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01 11:15:50

导语: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茶文化外宣翻译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这也促使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中国作为一个茶叶大国,可以利用对外宣传翻译助力茶叶贸易进一步走向世界,以浙江茶业为例,对茶文化外宣翻译进行初步探讨,并从三个方面提出茶文化外宣翻译的应对策略,即加强外宣翻译人才对茶文化的学习,设立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健全茶文化外宣翻译机制。

关键词:茶文化;外宣翻译;浙江茶业

自古以来,中国就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沏、赏、闻、饮、品”中,都承载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茶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但也应看到,在对外宣传翻译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茶文化翻译已经过时。新时代下,以信息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外宣翻译正在逐步走上国际交流的舞台。

一、茶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茶文化始于神农时代,于唐朝兴,于宋朝盛,于明清拓,距今已超4700年。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重视修生养德,反对唯利是图,带有颇深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众所周知,茶叶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点特色商品,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重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以浙江为例,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以龙井作为待客之道的方式颇受好评。2020年9月21日,浙江省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的十周年工作总结交流会于杭州举行,会上发表了“四位一体”等在茶文化贸易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共识和文件。不可否认,中国茶文化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其国际影响力稳步上升,但其翻译模式仍旧相对固化。论述于此,就必须引入我国的外宣翻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外宣翻译的重点也逐渐面向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交流中,外宣翻译功不可没,它是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储备军。从文化层面分析,中西文化中都有关于茶的研究,比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与发展,传统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逐渐趋向一致。我们都知道茶作为一种饮品,沁人心脾、唇齿留香,有提神醒脑之功效,但是对于茶的命名却更偏向于一种文化的体现与象征。外宣翻译对比传统翻译,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茶文化对于翻译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从现实层面分析,外宣翻译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战略价值较为显著,但其困难点就在于如何使用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尽可能全面地阐释茶文化的内涵与美感,以及其对文化的独到见解。除此之外,外宣翻译有助于中国茶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变,能够推动茶文化旅游、餐饮、会展、物流等产业的共同发展,为不断提升茶文化国际影响力而发挥作用。

二、外宣翻译在茶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如果说外宣翻译人才是推动茶叶贸易发展中的有形力量,那么茶文化即是无形的力量。茶孕育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这是一个互相关联、层层递进的产业链,同时也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做好茶叶贸易的根本离不开对茶文化内涵的学习与传播。文化先于品茶,据了解,较多国际人士旅居中国并不全是为了品茶之味,更多人是想了解和学习中国茶文化知识,通过茶艺实践对我国的茶文化有进一步的更深刻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外宣翻译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助力中国的茶叶贸易面向世界各国。分析当下的外宣翻译,经验老练的外宣翻译工作者能用特定的词汇准确地翻译出有关茶叶贸易的含义,但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下的运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级和不同需求的客户,他们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和所需获取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外宣翻译工作者在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极大的,他们需要在满足专业素养与修养的条件下提高翻译茶文化茶品的质量。然而经调查研究,在现阶段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领域的工作者几乎都缺乏对茶文化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而这些工作者对于茶文化的了解极少部分是兴趣使然,绝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因此,他们费尽心力完成的翻译也仅停留在字词层面,很难抓住茶文化精髓。所以,专业从事茶文化外宣翻译的工作者要想在未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需要努力的不仅是完善自身有关茶文化的知识储备量,更要加强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能力,为服务不同需求的国外顾客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中外茶文化具有差异性

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中外茶文化差异较大。茶起源于中国,后传入西方,17世纪在英国兴起下午茶文化,后又传播到中国。但是中西方对于饮茶的习惯还是有区别的。中国沏茶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或者紫砂壶,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而西方沏茶的茶具多为银制品;中国人品茶的方式为注水没过茶叶,导出第一遍水后再注入开水静置直至茶叶舒展开,而西方人通常会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至于茶杯正上方,倒入3/4;中国人饮茶不加任何调味品,品的即是最为纯正无添加的茶,西方人则选择在其中加奶、方糖等调味品。因此,对比中外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无论是从其茶叶的生长环境、地理特征、产品类别、特征功效、象征意义等,还是从其制作过程、煮沏过程、流通过程,抑或是从其推广过程、翻译形式而言,确实与西方文化相差较大,这也决定了中华茶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难以以高精准的方式融入西方文化。

(三)本土茶文化对外交流甚少

在对外贸易领域,我们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以茶文化为例,茶文化不仅需要吸引国际人士前来观摩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中华茶文化“走出去”。我们熟知,我国的儒家文化已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熟知和认可。截至目前,全球已成功设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遍布88个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的传播,也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铺设了道路。我国茶文化教学大多数仅限于对内交流,在如何对外上考虑的主要是国外人士对于茶文化的不同认知以及思维上存在的差异性。例如英国人喜欢品尝红茶,且大都喜欢在茶中添入牛奶或者方糖作为辅料,他们坚信这种品尝方式优雅而又颇具韵味,而中国人喝茶则习惯不添加任何辅料,以直接饮用为佳。综上可见,区域与思维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对于茶拥有不同体验。将茶文化“走出去”的根本就在于如何在跨文化的差异中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对外贸易中既肯定对方国家所推崇的品茶方式,又通过交流合理正确地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本土茶文化。

