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探讨

时间:2022-04-16 10:51:08

导语: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探讨

1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文化部门为公众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而确立的文化制度、文化部门、文化系统和文化设施的总称。高职院校图书馆属于文化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之一。从性质看,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同一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具有“公共”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含有“公共”二字,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是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立、发展需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除了向在校师生提供文化服务之外,还应参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自觉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存在之基、发展之道。二是体现“公益”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全社会提供非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服务,公益特征是其基本特征。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这些都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的公益特征。高职院校图书馆处于高校图书馆序列,自然具有公益特征,并且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而逐步加强。三是坚持“均等”原则。《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公益”特征决定了它们必须提供“均等”文化服务。一方面,服务对象的均等,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并不只是服务特定的少数人,而是服务全体人民;另一方面,服务内容的均等,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和能力。从现状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关联性。一是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偏低,总体水平还不高。调查发现,全国文化事业费比较绝对值和占财政比很低,全国平均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为0.42%,有18个省市自治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高职院校图书馆同样投入不足,规模得不到扩大,导致其推动全民阅读、传承历史文化、辐射农村文化等功能的弱化。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功能弱化,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质量。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的弱化,许多有效的资源没有得到开放性、前瞻性利用,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的拓展;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业务指导、知识信息传播等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没有得到推广运用,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创新。三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起发力,服务于广大民众。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呈大幅提升之势、文化消费呈井喷爆炸之势,对公共文化服务要求更高。时代呼唤,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起覆盖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作为公共文化部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强化功能,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长远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具有互促性。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是在文化层面实现国家、政府管理的公平、正义,进而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准确定位。从公共财政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政府财政,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职能分工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承担各自的分工责任,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整体关系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公共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必将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的助推作用表现在增加数量与规模、扩大服务内容与提高服务标准等方面,特别是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向大众提供全面的职业技术技能,推动职业技术技能的普及;可以提供精深的职业技术技能服务,满足不同主体对职业技术技能更为专业的需求,达到以职业技术技能去“化人”的目的。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必将带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这些年,国家从政策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设置、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队伍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得长足发展。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序列,可以获得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有利于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有利于拓展服务口径,加快向全社会开放;有利于增强功能,提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相比,在阵地设施、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环境氛围等方面有着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有关数据显示,至2012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含高专)已达1288所,占普通高校的59%,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1288所高职院校(含高专)就有1288个图书馆,并且图书馆面积较大,呈扩大趋势。比如浙江省,全省高职院校图书馆2003—2005年期间,馆舍面积增长58.4%,阅览座位增长39.6%[4]。比如湖南省,全省收入《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大全》(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4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有46.8%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面积超过5000m2[5]。从长远来看,根据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达(或超过)10000人,按照学生人均1.61m2~2.03m2计算,则每所高职院校图书馆面积不会小于20000m2。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规模宏大、硬件优良的阵地设施。

2.2信息资源优势

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一是数量大。江苏省抽样调查省内68所高职院校显示,纸质图书0~10万册的1所,占1.5%;10万册~20万册的6所,占8.8%;20万册~30万册的15所,占22%;30万册~40万册的7所,占10.3%;40万册~50万册的17所,占25%[6];50万册以上的22所,占32.3%。其中10万册~50万册的45所,占66.2%。数据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纸质文献量大部分处在10万册~50万册之间,数量非常大。二是种类多。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不仅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而且还有丰富的数据库和电子文献资源。三是增速快。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图书出版的增长而快速递增。近几年来,我国中文图书出版数量都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以较高速度增长。

2.3技术手段优势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经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了图书集成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网站(网页)、文献信息检索等,技术手段日益进步。一是较好的收集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既收集了大量畅销图书,又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收集了大量关于生产、管理、服务等综合职业技能的特色图书资源。二是较好的开发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采集网络上有用的信息资源,将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以及资源重组,再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传播。三是较好的指导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针对特定的对象,采取课题研究、项目咨询、特色服务等方式,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指导。

