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的运用
时间:2022-12-21 09:23:17
导语:素质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程的改革使教学活动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让素质拓展训练越来越受到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让教学体系变得完整、丰富,同时还能愉悦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保持身体健康,并且在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后,中学学生不仅从中收获了娱乐,还收获了文化知识,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立能力,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为学生以后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奠定了基础,还实现了由传统教学模式成功转型为现代教学模式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拓展训练;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已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现代化体育课程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个体作为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并以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为了跟上教育目标的改变,体育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所以本文就现代素质拓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认为这样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强化学生体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共同重视。
1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缺乏自主锻炼的氛围经过漫长课程改革后,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家长、学生都将成为教育体系中不断学习的对象,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升学,以取得较好成绩作为目的,从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本质作用,致使学生内心理念产生扭曲,更有懒惰心理产生,最后让学生主动锻炼的热情大打折扣。1.2缺乏挑战经历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好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其理由往往是害怕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意外发生,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极大地约束了学生锻炼激情,当其面对种种困难时没有独立解决的能力,缺乏挑战精神。
2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应用的适宜性
拓展训练的应用往往是来自于学生的需求。据了解,国内有很多中学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课,更有讨厌体育课程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内容单一、乏味,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因为课程的枯燥致使学生毫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主动性,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中学体育课程中急需引入些新的元素来丰富其知识。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教学过程并没将教学内容深入细化,直至精神领域,长期徘徊在其知识的表面,而忽略了内在精神的传达,特别是体育教学课程中。虽然有的中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然而结果并不十分有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只有将体育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合理地改善传统体育教学乏味的内容和单一的模式,做到将体育课程教学和实际活动相连接,打破传统课程封闭式教学的约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总之,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素质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
曾经有位著名的学者提出,在对一个事物进行探索之前,我们应先确定该事物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其运用之处,将不同的事物根据其价值所在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价值取用。据文献资料显示,在体育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可以以学生个体作为教学对象,对拓展训练项目进行分类:(1)旨在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建立学习或活动小组,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凝聚力;(2)旨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3)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学生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做到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因此,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政策相符,具备可行性。
4与体育教学过程基本相同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模式,为了更好地实施体育拓展训练,需要提前做好课程详细规划,将课程分为团队热身、挑战自身、总结自我、提升身心等环节,这些详细的规划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兴趣、知识认知等。在体育拓展训练中,常以身体的活动作为主要运动方式。整个体育拓展训练过程和传统体育教学大同小异,然而拓展训练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自我总结、身心提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重新认识自我,并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敢于面对新的挑战。所以,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几乎相似,但拓展训练目的更为深远。
5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
5.1课程设置方面结合中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其正处于青春期时段,信心会有不足,当面对困难时,容易逃避或者冲动。再者,学生正处于精力活跃的时期,对新鲜事物总抱有试试的心态,且知识的接收能力也较快。综合以上情况来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着以“强化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原则,参考国内外经验教学和内容,并结合国内中学的实际情况,建设出适合中国中学生的一套拓展体系,要求做到适应中国中学教学环境,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如按照拓展项目进行分类,按照季节的不同内容应相应改变,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也可以按照室内外进行分类,从而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固定单一的局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精神。5.2场地器材方面在对拓展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后可知,此种训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不需要高端的设备设施支持。在训练场地上,就目前国内开展的中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来看,水上或者高空的场地较少,主要活动场地还是以地面为主,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个体特征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拓展训练的项目也变得多样化,将拓展活动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为了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野外知识水平得到了丰富,同时还打开了学生视野,为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而中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中所用到的教学器材往往成本较低,如呼啦圈、羽毛球、篮球等器材,这些器材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来选择的。在实际拓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个体情况来进行器材上的调整或改造,这样不仅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物质支持,同时也可让教师参与到拓展教学探索开发创新的环节。
6中学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6.1拓展训练在中学开展应注意内容的设计和选取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种创新课程,其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其身心,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上要求多样化,并结合学生阶段性特点来进行设置。由于此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智力水平还有待开发,且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又因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及时为学生做出相应拓展项目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帮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6.2拓展训练在中学开展要考虑安全问题在任何活动过程中,安全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体育素质拓展训练也不例外,其多样化的内容让安全工作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在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不只是教师需要重视安全,学生也需加强对其的安全知识宣传,以提高其安全意识。正因为拓展训练是一个创新的新型课程,这样的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很容易使学生们掉以轻心,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忽略安全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安全问题,在进行拓展训练前,教师需要仔细检查训练器材的完整性,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做好记录,同时作为备用器材方案来保证教学的按照预期顺利进行。
7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7.1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拓展训练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在过程中增加些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激情的元素,通过这些活动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强化其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逐渐去尝试挑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的是,拓展训练不再是焦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而成了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的课程,这对学生个体兴趣和智力的开发有很大的益处。7.2顺应课改发展趋势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约束,教学内容只有体能训练,枯燥乏味不说,教学层次也较低,无法让学生领悟到其精髓,并且传统体育课程注重个体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阻碍,所以根本不能对学生体育能力、身心健康进行全面培养.而拓展训练将课程教学和自然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从而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种种局限,并完善了我国中学体育课程体系,让课程紧随时代的发展。
8结语
体育素质拓展训练是一次体育课程上的大胆创新,自中学体育教育实现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以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逐渐拥有团队协作能力和善于挑战困难的能力。整体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总结以上内容,素质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的实施,对我国中学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崔璐.中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开发与实施[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刘玉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4-86.
[3]何娟.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的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6.
[4]王飞.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J].学子:理论版,2015(24):82.
[5]郭恩次.浅谈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J].明日风尚,2016(5):203.
[6]张伟.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6):163.
[7]邓诗宁,邓子奋.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0).
[8]居春华.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新课程:上,2011(8):132.
作者:王治勇 单位:广元市零八一中学
- 上一篇:浅议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
- 下一篇:碳排放权指标交易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