(四)茶文化外宣翻译缺乏灵活性

外宣翻译在茶文化方向的矛盾点在于固化与精细的碰撞。在当前的翻译领域,外宣翻译的研究相对严谨和固化,有较多的标准和限制,导致其无法与当前精细且深层次的茶叶贸易所需要的灵活多变的商务活动要求相匹配。众所周知,我国对于茶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对于茶的研究与传播纵向和横向都有高水准的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精细深入的研究在现阶段确实还无法通过茶文化外宣翻译的方式使其更加灵活化、具体化。举例来说,翻译“本产品饮完唇齿留香”,对于此句话中“唇齿留香”这一词语的表达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有些茶叶企业没有注意到中外文化背景差异,直译为“drinkupfragrantlipsandteeth”。我们不能否认直译在其表面意义上是正确的,但这种翻译仅仅只是翻译出了茶叶的口感,并没有翻译出一种品茶之后的余韵之感,没有涵盖茶文化内涵和其背后的价值。再比如,中国的洞庭碧螺春的“SpringSpiral”“BiluochunTea”等不同的翻译版本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除此之外,需要关注的还有茶文化在外宣翻译中,常常会因为翻译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出现的翻译失真现象。比如,一茶多译和多茶一译的情况居多,这对于茶叶市场的运营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容易出现口舌之争,还会造成客流量的流失。

三、外宣翻译在茶文化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外宣翻译人才对茶文化的学习

茶文化对于外宣翻译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以便对茶文化进行准确翻译,还需要他们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掌握茶文化的背景。从事茶叶贸易的企业就必须注重“内升外扩”,一方面对内提升企业人员的综合应变能力。首先,在内部搭建合理完善的培训体制;其次,深入普及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的格式、特点和原则,争取在翻译模式上有所革新;再次,制定一套完善的外宣翻译人员管理方案,通过规章制度规范从业者的对外贸易服务意识;最后,全方位培养企业人员,完成其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方面的逐一拓展。另一方面对外吸纳各界优秀的且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人才,不论是从事其他领域贸易已久的工作者,还是长期研究外宣翻译的工作者,都应从整体上吸收各方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另外,从中国教育体系考虑,应通过培养新一代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提升其与外宣翻译的匹配程度和实践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完善新一代的培养计划,拓宽高校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在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茶文化方向的外宣翻译人才。

(二)设立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

当前,茶文化外宣翻译的语境没有统一标准。比如各国对于“blacktea”的翻译是不一样的,在斯里兰卡,红碎茶的英文翻译为“blacktea”,在中国红茶的英文翻译也是“blacktea”;又比如中日玉露茶,日本的玉露茶译为“Gyokuro”,中国的玉露茶译为“ChineseGyokuro”。这种一茶多译、多茶一译造成的翻译混乱现象给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避免上述情况频繁发生,有必要规范外宣翻译的标准,实行精准翻译,打造良好的翻译环境,以有助于国外人士对我国茶文化有直接简洁的理解。例如上文的两种红茶,在茶名后面可以采用注释法进行解释,有效地避开重名的问题。而且对于茶文化外宣翻译来说,单方面的支撑是困难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设立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明确规划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责与权力,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精确打造外宣翻译语料库。茶文化外宣翻译机构的主旨在于为国家培养对外宣传翻译人才,集合各方优秀资源,构建统一的外宣翻译语料库,为茶文化外宣助力。

(三)健全茶文化外宣翻译机制

翻译工作讲究的是“信达雅”,“信”即遵循文章本意,“达”讲究深入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雅”追求文章的干练高雅脱俗。最基本的翻译方式包括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在茶文化外宣翻译中,遵循“信达雅”的情况下,主要使用注释法,即先对文本进行直译、音译或意译,在此基础上再对相关内容进行注释,简称为注释法。分析从古至今的茶文化交流情况可知,整个茶文化机制在逐渐成熟、扩大受众面、提升认知。在此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想要使外宣翻译达到最佳效果,就需要对其机制进行规范。例如,“高山流水,春风拂面”有文本翻译为“Highmountainsandrunningwateraresweptbywind”,高山流水描绘的是向壶内注水使茶叶松散,春风拂面描绘的是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的白色泡沫。但是这个翻译缺乏凝练性,没有体现出茶的高雅意蕴。相比之下,“Thespringbreezekissesmyface”可能更有意蕴。因此,当前健全茶文化外宣翻译机制的有效手段是将茶文化机制与英语思维训练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英语思维教学环境,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法或是多种手法并用,整合出一套完善的针对茶文化的外宣翻译机制。当然,茶文化外宣翻译机制的根本在于以茶文化内涵为驱动力。在茶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最佳翻译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茶文化视角出发,不管是从语言传递与表达,还是从对茶叶贸易具体过程的描述,都是基于社会面对茶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与客观认知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仅从表面层次进行翻译,必须加入茶文化背景,结合茶叶贸易具体流程,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去感知茶文化。由上述可知,我们要想健全茶叶对外贸易的翻译机制,必须以茶文化内涵为驱动力,立足当前茶文化背景,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受众面较广、社会认知度较高的翻译机制。综上所述,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我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机制越见精细成熟。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突出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发扬光大。对此,应在外宣翻译上下足功夫,养成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的习惯,以此规避外宣翻译问题;应重视外宣翻译工作者对茶文化的系统学习,提高外宣翻译的效率和水平;应分析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找准在未来我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段春艳.商务英语翻译在茶企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8):59-60.

[2]王荻秋,张颖,高崇阳.中外文化介入之茶文化的外宣翻译探析[J].福建茶叶,2019,(11):263-264.

[3]秦莹.商务英语翻译在茶企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探究[J].福建茶叶,2018,(11):44.

[4]闫佳艺.中国茶文化的外宣翻译[J].南方农机,2018,(20):244.

[5]段风丽,曹媛媛.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8,(3):268.

作者:管心怡 金晓琳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