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时间:2022-03-05 10:55:22
导语:“体教融合”发展路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次研究以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来探究“体教融合”发展内涵以及发展路径;以专家访谈法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统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体教结合”以及“体教融合”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度解析“体教融合”的现实意义;通过德尔菲法制定未来“体教融合”发展之路,确定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总结与分析,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从而为学校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以及增强青少年体质等方面提供实践依据和方法,挖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思路。从而探索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为终身体育思想普及、体育生活方式建立以及“积极人口老龄化”做铺垫。
关键词:“体教融合”;内涵解析;发展路径;实践研究
以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基础,文件对青少年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结合现阶段青少年体育以及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问题,对“体教融合”进行深度解析和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体育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与改革,从群众体育、职业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角度不断更新着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体教融合”也随之也发展起来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着我国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促进着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开端,未来“体教融合”发展方式将成为一种主体发展模式,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我国学者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解析,国内外学者因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各抒己见,对“体教融合”的内涵也表述不一。本次研究主要是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广泛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探索促进“体教融合”发展路径的最有效模式,旨在为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做贡献,期望能将“体教融合”的概念相统一。“体教融合”的发展思路是对以往经验的创新性总结,一方面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好的运动习惯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方法,为增强身体素质和促进国民体质服;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队,逐步把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学校,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学术素养,避免“学训矛盾”,从而减少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难度和提高就业质量。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体教融合的内涵解析及发展路径。通过对“体教融合”进行概念分析,寻找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认真解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通过知网下载阅读有关研究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体教融合的内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专家访谈法。针对课题研究需要,对当地体育教育界的专家进行访谈,访问专家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的解读及看法,努力探索体教融合的科学方法和实施路径。(3)德尔菲法。采用“德尔菲法”也就是“专家意见法”,又名“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制定“体教融合”未来发展路径。采用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学校体育、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部门专家和教授共13人,反复征询和反馈13位专家对所制定未来发展路径的意见,并进行筛选,并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完成“体教融合”未来发展之路。(4)系统科学法。用科学全局统一的观点来解读体教融合的内涵,更加注重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断收集以往关于“体教融合”的方法和经验,对于整理、对比和解析,从而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统筹安排研究内容,促进其研究科学有序的进行。(5)逻辑分析法。本次研究按照逻辑顺序合理安排文章内容,深入研究“体教融合”的内涵,由浅入深,分类进行总结解析,完善文章内容丰富文章内涵。
2、“体教融合”内涵及价值解析
2.1、“体教融合”内涵解析。2012年,上海市政府发表了《上海探索“体教融合”新路》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方向转变的思想。从思想上、战略部署上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了构建人才共育和体教融合理念、体教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新体系等观点,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和锻炼习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这是我国”体教融合“的先例,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他省市也积极做出相应措施推动和实施“体教融合”的发展,如广东省改革赛制,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办2015年省运会,两个部门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推动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健康发展;2012年江苏省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组织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及20余所高校研讨,以省校联办专业运动队为突破口,加快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体教融合发展方式的研究,部分学者从推动融合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考虑,认为未来“体教融合”发展方式中“混合型”模式将是我国普通高校继续坚持和完善的模式,也是最有利于发展至“体教融合”的理想模式,将过去国家包办体育的模式,逐渐放权到学校和社会,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实现学校与职业运动队的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等。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消费者的目的。而现存“体教融合”模式发展路径中引用最多的是,将从事竞技体育的专业人才引入高校,逐步把竞技体育的选材方式也引入高校中,将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是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加速转变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对于“体教融合”发展目标的研究,认为实现“三位一体”目标体系—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以及健全的人格培养,是对“体教融合”结果最好的诠释,其认为“体教融合”的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改变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逐渐把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消费者的培育重任放在学校,统一思想和认识,合理利用资源,为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在过去“体教结合”模式中的运动员无论是身处普通高校的体育部(系)、还是体育学院,在其它学科都在进行“共建、合并、合作、调整”的时候,体育还是身处其外,融合更是无从谈起,因为并没有从本质上抓住和解决体、教之间的问题,所以只能是形式上的结合,而不能融合。其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认识体育,如何发展竞技体育,站在新的角度审视体育与社会、教育、文化等的关系问题,体育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何种作用;二是培养什么样的竞技体育人才,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这是回答体育与社会、教育及人的最终发展的关系问题,最终落实到两个具体目标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以及综合化的教育。2.2、“体教融合”价值分析。(1)就学术价值而言,探析“体教融合”的内涵,能解析“体育结合”与“体育融合”的本质区别,归纳总结现有研究资源使其更加系统化。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探索未来“体教融合”发展之路,从而丰富“体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以及探索青少年体育发展新路径。能够为我国青年体育的发展以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做好理论基础,并且能够促进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以及为终身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就应用价值而言,能够为“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提供依据,使其应用于全国的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实践,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通过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逐步放在学校,从而能够合理运用学校软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减少竞技体育中资金和人力的浪费。数据显示,在举国体制之下,一枚金牌大概需要投入上千万元,浪费严重。为了减少这种浪费,俄罗斯已经全面取消了举国体制,并且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交给了学校。我国也需要改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资源合理分配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3)就竞技体育实践价值来看,“体教融合”是竞技体育人才培育新模式,将过去国家包办体育的模式,逐渐放权到学校和社会,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实现学校与职业运动队的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等。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消费者的目的。国家应该适度放权,逐步抛开国家办体育的“举国体质模式”,实现社会办竞技体育以及群众体育,走市场化的体育和体育产业。从而促进职业体育的发展和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舞台。通过国家取消赛事审批制度后群众体育赛事爆发式的发展可以看出,体育走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势在必行。
