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探讨

时间:2022-11-14 08:35:34

导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探讨

摘要:现实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明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不仅有利于分清责任,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而且有利于学校不断规范体育教学活动,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文章从主体、时间和空间、原因、损害后果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认为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应从“体育”本身出发,避免泛化为与体育有关的伤害事故。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体;空间;原因;损害后果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学生伤害事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体育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对现实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专门立法,也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条款,所以,实践中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主要是参照了教育部2002年6月25日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笔者赞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一种种属关系;但是,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的认定,笔者认为应从“体育”本身出发,避免被泛化为与体育有关的伤害事故。

一、主体范围

所谓主体范围,这里指的是请求权主体的范围,即受害人的范围。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受害人主要提出了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主体必须是学生,并且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及学前教育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学生。[1]具体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学籍;二是全日制就读。[2]第二种主张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9条第2款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人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在校学生,也包括非全日制的在校学生。[3]第三种主张从《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学生,主要指中小学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4]因为,法律确定学生伤害事故概念,其立意不在于保护一般的学生,而是着意保护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以及被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侵害权利的其他人。[5]第四种主张是从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既包括学生本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也包括学生造成的他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6]笔者认为,本质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现象,不过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危险性,所以,发生在体育课、体育训练和竞赛、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伤害事故较学校的其他场合更多。同时,学术研究中,体育的专业性也使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行预防和救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所以,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方只能是学生,不应扩大到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其他人。这里的“学生”主要指三种情况:首先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取得学籍,全日制就读的学生;其次是在学校注册学籍的非全日制学生,如高等学校招收的函授生、自考生等,他们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训练、竞赛等活动;最后是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他们在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亦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此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受伤害的学生并不仅限于本校学生,参与本校组织的体育锻炼、竞赛的其他学校学生亦包括在内。

二、时间与空间范围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发生在校内与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期间。[7]此观点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空间上专指校内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二是应与体育教育教学有关。第二种观点认为,就时间层面而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当发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或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否则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就空间层面而言,既包括在学校内发生的,也包括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发生的事故。[8]第三种观点认为,从时间要素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必须是发生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其前提是必须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联性;从地点要素看,不能以校园来简单界定,学校的管理责任贯穿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包括学校在校外组织的)的始终。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间、空间范围的认定不应被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只能是在校期间,或是在学校的范围内。而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体育活动是否由学校组织。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或其他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均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二是学校是否负有管理义务。例如,学生在校内自发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负有的管理义务,所发生的伤害事故亦可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三、原因范围

所谓原因范围,是指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害原因做了划分。有学者根据过错,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分为:学校管理不善(学校过错);学生自身过错;第三人过错;[9]意外事故。[10]其中,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和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师未尽其义务或是违背职业道德等被认为是属于学校过错。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隐瞒自身特异体质等被认为属于学生过错。在体育教学或其他学校体育活动中,因第三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被认为属于第三人过错。而由一些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即使预见到也无法避免的事件(如天气等自然原因),或是因体育运动本身的危险性等造成的伤害,被认为属于意外事故。还有学者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前人的经验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因结构归为四类:(1)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2)物的因素——指体育场馆设施以及运动环境;(3)管理因素——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4)社会因素——包括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11]笔者认为,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是判断是否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与一般学生伤害事故的区别所在。只有所造成的伤害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接的关联,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研究中,有学者混淆了体育伤害事故与一般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有学者将体育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进行体罚而造成的伤害也归入到体育伤害事故之中,[12]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体罚与体育运动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不能因其发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认为属体育伤害事故,它同其他教学场合发生的体罚行为并无二致,均为一般的学生伤害事故。此外,还有一些事故容易被误判为体育伤害事故。案例一,某校学生在校篮球馆上体育课时,天花板上固定吊灯的一颗螺帽脱落,致使一名学生头部受伤。案例二,某校学生体育课上在做引体向上时,单杠一端突然脱落,致使该学生右手腕处骨折。案例三,某校足球队在乘本校校车外出参加比赛途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名学生受伤。三个案例中,案例二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因为,体育课上教师负有检查器械的职责,该伤害事故是由体育运动本身所造成。而案例一和案例三为一般学生伤害事故。因为,这两起事故与体育运动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并非所有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都是体育伤害事故。

四、损害范围

损害范围,是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后果。对此,学术研究中主要形成以下共识。第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人身伤害事故,主要是指学生的人身损害,包括致伤、致残、死亡,以及因人身伤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只造成财产损失的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第二,对于在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身体接触而导致的轻微扭伤、搓伤、拉伤、碰伤、摔伤等体育运动中常见的损伤,若非故意侵犯所致,都不应列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讨论和研究范畴。[13]是否存在损害后果是判断是否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首要前提,损害后果本身是个客观事实,对损害的判断在法律上同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法律上所指的“损害”是能够产生法律责任的“损害”,因而,一些我们现实中所认为的损害并不都构成法律上的“损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认定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对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的分析,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尽可能地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二是分清责任,使受伤害学生得到有效的救助。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应是指能够引起法律责任的“损害”,一般的,可容忍范围内的轻微损伤并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应符合以下特征。第一,仅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对肢体完整性的损伤,以及对器官正常功能的损伤,单纯的财产性损害和精神损害不包括在内。第二,损害是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后果,对它的补救符合公平和正义。第三,对所造成的损害,能够通过现行法律责任体系予以补救。

五、结论

明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有助于实践中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分清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学生受伤事件,哪些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哪些不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而判断各方责任,使受伤害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中,或是由学校组织参加的其他单位举办的体育训练、竞赛中发生的,因为管理不善或体育运动本身的风险或体育场地、器材的原因等造成的,依法能够产生法律责任的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事件。

作者:王岩芳 高晓春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体育部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费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免责制度[J].体育科研,2002(1):49-53.

[2]谭小勇,向会英,姜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制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6):521-526.

[3]赵子建,李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与应对策略[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3):18-21.

[4]韩勇.侵权法视角下的学校体育伤害[J].体育学刊,2010(11):39-45.[5]杨立新.学生伤害事故及其责任研究[J].审判丛刊,2002(5):1-8.

[6]张杰,何珍泉,杨洪云.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3):49-53.

[7]白莉,曹士云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5-28.

[8]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9]张陵,刘苏.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与预警干预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324-329.

[10]谭静.试析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8):90-94.

[11]王岩,姚蕾,李红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结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S学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9-105.

[12]周凯.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原因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9):97-98.

[13]邓国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5(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