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09 08:58:46
导语:农村公共文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理论上的探讨
在此基础之上,课题组也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自己的定义。课题组认为,所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为实现农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向农民群体提供公共性较高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行为及其相关制度的总称,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3〕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为下一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决定于2013年8月在全国农村地区组织开展“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抽样调查”活动。抽样调查包括全国9个省市(湖南、河北、山西、甘肃、广东、浙江、北京、黑龙江和山东)的45个县,在每个县调查8个村庄,每个村庄分别调查10位居民,实际调查了348个农村行政村,3698位农村居民。〔4〕
二、农民群体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诸多学者的论述,课题组在调查中主要涵盖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调查中,课题组要求村民们对这四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满意程度进行了汇报。
(一)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可以说几乎村村都有农家书屋。课题组要求农村居民对于本村农家书屋的综合运行状况进行一个满意度评估,20.0%的村民对于本村农家书屋的总体状况感到满意,37.0%的村民对于本村农家书屋的总体状况感到比较满意。这样的结果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村民对于本村农家书屋的总体运行状况还是认可的。当然,有34.5%的村民对于本村农家书屋的总体状况感到一般,认为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此外,有7.7%的村民对于本村农家书屋的总体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总体而言,课题组的结论是,对于农家书屋的建设与运行,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经常使用并且对此感到满意。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为数不少的村民对于农家书屋的建设与运行感到不满意,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改善农家书屋的运行现状。
(二)文化活动室
文化活动室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所有村庄都应该保证有文化活动室。课题组要求农村居民对于本村文化活动室的综合运行状况进行一个满意度评估,19.2%的村民对于本村文化活动室的总体状况感到满意,38.9%的村民对于本村文化活动室的总体状况感到比较满意。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村民对于本村文化活动室的总体运行状况还是认可的。此外,还有36.5%的村民对于本村文化活动室的总体状况感到一般,认为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有4.6%的村民对于本村文化活动室的总体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总的看来,文化活动室的运行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与认可。但其中仍然存在问题,那就是仍有为数不少的村民对于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与运行感到不满意,这表明农村文化活动室的运行现状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而实施的。该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电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农村电影覆盖面不断扩大,数字化放映逐步推广,片源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明显增加。课题组要求农村居民对于本村电影放映的活动进行一个满意度评估,20.9%的村民对于本村电影放映的活动感到满意,33.0%的村民对于本村电影放映的活动感到比较满意。调查的结果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村民对于本村电影放映的活动还是认可的。这其中还有39.0%的村民对于本村电影放映的活动感到一般,认为电影放映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此外,有6.9%的村民对于本村电影放映的活动感到不太满意。
(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的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它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课题组要求农村居民对于本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进行一个满意度评估,20.6%的村民对于本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感到满意,45.2%的村民对于本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感到比较满意。这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村民对于本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还是认可的。当然,还有31.9%的村民对于本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感到一般,认为这一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而对于本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感到不太满意的比例达到了5.0%。上述调查是针对每个单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调查,课题组基本掌握了村民们对于这四大文化工程的满意度评价。在调查的最后,课题组要求村民对于本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一个总体性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12.3%的村民对于村里开展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感到满意,20.5%的村民对于村里开展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感到比较满意,这样的结果说明,从总体上看,接近四成的村民对于村里开展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持有积极的评价。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是得到了农民的积极肯定。但是与此同时,课题组也注意到,15.5%的村民对于村里开展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感到不太满意,还有5.7%的村民对于村里开展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感到很不满意,这样的调查发现也提醒我们,我国基层政府目前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存在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空间。
三、对农村居民满意程度高低的解释
本文所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农村居民为何满意(或不满意)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呢?也就是说,哪些因素将会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我们选择了几个重要的个人因素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同时考虑了两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我们假设,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的满意程度受到了这些个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1.教育。在政治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公民文化》一书中,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Almond)和西德尼•维伯(SidneyVerba)认为,“教育程度看起来是影响政治态度最重要的人口统计属性”〔5〕。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预期,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使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从而对这四大工程可能形成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评价。2.年龄。年龄有可能影响农村公众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在本文中,我们预期,那些年纪比较大的村民,由于接受的教育水平比较低,不太可能使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所以,对这四大工程就不太可能有正面的看法。