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6-20 08:31:37
导语:阳光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不仅肩负着普及终身体育思想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使命。青少年身体健康,对未来中国发展至关重要。体育教学在锻炼健康的体魄以及终身体育的养成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课题。
一、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做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大学生经受“磨练”和体验“成功感觉”的主要方法,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和顺利学习的必由之路,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1]。有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近视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1983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认为身体素质合格的受访者为20.1%,自认为身体素质一般的受访者为50.7%,认为身体素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受访者为27.4%,还有1.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生病。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我国青少年体质已经明显下降,身体健康状况有恶化趋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校要激发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鼓励大学生自觉走到操场上、走到阳光下,融入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自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锻造健康体魄。希腊奥林匹亚山上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变得睿智,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更加健美,跑步吧。”“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锻炼,锻炼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运动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在成长中获得快乐。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地重视体育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其走上社会参与竞争[2]。体育运动关乎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也影响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应当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体育水平。进入新时代,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健身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没过时,而且要深入开展,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是开展改革体育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国家要规范学校教育中体质训练和体育课程时间内容,将学生体质纳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其实,2007年4月份国家启动的阳光体育运动,关于保证体育锻炼时间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具体要求,对学生个人的要求是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学校的要求是确保学生有一小时锻炼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时规定,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课。高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自觉体育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可见增强学生体质是国之大计,让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体质状况,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达到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前提深化课程改革。高校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去,注重学生健康观念和锻炼意识的养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4]。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随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师就应该勇挑重担,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身心变化,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调适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5]。(一)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过于泛泛,既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后导致学生对所有体育项目均不擅长[6]。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形成程式化、僵硬化的体育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且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不利于开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依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制定更有意义、更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应当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更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加强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把体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符合体育改革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的目的,使他们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并具备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要对以往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由注重评价结果转到注重评价过程,要淡化竞技、重视参与,构建以增强体质为导向,将学生的参与态度、进步幅度、课外锻炼表现、体质测试等作为成绩考核的指标。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自主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来,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7]。二是,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拓展,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当地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三是,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开展分层教学,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甚至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三)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衔接着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承担着二者相互融合的重要责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积极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体育教育的有机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完成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高校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教师要摈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把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注重学生身体的差异性,在关注课堂表现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课外锻炼表现、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把促进身体素质提高落实在“每天锻炼一小时”上,实现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质”的飞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单一性的教学模式向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发展。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上来,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内心运动动机和思想从被动转换成主动,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8]。要积极探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锻炼成果,从体育运动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周而复始便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四)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体育水平的关键。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途径和方法,践行“育人为主、活动为辅”的新型理念。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以活动为载体增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活动与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9]。通过学生体育社团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使学生体育社团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结合终身受益为主要内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考核相关制度等方面逐一突破,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性为突破口,让学生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让大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感。
作者:陈利霞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初中阳光体育教学措施研究
- 下一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