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分析

时间:2022-01-18 08:45:23

导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分析

贵州黔剧艺术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生动彰显,也是文化多元场景下,认识贵州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通过构建现代艺术传承机制,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传播、贵州黔剧推广的有效融合。本文将结合《贵州戏剧史》一书,分析贵州黔剧艺术的发展特征,探索贵州黔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与非遗传承机制,以期为当前适应多元文化传承环境,推动贵州黔剧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参考。由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的《贵州戏剧史》一书,主要以贵州戏剧艺术为研究对象,从贵州的历史沿革、贵州古代文化、贵州古代表演艺术、明清贵州戏曲的兴起、贵州地方戏的成长、贵州少数民族戏剧、贵州傩戏群、贵州戏剧的成长成熟、贵州戏曲的艰辛和话剧的活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贵州戏剧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论述,提出了贵州的自然环境、原始社会的贵州石器文化青铜陶皿饕餮与夜郎文化、高原的器乐演奏与说唱艺术原始社会的贵州石器文化、历代的境域划分、贵州最早的演出场所、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本地梆子形成、贵州扬琴坐唱、彝傩面具戏《撮泰吉》、河面曲子剧等多元观点,为当前全面探索贵州戏剧艺术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有序指引。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脉络清晰,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脉络清晰,论述内容丰富,通过从贵州的自然环境、历代的境域划分、牂牁古夜郎国等角度提出了贵州的历史沿革。该书从原始社会的贵州石器文化、青铜陶皿饕餮与夜郎文化、汉唐铜鼓文化的普及等视角分析了贵州古代文化,为读者研究和认识贵州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该书通过从古代民族歌舞表演、高原的器乐演奏与说唱艺术、民族宗教仪式剧滥觞、贵州最早的演出场所等多元角度出发,具体提出了贵州古代表演艺术。在研究贵州黔剧艺术的发展特征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贵州黔剧艺术原名为文琴戏、贵州扬琴、文琴及贵州弹词,是贵州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最初,贵州黔剧在表达演奏时,多以扬琴伴奏,并采用分角色坐唱的艺术形式。在贵州黔剧艺术表达演奏过程中,通过使用扬琴、三弦及胡琴伴奏,积极传达故事剧情,采用通俗易懂的歌曲台词,深受大众喜爱。黔剧音乐艺术是以贵州扬琴说唱音乐为基础,从地方其他戏曲剧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二、视角宏观,解读深刻

该书研究论述视角宏观,整体解读深刻,通过从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弋阳腔进入、昆曲的传入、本地梆子形成等角度对贵州黔剧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完整论述了明清贵州戏曲的兴起。另外,该书结合花灯戏、贵州扬琴坐唱等艺术形态,为当前实现贵州地方戏的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从侗戏、布依傩戏等角度,具体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戏剧。作为《贵州戏剧史》的专门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吸纳建国以来贵州戏剧理论研究的科学成果,并有所创新,为读者全面、充分了解黔剧艺术提供了完整指引。在贵州黔剧发展进程中,保留了浓厚的艺术特色,在唱腔方面,通过以贵州方言演唱为基础,使用贵阳官话及黔西话,其中的声音、韵调都彰显了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贵州黔剧唱腔看,主要为四句式板式变化体,通过采用七言十言为主的唱词,遵循平仄偶句押脚韵的表达规律,形成了上下句式,板式变化为主,单曲体为辅的唱腔方式。

三、聚焦应用,启迪未来

该书聚焦贵州黔剧的发展应用,探索了非遗传承环境下贵州黔剧的发展进程,通过对贵州端公戏、黔东的傩堂戏等内容进行论述,使读者对贵州傩戏群形成了完善认识。另外,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知识,把贵州戏剧的孕育、生成、发育、成熟、发展和繁荣的源流演变,放在贵州经济和文化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联系中原文化对贵州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贵州文化与巴蜀文化、湘楚文化、滇文化、八桂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探讨这些文化对贵州戏剧的影响,挖掘贵州戏剧历史的亮点,让读者真正了解贵州戏剧的真面目。在探寻多元艺术交流与融合空间进程中,需要充分保留贵州黔剧非遗特色基础,通过尽可能回归贵州黔剧艺术的本真面貌,全面拓宽艺术传承空间与生命力。贵州黔剧艺术,唱腔连接灵活自如,乐曲情景丰富,在戏衣选择与应用方面,通过融合民族特点、剧情和人物性格形成了黔剧戏衣的个性美学。该书系统化阐释了近现代贵州戏剧兴衰荣枯的变化,突出地探讨了贵州戏剧在建国后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有利于当前做好贵州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在多元文化场景下,黔剧艺术面临的生存困境日益突出,其中既有传承力量的断层影响,也与黔剧艺术时代化传承体系不完善相关。为此,要以非遗传承的时代环境为基础,通过激发大众参与传承的良好心态,在保留黔剧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全面拓宽黔剧艺术的生命力。

作者:孙婷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