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保障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04 08:42:30
导语: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保障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场地与器材达标现状与相关保障经费的调查分析,认为完全依靠经费投入保障学校场地与器材充足并不现实,还需寻求其他途径。且现行场地与器材标准要求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来说,一是要求过高,二是与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现实需要并不相符。对此提出六条建议:配齐专业体育师资;当地政府增设学校体育专项经费预算,协助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缩减学校数量;拓展器材多功能用途,倡导自制器材;引进当地名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弥补学校体育运动资源不足问题。
对于地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而言,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教育落后城市。在此大前提下,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也自然落后于城市,其中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相关体育场地与器材非常落后,难以保障学校正常教学与课后学生锻炼需求[1],为了确保此区域学校学生每天能够有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必要对困扰该区域学校运动场地与器材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与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四川省和重庆市两省远离城市,地理位置比较贫困的40所农村中小学校有关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所需器材达标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短缺现状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依照2008年实施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并依据统计学抽样方法,确定抽样点与样本数量。问卷实现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形式,确保各类问卷和数据表的回收率为100%,有效率在95%以上。
1.2.2访谈法
根据调查设计需要,对问卷调查不能够很好了解的问题,进行现场访谈了解,以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初中与小学学校场地与器材达标差异度进行卡方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场地与器材专项经费投入现状
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对体育经费投入作了明确的要求,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要把农村学校体育的条件保障作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的重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2]”依据这一要求,有必要调查了解每年公用经费支出用于学校场地维护和器材补充与更新所需费用是否充足。调查结果如图1。图3运动场地维护及器材补充更新均投入经费情况如图1所示,在被调研的40所农村中小学校中,运动场地建设与维护和器材补充与更新年均投入经费为0.01~0.1万元学校的有6所,占15%,年均投入0.2~1元的学校有20所,占50%,年均投入1.1~4.9万的学校有9所,占22.5%,年均投入5~10万及以上的学校仅有5所,占12.5%。由此可以看出被调查学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每年投入学校场地维护与器材补充更新费用不超过1万元,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结合实地访谈了解,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所实行新的学校经费划拨制度后,学校所有经费开支都从公用经费中支出,公用经费又与学校在校人数有关,随着农村学生随父母大量迁入城市后,农村学生人数锐减,但学校整体规模并未缩小,开支并未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学校可用于日常开支所需经费并不宽裕。对此,学校客观上难以支出足够多的经费用于学校场地维护与器材更新补充。另外,对于各中小学校所属贫困地区大多数县区财政困难,难以给学校在经费方面给以有力支持。二是在现行考试选拨机制下,各学校都注重升学率,学校更愿意将经费投入到文化课教育方面,以利于提高升学率,因而主观上不愿意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体育教育方面来。以上这两种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完全寄希望通过增加经费保障场地与器材充足并不现实,还需寻求其他途径。
2.2场地与器材达标现状
参照2008年《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2],对40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达标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表2。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学校运动场地达标率为30%,初中学校达标率为25%。但经卡方检验提示,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学校与初中学校器材达标学校均为6所,达标率均为30%。由此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场地与器材达标率普遍比较低。很显然,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运动场与地器材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也有客观因素的一些阻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主要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学校领导重视不足。客观因素的干扰,有学校整体教育经费的不足,专项经费投入不够;《标准》中的一些要求,并不符合学校的实际现状,因而学校自身很难达到《标准》要求,如《标准》中对体操和特殊球类项目的达标要求,对这些学校无专业师资的情况下,很难达到,且也不能发挥其作用,不能够用于学生锻炼所需。另外,一些器材设施危险系数较高,在没有专业体育师资足够配置的情况下,多数学校放弃这些器材设施的配置,如单双杠。事实上,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学校,严重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对此,很多器材设施在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不但不能达到有效锻炼效果,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随着贫困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不断迁入城市就学,人数逐年减少与现行考试选拨制度限制下,学校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都一时难以为运动场地与器材提供充足的保障经费;现行场地与器材标准要求对于这些学校来说,一是要求过高,二是与农村学校自身现实需要并不相符,造成绝大多数学校运动场地与器材都无法达标,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因而,标准要求并不能够真正完全解决这些中小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所需运动场地与器材短缺问题,需寻求切实符合这些中小学校现实状况的场地与器材解决办法。