3、“体教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3.1、以各高校“龙头牵引”为动力,建设自上而下的名校运动队人才梯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之下的“三级训练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体育水平提高和职业体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改革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体教融合”的人才梯队建设,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放在场馆、人才、师资等更为充裕的地方,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服务体系。3.2、逐渐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体育青年训练队经费纳入教育经费之中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放在学校,更加更够发挥有潜力和运动天分的学生的运动才能。国家应该逐步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体育青年训练队经费也纳入教育经费之中,一方面,能够实现学校体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能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条件,逐步把举国体制的重任转移到学校,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养。3.3、提高高校运动队水平高薪或启动相应机制让优秀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回归学校,同时打通“优秀体育人才上大学”的通道,让名教练和优秀体育运动员进入学校,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想要提高高校运动队水平,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高薪或启动相应机制吸引优秀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回高校任教;另一方面,挖掘优秀运动员和有潜力的选手到高校学习,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型的优秀学校运动队,以应对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并且逐步的取代举国体制。3.4、全国合理布点布局,在各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打造大中小学名牌赛事,国际性赛事也要向学生运动员全面放开大力发展“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全国总动员,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服务体系氛围之下,打造大中小学国内体育赛事,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合作,为在国际体育赛事发挥水平预热。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高水平发展。我国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全民健身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急切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体育发展模式,使竞技体育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使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使举国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走市场化的体育。“体教融合”是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并且与群众体育以及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以及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的重要桥梁。3.5、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以及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等强化学校运动员专业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理论文化的学习,拓宽学生运动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就业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教融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且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大道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并且为青年一代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在学校中学习,能够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理论水平,拓宽高水平运动员的理论知识和为退役后的安置打下好的基础,避免“学训矛盾”。
4、“体教融合”研究意义
(1)从政策视角上,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上,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来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从而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提升以及为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服务。另外,体育的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力水平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主体的背景下更好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解决了体育或者教育的短板问题,最终达到体教融合。能更深刻挖掘“体教融合”内涵和未来发展之路;(2)在学术思想上,要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促进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要认识到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育事业的重要价值;全面认识全面发展的概念,体教融合中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还包括普通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服务于青少年健康发展;(3)在学术观点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府—部门—社会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以及体教融合各项责任的落实机制、体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督导监督机制、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市场机制等路径。不断创新”体教融合“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的优化和统筹利用现有体育资源,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以及体育消费者的培育重任逐步转移到学校,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使我国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由优势项目向基础项目转变,由部分体育爱好者向全民体育转变,实现体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逐渐提高全民体育意识和水平,从而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水平而服务;(4)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究体教融合经典案例,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总结经验,从而达到创新理论过程以及实践推广的目的。通过体教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体育全民化、生活化发展,从而增加体育人口数量和比例,促进体育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目的。2013年我国开始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优势也逐渐消失,国家需要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方法,体育的发展能够缓解这些问题。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服务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提高国民素质,减少医疗开支缓解医疗压力,积极迎接人口老龄化。所以必须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综合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资源,统筹安排,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乃至体育产业等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5)在过程实施上,不断完善制度政策,解决课余训练和竞赛训练的政策体系以及学校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事故保障体系的建立、整个体教融合政策执行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竞技体育资金消耗大、“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矛盾等诸多问题,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初少玲.上海市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
[2]韩会君,徐建牛,吴武彪.广东省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
[3]翟丰,张艳平.江苏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
[4]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
[5]孟昭莉,陈玲.三位一体目标体系下的“体教融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6).
作者:黄瑞敏 黄东怡 崔伊瑞 单位: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 上一篇:素质教育下校园足球的推动与发展
- 下一篇:学校体育场馆教学与对外开放耦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