2.4人才队伍优势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图书馆员的学历进行了明确规定,即毕业于本科院校以上的学历应达60%以上,关键岗位至少有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简单岗位人员必须控制在10%以下。根据这一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其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都有了较大改善,正在朝着知识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以优良的服务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信息技术,开展图书知识检索,组织各类知识信息采集、整合,既为读者提供想要的知识信息,也能有效地和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2.5环境氛围优势

幽雅的阅读、学习环境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利条件之一,并且这种环境氛围具有辐射作用,能促进其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的优化。一是环境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览区、资料室、休闲区和学术报告厅等,给读者一种优越、愉悦、宁静、和谐的环境;二是人文好,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雅、人文荟萃的文化气息;三是品位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乃至整个高职院校有着品位高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格调,使汲取知识养分内化成读者纯净的精神陶冶。

3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模式

3.1“阵地+品牌活动”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通过创办品牌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强服务。要扩大服务对象,变“单一”为“大众”;要改变服务方式,变“坐堂”为“上门”,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证通”向服务群众的“均等化、集约化、一体化”的转变。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创立生产、管理、服务系列专题讲座,开设文化讲坛,举办乡土和企业课堂,将其打造成文化服务品牌。一要突出大众性。举办的文化活动要以服务群众、服务百姓为目标,面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一线工人、弱势群体,通过“送文化”“订单文化”等方式,把文化服务送到最需要的人群手中。二要提高针对性。按照不同对象的特点和“口味”设计文化活动,提供大多数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三要注重选择性。要跳出“就书论书”的活动模式,放大活动概念,把展览展示、音乐欣赏、文化娱乐等节目融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2“文献+网络平台”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以文献为基本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推进数字化信息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为读者开辟全新而广阔的文化服务渠道。要做到3个结合:一是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特色资源建设相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开发自动化管理系统,增加电子文献数量,建设数字信息库;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和本校专业发展特色,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为内容建成特色资源库。二是电子阅览与无线网络相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大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力度,并将自己的网站(网页、Web站点)与文化共享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相融合,将服务延伸覆盖到更广范围。三是静态咨询与多元互动相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多开展面对面的静态咨询服务,并利用电子邮件、QQ群、聊天室、信息推送等形式开展多元互动咨询服务,使信息资源服务突破时空限制。

3.3“布点+联手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融入到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群体优势,并借助群体优势,实现方便、快捷、强大的文化服务。一是合理布点。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在村(社区)基层设分馆或服务站点的建设力度,既要考虑在城市、中心地带、富裕地方的布点,又要兼顾农村、偏远、贫困等地方的布点,构建起公平、合理、有效的服务网络体系。二是馆际联盟。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联合,通过图书馆协会这一纽带,建立多层次图书馆联盟,实现彼此间资源共享、共建、共送。三是机构联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包括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演出中心、文化站等的协作,采取与行业、与企业、与社区联办等方式,形成文化服务合力。

3.4“读者+读书组织”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可以通过培养骨干读者群,成立读书组织,吸引更多的人接受信息资源服务。一是通过在校学生带动周边的人,比如亲戚、朋友、中小学生来参加学习和交流;二是通过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带动所在企业、工作单位、社区人群来参加学习和交流;三是通过骨干读者带动与之联系较多的人来参加学习和交流;四是通过读者协会、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等组织,以各种学习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学习和交流,营造勤阅读、常学习、好求知的浓厚氛围。

3.5“合同+委托服务”模式

以合同形式将公共文化进行委托服务,是政府从繁重的公共服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一种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政府签订合同,接受委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其本质是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姓“高职”的特点,紧贴办学特色、紧贴职业实践、紧贴区域发展、紧贴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委托服务中。在合同签订上,要明确主体,认定责任,规定补偿,严格保障及违约处理;在委托方式上,可以实行长期服务委托、任务性服务委托、业绩服务委托;在委托内容上,包括图书资料供给、信息服务、文化活动、专业和技能培训等。通过实施委托服务,增强参与资质、控制服务成本、注重社会效益,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4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图书馆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改进服务,拓展服务空间,寻求更大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效益,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关于切实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后,高职院校图书馆将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发挥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拓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形成有效模式,推动文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本文作者:颜宁工作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