3.2对策与建议
3.2.1配齐专业体育师资,充分发挥和开发场地与器材功能
众所周知,场地与器材科学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其有效的功能作用。如何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来说,自然离不开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场地与器材独特的功能作用决定了体育教师使用其必需具有的专业性,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使用,非但不能够发挥场地与器材的功能作用,却有可能造成场地与器材的负面影响。由此认为,对于场地与器材是否达标,并不能够体现实施《标准》要求的真正目的,其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场地与器材功能作用,这一关键点的前提就是配齐足够的专业体育教师。
3.2.2当地政府增设学校体育专项经费预算,协助
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鉴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整体教学条件都落后与城市,当地政府部门应当专门设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预算,支持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改善,包括运动场地的维护与改扩建以及器材的补充与更新。自实行公用经费作为学校所有开支来源后,这一经费政策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利弊同在,有利的方面是学校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利的方面是学生人数多少决定经费是否充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学生人口转移进入城市,导致学校经费开支并不充足,学校很难从本就紧缺的公用经费中支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学校体育开支,且从主观上也并不愿意支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并不关乎升学率的一小时体育活动。对此需要当地政府在紧缺的财政支出中增设专项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学校场地与器材所需基本经费。除当地政府增设专项体育经费预算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解决场地与器材短缺问题外,当地政府还应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协助农村中小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尤其是用于学校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资金,如引导社会公益资金进行捐助,争取将体育彩票公益基金和教育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上,鼓励企业、团体、私人到本地区投资兴校,着力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筹集经费为辅的经费来源保障体系。
3.2.3优化资源配置,缩减学校数量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学校,由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行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学校生源减少。虽然农村中小学校生源不断缩减,但学校所有软硬件投入并未明显减少,所需经费开支并未减少,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合并学校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学校各方面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这其中包括学校运动场地与器材的改善。尽管合并学校后,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学生上学路途距离学校太远,学校可能需要解决学生的住宿和饮食问题,这会额外增加学校负担,但相对来说,学校各方面条件得到改善,有效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利大于弊。
3.2.4拓展器材多功能用途,倡导自制器材
根据实地调查访谈了解,少部分学校对于器材短缺问题,采取拓展器材多种功能用途,取得不错的效果,极大的缓解了学校器材短缺问题。因此可将此种经验向更多农村中小学校推广。每一种器材除了自身独立的用途外,还可以开发出其他多种用途,尤其是更多的用于游戏类项目。在拓展器材多功能用途方面,更值得提倡的是把废旧器材经改造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如将废旧排球、篮球、足球可用于各种游戏竞技项目。甚至可以将废旧生活用品改造用在体育活动中,如将废旧轮胎埋在地下半截可作为学生锻炼的独木桥等等。另外还发现一种弥补器材短缺的办法是自制器材,一些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自制一件器材,并由自己保管,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器材数量不足的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尤其是哪些器材数量严重不足的学校。当然,这些自制器材相对都是一些简易器材,复杂且要求高的器材还是需专人和专门制造厂来做,确保安全可靠。
3.2.5引进当地名族传统体育项目,弥补场地狭小,器材不足问题
名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这将这些项目引进学校既能够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锻炼热情,又能够丰富校园体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对场地与器材要求不高,更容易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学校场地狭小,器材短缺的重要手段。
3.2.6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弥补学校体育运动资源不足问题
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学校可享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器材,农民可享受学校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双方共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采取此种方式的具体办法是,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支持的器材,合理规划安置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内,在学校教学时间归学生锻炼使用,在学校放学后归农民健身使用,这样既有效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的使用率,又极大地弥补了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师的科学锻炼指导下提高了农民朋友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作者:李继军 单位:川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高会军.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及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教育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Z].教体艺5号,2008.
- 上一篇:艺术设计专硕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现状研究
精品范文
10贫困生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