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时间:2022-07-19 03:01:57
导语:“阳光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廊坊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改革的目标与思路、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以期为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旨在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大学体育课是学生系统地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自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无疑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大学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热潮。几年以来,全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审视廊坊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考核方案等,发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及理论依据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1.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仍然没有改变3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学生的近视率和肥胖率方面尤为突出。如我校体育学院前两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男生引体向上达标率仅为22.34%,男生1000米达标率仅为41.2%,男生BMI正常的比例为66.49%等。有资料显示,我国普通高校2014级大学一年级男生超重比例为10.0%,肥胖比例为3.8%。①与此相比,我校2016级大学一年级男生超重比例则高出了近八个百分点。全国的整体情况亦不乐观,大学生在军训、体育课或运动会长跑中出现“晕厥”“猝死”等事件屡见报端。为此,有些学校运动会取消了长跑项目。为了遏制大学生耐力素质进一步下滑的趋势,2014年教育部新出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中学生和大学生必须测长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须测引体向上。②2.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素质的需求。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和决策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无疑体育锻炼在培养人的这些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如今网络世界占据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课余时间甚至是课上大学生刷微信、打游戏、逛淘宝、看影视剧等现象时常发生,这迫切需要体育运动的积极介入,以便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因此,通过体育教育改革,增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个人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完善人格,最终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二)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1.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台,是党和政府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现状和健康中国未来发展的历史紧要关头,审时度势,做出的具有划时代、开创性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对增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推动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①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未做任何规定,这就给全国高校留下了很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2.“兴趣—动机—行为形成”理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源泉,影响着一个人动机和行为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培养大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只有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而想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促使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在推动力,有利于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②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首先,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新的体育课程学习标准与测评方法。其次,以大课程观为依据,初步形成和建立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和校园体育文化融为一体,积极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精神,形成全新的体育课程特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1.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形成分层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初步建立我校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重点开发体育课程种类,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形成分层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层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兴趣将体育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板块(一年级体育普修课)、提高板块(二年级体育选项课)和竞技板块(校运动队队员、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全年训练)。三个板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兼顾普及与提高的原则。2.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大学体育的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我校体育学院体育课采取项目选修的形式,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女生健美操五个可选项目。但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式下,这些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本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继续保留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开设体操、软式排球、形体训练、健美运动、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气功、有氧健身操、跆拳道、定向越野、拓展训练、毽球、珍珠球等运动项目,突出了大学体育的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一年级普修课开设田径(短跑、跳跃、中长跑)、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太极拳)、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和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关的素质训练(男生100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800米和仰卧起坐以及100米、立定跳远,每堂课不少于20分钟)及体育理论课。二年级选项课在原有五项的基础上,增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健美运动、形体(女生)、体育舞蹈、保健等项目,每一项目上课时间为一学年。三年级选修课增设体育理论知识(各项目的锻炼价值及裁判法、体质健康状况的评定方法、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的制订、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及合理的营养膳食等)和体育文化欣赏等课程。参加运动训练课的学生(男女篮球队、男女排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等)常年训练。3.改革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的改革,将遵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改革过去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等问题,将突出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效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通过比较。2016级学生入学后和上了一年体育课后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由于有些地区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政策不力,导致新入学的学生体质和体育基础较弱。入学后经过一年系统的体育课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经过每节课至少20分钟的有针对性的基本素质训练,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有了提高。另外,体育课改实施后,2016级的体质健康测试改为体育课上测试,系统的体育课学习、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学生的重视程度等都是测试成绩提高的影响因素。(二)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了保证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我校体育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规定全校每天第七八节课不排课,场地器材对学生开放等等,这些做法都为促进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校体育学院一年一度的七项赛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团体操的比赛,每个学院参与的人数不少于300人。伴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越来越浓,课余时间学生自觉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人越来越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三)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学生选课更具目的性。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我校体育学院体育课一直采取项目选修的形式,并且是新生入学就开始选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和健美操五个项目。经过本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了体操、软式排球、形体训练、健美运动、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12个运动项目,并且是在大学一年级普修课的基础上,大学二年级再进行选课,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项目和授课教师的了解,选课也更具目的性。(四)教学评价更具客观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体育课成绩采取综合考评的方式,即大一、大二两年体育成绩由理论成绩(基础理论和专项理论)、技能成绩、素质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和考勤)等综合评定。大三年级体育成绩由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学习态度综合评定。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等,充分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改变以往只通过最后考试成绩确定体育课分数的状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更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过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我校体育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掌握两项运动项目为终身锻炼手段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不同需求,做到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逐渐形成了我校体育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特色。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个别项目场地的不合理和器材的缺乏等。所以,今后“阳光体育”的开展应在此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执行力度,才能确保体育教学改革方案得以顺利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大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作者:狄玉峰 鲁政道 王 强 王书彦 崔海明 蔡志强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 上一篇: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 下一篇: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