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的合作教育3篇
时间:2022-05-15 02:28:16
导语:中学体育教学的合作教育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1、中学教学中的合作教育有利于完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中学的体育教学有着比较强的德育功效,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思想道德究其基本功能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做善事,脱离了善就没有道德可言。善事相互合作得来的,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就没有道德可言。社会的各项道德规范是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形成的,其又同时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合作和交往行为。因此,合作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协作精神本质上就是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
1.2、合作教育有利于发展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对象
现如今的社会既是一个相互依存、交往频繁的社会,又是一个有着激烈竞争的社会,因此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既需要竞争,同时有需要合作。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对象,如果以后想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自身就必须具备生存和发展的素质,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大部分来自于合作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加重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与人交往,本质上也掌握了自己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学的具体方法
2.1、克服干扰合作的不良思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学生在形成自己合作意识和具体的合作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这些不良的思想会成为合作教育和学生合作意识形成的主要阻碍,中学体育教学的合作教育中,教师必须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克服干扰自身进行合作学习的不良思想。
2.2、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个人极端主义
极端的个人主义就是指有些学生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在认知上的具体表现,高度关注自我;在对实物的认识上,主要表现为对实物的占有欲极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具体表现为利己,高度关注自身的利益;在与他人产生冲突时,这类人会作出排他的举措,有时候甚至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不择手段的做法。这种思想的产生由于其自身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不正确,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独自生存与自己的世界里,总需要与人打交道与别人合作,在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公正原则、互利原则、相互尊重的原则,人自重而后人重之,如果过分的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克服个人极端主义,就不能真正实现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将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合作精神应用到平常的学习之中,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他们各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的能力。中学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起终点在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学生在平常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学会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定能学到更多自己挖掘不出的知识,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也能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出一部分贡献。
本文作者:刘光强工作单位:陕西榆林米脂中学
第二篇
一、中学体育课应该与课外体育活动课相结合
笔者认为中学体育课应该与课外体育活动课相结合,因为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要比一般的运动效果好得多。平时的比赛参与面广,活动项目多样,时间和地点也可以任易选择,不必局限于一时一地,举办比较容易。所以,学校的体育课活动时间一般具有趣味性,且兼具健身性、多样性与考核性。将课外活动课与与竞赛合二为一,可以促使体育课各项目“达标”,同时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全民健身计划》就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性纲要,教师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的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毕业后也能够长期从事体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一季或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一定要切实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要有选择地把适宜于学生健身部分的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自成特色的群众体育竞赛内容新体系。
二、中学体竞赛要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体育项目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竞争,而学校的体育活动又要集健身性、趣味性与竞赛性于一体,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活动组织者能够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进行一些科学、有效、有趣、简便的方式进行竞赛,并且要以集体项目为主,促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氛围中,既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培养其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达到以体育健身育人的最终目的。由于这些简便、有趣而科学的健身项目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满足其课余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更广泛地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中学体育课的考核与体育竞赛相结合,以激发体育运动者的锻炼兴趣
毫无疑问,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生考试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项目一般不是竞技项目,所以比赛中没有设这些项目,也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不能用比赛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通过这几种形式锻炼身体。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体育竞赛中设置一些测试考核,组织学校或班级完成以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比赛活动。比赛也可以在各班、各校之间进行,互相督促,公平真实地开展。而且这种比赛活动与每个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以此为契机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的相应技能,在愉快而紧张的情况下完成锻炼任务。
四、学校体育运动还可以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育文化的构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可是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也没有真正地以此为契机来宣传或加以利用。
五、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需要提升的角度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从体育竞赛方面来改进,使竞赛的目的面向全体的学生,以不断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为目的,使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及持久地开展。只有正确定位之后,才能传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使学校的体育教育真正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终身体质的打造。随着为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学校在每周上课时间和作业方面进行了减免,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摆脱出来,从而腾出时间来参加体育活动、竞赛等,以各种形式来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自愿行为,而不是单纯为了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中学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学生及社会体育组织的积极性,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不断地扩大其影响,以不断充实竞赛活动的内容。笔者认为,整个活动的策划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从活动策划到活动宣传再到活动举办,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达到锻炼人、教育人的目的,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并展现学生的各项才华,发挥学生的作用等等。若达到了全民健身、全体参与的效果之后,会后的奖励措施就一定要开放,多计团体分,实现全员参与后提升其平均分,多比增长率。对于在活动表现出色、服务贡献大或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特殊颁奖,以此来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举办体育竞赛,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使学生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就要求中学体育课应该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卫生保健等领域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文作者:刘俊艳工作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中学体育枯燥无味的现状
传统课堂教学和室外教学,都要有正常的教学秩序,要有适当的组织纪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生搬硬套固有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罢,首先进行一番讲解,然后就是示范,随后就是分组操练。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组织体育教学。课堂如果片面强求纪律要求,过于强调一体化行动、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其结果就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操练,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学生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或者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某一体育项目感兴趣的话就会对体育课程更加感兴趣,就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训练中。这就需要教师以具体的课程内容而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灵活多样组织形式、富有实效的教学手段将“教”与“学”对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具有个性差异的所有学生都能对体育产生兴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也使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体育课缺乏生机。
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
1.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感,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感染和熏陶,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体育锻炼。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上课时充满活力和热情,做一个体育爱好者,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对体育的热情、热爱和活力表现出来。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想尽办法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榜样,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2.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改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另一类是冲破原有组织形式。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归纳”和“演绎”。“归纳式”则由教师提示,然后学生自己试做,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动作。“演绎式”为主的组织形式都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前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后者有利于课上老师的掌握及按时完成。如在“归纳式”中,通过细致的安排,加强教学措施,保证各类教材的完成;“演绎式”教学中通过改变教学手段,穿插多种多样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按专项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变教师单一指挥为学生自己管自己,教师从旁辅导,体现了教学相长,是一种新的方向。在上课期间,老师仍然会进行示范。新课标体育教学本质不在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开放式地进行学习。教师尽量不让学生的身体机能有着较大的负担,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体能进行安排,就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状况了,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再固定一种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发问,让学生提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一致的肯定后就开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有助于体育的学习,有益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3.改革中学体育的教学结构
改革课的结构,不在于分成几部分的问题或每部分应怎样做的问题。在一系列的课程训练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设施采取具体的教学顺序。而不应该完全套用书本上的教授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学校没有的设施或者设施不全的,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完成体育训练,这样的话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及对该门课程的排斥心理。例如,教学结构之准备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防止运动损失是准备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影响的第二因素。国内外运动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80%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而造成的。增强趣味性和新颖性是创新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课影响的首要因素。
总之,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课标中不再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新时代的一种表现,表现着脱离了大纲的镣铐,不再束缚学生的思想,体育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改变观念。
本文作者:巫丹娜工作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宁中中学
- 上一篇:高校体育有效性教育策略3篇
- 下一篇:建立体育课堂常规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