平湖周边的渔民对于水产养殖类书籍需求较大,但鱼类、麻鸭以及相关副产品加工的书籍几乎没有,资源配置与需求的脱节导致书屋利用率不高,村民看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村民落后的文化观念问题也比较突出。据了解,当地许多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技能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外出谋生,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出来下棋、打牌、拉呱,没有看书的欲望和习惯。如果某些家庭条件较差的村民走进书屋看书,就会被嘲笑为“不正干”、不务正业。此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放映片源和时间问题,电影上座率非常低,曾经出现过巨大的银幕前只有一名妇女抱着孩子观看的尴尬情形。

3.人员队伍不足。

乡镇文化站站长一般都兼任别的工作,多的有四五项,村里也没有专门的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多由计生或妇联人员兼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有些力不从心。

三、经验启示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实践活动,其宗旨之一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靠公共财政,借助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等工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并逐步确立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平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值得总结借鉴。在建设过程中显露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值得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将其转化为建设的良策,融入到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破除思想上的危难情绪,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是首要的。

没有东平县委、县政府融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发展视角,没有把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以及强县富民的重要举措,就没有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实施、全面加强并取得可喜成效的结果。没有东平县的勇于实践,也显露不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难以把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向深入。所以思想上的重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虑部署,才是作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真抓真干求真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有勇气去真解决。

2.逐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有形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东平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达到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成为东平县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个县建成山东唯一一家水工博物馆,建成东平县工委纪念馆,修建了罗贯中纪念馆、万里故居等,并免费向居民开放。据统计,东平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农村小广场408个,农家书屋603家,还有其他诸如科普活动室、棋牌室、放映场、电脑室、农民业校、文化共享点播室等。在文体广场设置文化宣传栏、新二十四孝图、道德墙、四德榜等。此外,东平县依托乡镇中学、小学,已经确定了28个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让农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给农民群众带来文化产品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其多元功能对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非凡。

3.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是发挥文化服务体系功能的关键。

除了前文提到的“好媳妇”、“好婆婆”、“创业明星”、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有的村庄还开展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化养老工程,不但物质养老,着力推动精神养老、文化养老。东平县大力挖掘、培养有文化专长的民间艺人、能人,例如沙北村的安桂莲老大妈,会打太极,尤其擅长扇子舞、剑舞,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组建了“梦之幻广场舞秧歌队”,规模近百人。该县还积极鼓励引导村民自办联欢晚会,以今年2月份彭集街道东史庄村举办的第二届村民联欢会为例,二十多个节目包括流行歌曲、传统舞蹈、戏曲、小品、三句半等多种类型,整个过程都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台下掌声不断,欢声笑语不断,引来本村及周边数百村民观看。多元化的服务载体,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得到文化享受,得到情操提升,得到发展激情,百倍于空洞说教。

4.推动当地特色文化发展,形成文化品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农村公共文化特征,这是因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是农村,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在农村,从这个角度来说,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无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东平县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腊山道教音乐、端鼓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民间工艺如水浒传说、山东梆子、腊山高跷戏、麻鸭蛋彩绘等列入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东平的一个文化品牌,提升了东平的区域影响力,一方面增强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助推了经济发展,有的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为进一步搞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动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做到家,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供需对接问题应贯穿建设的始终。

东平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显露出的问题,原因之一在于部分乡村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村农民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没有做到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心做事没有得到群众认可的问题。这也是东平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只有坚持面向基层、以人为本、惠民优先,真正做到以村民为中心,为百姓办实事,和群众心连心,才能实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产的文化产品与农民群众的需求有机对接,让服务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统筹规划,以人为本,惠民优先,梯次联创,量力而行,这是东平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而继续加强基层党建,结合地域文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解决文化产品供需对接问题,真正发挥文化设施应有的作用,也是今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全过程应该着重考虑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作者:周新辉马婷婷刘佳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