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发展促进研究
时间:2022-09-26 03:34:26
导语:学校体育发展促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今提倡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体”作为学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作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承担着一定责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发现目前学校体育存在12年体育课程学生无法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大课间的活动形式单调乏味、课外体育活动形同虚势、学生校内无法满足锻炼1小时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下滑等问题并给予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16年以来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纲要》中明确指出:使我国青少年儿童熟练掌握1项以上的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20年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提升至25%。虽然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高度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一座“孤岛”,“孤岛”式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步履维艰。因此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阳光体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梳理、实地观察研究,发现破解“孤岛式”体育教育这一问题,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为新颖的思路。
1.目前学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校内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毛振明[1]则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依然无法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原因就在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忽视了体育是一门需要通过不断地获得直接经验才能有深刻感悟的这一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什么运动技能都要教,学生则什么运动技能都学,教师最终成为什么都会教的“万金油”,学生则博而不精,这完全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背道而驰。体育课上,身体素质练习就是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学习运动技能就是单一的运动技能练习,无法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体育游戏相融合,单一、枯燥的体育课程内容使学生无法理解的体育的兴趣。枯燥无味、简单重复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失去了兴趣,因此就出现了在体育课上学生站的多,动得少,一堂体育课甚至能不出汗都不出的现象。体育课除了需承担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等的重责之外,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体育锻炼行为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化不再是一个让人觉得新颖的新问题,但通过国家教育部大面积的调查显示:目前体育课达标率不足40%[2],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开足体育课的比例不足30%[3]。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连体育课都无法保质保量的开展,那么如何使每一名青少年儿童熟练的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呢?1.2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虽作为完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其实效性让众人不免担心。根据大量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采取大课间的形式主要还是跑操、做操等传统大课间的活动形式[4]。一尘不变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不仅使学生产生对大课间活动厌烦、抵触的情绪,更让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传统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只是进行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而缺乏与运动技能的融合,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的运动技能无法得到更多的练习与运用,在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成为毫无联系的组成部分。当下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众多的阻碍,例如天气、学校体育设施等。大部分的中小学并未建造大型体育场馆,因此若出现雨雪天气,那么学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室外体育活动,而只能改成简单的室内运动。并且,近年来出现的雾霾天气也是导致学校与家长不敢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长时间、大强度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雾霾天气对青少年儿童的呼吸系统不仅有着不良的影响,甚至对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不可挽回的危害。大课间活动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学校体育内容,若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那么如何使学生完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呢?1.3课外体育锻炼。有专家认为,课外体育锻应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补充通道,而体育锻炼内容不应仅仅包涵传统的体育社团、体育小组等,还应将面向全部学生的校内竞赛纳入到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体系当中[5]。近百年来,西方相关的体育教育着一直认为游戏、竞赛对于体育教育的培养具有着特殊的功能与作用,而当下我的校园竞赛则出现了学生参与的少、观看的多;比赛的运动员少、玩手机的旁观者多的现象。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的学业压力,更能让学生将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得到相应的展示语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游戏与竞赛中,了解体育、喜欢体育,最终达成运动成瘾的终极目标。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调研研究显示,上海初中与高中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大于1小时的人数比例不足30%[6],而丁晓燕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发放课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发现目前江苏省中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仅为18%,而每次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大于1小时的比例仅为12.66%[7]。若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保证,那又如何完成《2030健康规划纲要》中2020年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至20%的目标呢?1.4学生体质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曾明确提出,5-17岁的青少年儿童每天至少完整60min的中大等身体活动,同时每周至少需要有3次的大强度身体活动,缺少身体活动早已被列为人类死亡的四大风险因素之一,全球每年有6%的人口死亡是与缺乏身体活动相关,并且身体活动量与强度的大小与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通过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比例仅为11%,并且我国青少年儿童还伴随着的“久坐行为”,长时间的“久坐行为”不仅可以抵消运动带来的健康效益,还会加剧青少年儿童的慢性疾病风险。我国青少年儿童在这种严重的“久坐少动”的环境,出现了连续26年的下滑趋势。依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世界排名第一”;超重肥胖率达到16%,因此我国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肥胖人口增加较快的国家之一;并且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多个速度素质呈现出连续下滑的趋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仅关系青少年自己的未来,更关系着民族的希望,若这种现象持续发展,那么我们青少年儿童如何才能“强”起来呢?
2.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措施
2.1提倡“传授运动之道”的体育课程理念。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而单一的运动技能学习,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质量。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我们应以“传授运动之道”的课程理念代替传统的以“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理念。2.2创造新兴体育课程模式。教师应根据本校的体育特色、体育场地以及学生需求等现实条件构建出极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模式,以此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程。通过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以及新颖性,扭转目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抵触的不良情绪。2.3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我们应在认同学校以理论教育为主的环境之上,创造出适合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环境与气氛,并通过学校制度、教师鼓励以及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与手段,促进学生融入学校体育运动的环境当中。2.4促进校内体育锻炼机制。试图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构建出“课上学”“课下练”“课后赛”“自主动”的学校体育活动促进方案,为学生参与校内体育锻炼与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增加学生校内中大等运动强度,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徐芸璐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 上一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作用
- 下一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