简而言之,我们预期,一个人的年龄与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3.性别。以往在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女性普遍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较低,同时由于需要承担众多的家庭劳动,所以,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我们预期,相比较农村男性而言,农村女性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有可能持有负面的看法。4.政治身份。根据以往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我们认为政治身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影响了农村村民的诸多政治看法。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预期,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农村村民更有可能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持有正面的看法。5.结构性因素。除了上述四个个人因素之外,我们还选择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农村地理位置与地区性差异。
第一,课题组根据问卷中的这样一道问题:“A3.地理位置:a.本村是否为城市郊区?(1)是(2)否,距离县城____公里;b.本村是否为近镇郊区?(1)是(2)否,距离乡镇____公里。”将调查的农村划分为三类:a.选“是”的为城市郊区;a.选“否”而b.选“是”的为近镇郊区;a.与b.均选“否”的则被定义为“相对”偏远村庄,三类村庄的分布具体如下:城市郊区村庄占28.4%,近镇郊区村庄占36.7%,相对偏远村庄占34.9%。
第二,课题组根据科学抽样,实际调查了9个省份:湖南、河北、山西、甘肃、广东、浙江、北京、黑龙江和山东。课题组将这9个省份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地区,包括广东、浙江、北京和山东;另一类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包括湖南、河北、山西、甘肃和黑龙江。两类地区的村庄分布具体如下:发达地区的村庄占调查村庄的39.4%,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占60.6%。表1通过多元回归(OLS)模型〔6〕确定了上述因素对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总体上看,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四个个人因素和两个结构性因素影响了我国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具体说来:第一,农村女性确实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有可能持有负面的看法,尤其是在总体满意度上,农村女性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四大工程的总体满意度远远低于农村男性。第二,老年人的确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有可能持有负面的看法,在总体满意度上,老年人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四大工程的总体满意度远远低于年轻人。
第三,政治身份影响了农村村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四大工程的满意程度,具体说来,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农村村民更有可能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满意度。
第四,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四大工程的满意程度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满意度。
第五,在地理位置上,那些生活在城市郊区村庄或近镇郊区村庄的农民更有可能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满意度,这是因为相比较偏远村庄而言,城市郊区村庄或近镇郊区村庄能够提供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第六,在地区差异上,那些生活在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更有可能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满意度,这是因为相比较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而言,发达地区农村能够提供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四、结论与引申的讨论
我们相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本文的发现对分析我国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与原因都具有启发意义。鉴于此类经验调查研究的稀缺性,我们的研究发现将为我国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后续研究提供某种概念和经验上的积累。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将强调一些重要的发现及其含义。
第一,我们从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评价中可以解读出一些重要的启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大工程: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基本良好,已经有为数众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满意度。当然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尚不能够满足村民们的文化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农村居民对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评价一般甚至不满意,他们期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有所改进,这实际上就对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结构性因素。农村地理位置与地区性差异显著地影响了村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就地理位置而言,城市郊区村庄或近镇郊区村庄能够提供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地区性差异而言,发达地区的农村能够提供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所以,生活在城市郊区村庄或近镇郊区村庄的农民以及生活在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更有可能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满意度。这就说明,在我国政府下一步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偏远地区的农村以及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第三,老年人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往往不能够很好的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也许就说明,我们目前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一部分农村居民们来说可能依然属于阳春白雪,远离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我们收集了一些农民的代表性意见,比如,有农民反映:“我们就是觉得文化离农村人太远。希望国家多考虑考虑上了岁数的农村百姓。”还有农民说:“希望基层政府少办一些表面的活动,多一些便利农民的事,像农业技术知识以及新闻等文化建设才是我们需要的。”还有农民对上述四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进行了非常直接的批评:“一些太过于形式化的文化工程项目,比如农家书屋,没有针对老百姓的真实需求,里面的书过旧或是不能引发阅读兴趣。”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于政府导向,缺少社会的积极参与,没有能够照顾到不同农民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这是下一步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上,课题组建议以基层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及农村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充分参与的多元服务机制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继续强调基层政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指引方向的同时,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引导农民群众自娱自乐,使其积极参与健康、快乐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
作者:卢春龙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上一篇:房改办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