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弘扬传统文化之我见
时间:2022-08-21 03:24:54
导语:汉语言文学弘扬传统文化之我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汉语言文学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性,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从教学内容的内涵上修炼内功,培养学生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任务迫切
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这为新时代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总的方向。中华传统文化5000年的积淀令世界瞩目。仓颉造字开始,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将中华文化代代传承。从《周易》《山海经》,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涉及教育学、自然科学、文学、美学、医疗、体育等各个方面,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医学各个学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极少数民众“哈韩”“哈日”崇洋媚外,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正在丢失人文素养,丢失文化自信,在高校大学生中有所表现。一些传媒平台内容庸俗,拜金、享受将道德、仁义替代;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的节日在青年学生中变得陌生。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突出优势让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追求和学习的热潮,单就孔子学院而言,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当其时。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4]这是总书记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即“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教育引导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汉语言文学学科承担着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初步掌握语言文学研究工具、方法的能力,能更好地宣传优秀文化的人才的重任。汉语言文学学科所授课程几乎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充分发挥了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将文化的传承、演变汇聚其中[5];而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就是理解吸收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例如《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学工具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投身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高校汉语言文学学科应发挥其特有的人文性,担当起宣传、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全民族文化自信的职责和使命。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者,要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在教学过程中传承和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瑰宝实现继承与发展。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改思路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前提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改思路上主要侧重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基本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略有缺失,这也与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思路存在偏差。笔者认为,在重点追求技能培养的目标下,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在对文化价值观认同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将更容易成为外来糟粕文化冲击的对象,甚至是外来糟粕文化宣扬的主力军,当前网络上每天出现的将传统文化篡改后编造的新式负面词汇就是最现实的佐证。因此,在对技能培养之前,文化内涵的培养、正确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在教学硬件设施日益充足的条件下,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培养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文化内涵和素质培养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时代需求,教学资源的挖掘补充才是语言文学教学的教改难点和重点,必须提供给学生正确的文化资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当结合古代汉语文学、近代汉语文学、现代汉语文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下,深挖区域性、应用性较强的文化内涵,指引学生如何利用已经学到的文化工具去创造文化价值。例如,河套学院位于一山隔两原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北部乌拉特草原,中部阴山山脉,南部是农耕文化为主的河套平原,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着眼于挖掘乌拉特草原文化的豪迈,“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河套灌区自力更生、甘于奉献的“总干渠”精神。在不断与时俱进的文化挖掘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体现与时俱进的应用性,进行深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研究。的“讲清楚”,要求每一个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精心谋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成为“文化通”,做好国家、地区的传统文化忠实研究、传承者,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政治修养站位、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然后要在传统教学精髓的指导下深挖区域文化涵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新的素材和动力。在深挖传统文化优良内涵的同时,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必不可少,用以进行教学效果的优化。尤其是多媒体能将文本、视频等文化因素联成一体,对学生形成直观的刺激,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使学生能够树立历史、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要重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和区域特殊优质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宣传。例如,阴山诗歌在历朝历代代表着不同民族与思想的冲突和融合,要渗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挖掘各民族在思想冲突的焦灼时代呼吁和平与融合的诉求;有组织地让学生参观阴山岩画、高阙塞、鸡鹿塞等彰显区域历史文化的古迹,讲解战争、和平年代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融合与人民诉求,发挥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性,承担着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初步掌握语言文学研究工具、方法的能力,能更好地宣传优秀文化的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宣传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挖掘修炼内功,实现培养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EB/OL].
[2]廖敏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J].南方论刊,2017(6):96-98.
[3]张玉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6(13):158-159.
[4]薛庆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
[5]兰翠,孙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责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1):56-58.
作者:高业 张永刚 贾慧 刘丹 单位:河套学院
- 上一篇:中哈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 下一篇:传统文化教育机遇挑战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