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2-03 03:08:07
导语: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滞后、课程改革举步维艰、校园体育文化落后等问题,惟有从体育课教学目标上施以“矫正乱象精准定位、更新理念盯住创新、教学科研同时并举、校园文化重在建设”等改进对策,才能根据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特点、准确把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方向、更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理念和设定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对策
教学目标作为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始终统领着体育课教学过程、掌控着教与学的基本方向。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经过20余年的教学实践渐趋成熟,总体上虽说实现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的目标,但具体上却也暴露出如:盲目追随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盲从于职业需求发展目标,且使自身处于“探索”状态等左右摇摆、定位不准的一些问题。体育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怎样把握基本课程目标和发展课程目标权重,又直接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体现体育的教育功能问题,而高等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人主张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删减压缩甚或照搬过来为我所用的观点,这从实际上遏制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功能释放、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和体育教育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必要的梳理和阐释,其目的在于为职业教育机构体育课教学目标设定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1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定位难、定位模糊的问题由来已久,不是借用、照搬甚至压缩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造成了教学时间显仓促、知识点教授缺位、教学质量难保证等后果,就是教学设计尚不能凸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特点,导致了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内不分专业、不分方向、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的后果。职业教育理论之所以强调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中的体育需求差异明显、目标各异,主要还是因为当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而“教学目标依从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发展研究的方向与灵魂”[2]。体育课目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体育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被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方向确定、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过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等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北京市4所、江苏省3所高职院校,其中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中级以下职称19人,体育部主任5人,非体育教师教育管理者3人)和分析北京市、江苏省等多所不同培养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结果来看:有6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还停留在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的讨论层面,不仅没有弄清体育教育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甚至没有搞清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功能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还有84%的被调查者则主张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删减压缩甚或照搬过来为我所用,其结果在体育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无视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而难以自成体系且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要求;另有部分被调查学校尽管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兴趣和全面发展需求,又调整了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整体目标,但是因为不能密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思想,最终仍然未能形成科学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1.2教学理念陈旧滞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更新、结构在优化,但是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痴迷于重点专业建设和学校知名度提升上,很少问津本校的体育教育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头脑中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不但认为体育教育质量好与不好不影响学校生存,而且面对体育教学改革大都持“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态度,更有甚之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也很少关心”[3]。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这一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线其它专业课教师,使之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育影响以及身体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即使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也深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显得主动思变动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乏力,致使体育课教学内容滞后、体育教学方法陈旧、体育教学灵活不足、过度依赖自身能力、极少关心学生需求,所以体育教学更多时候既难以满足学生通过运动获得情感体验、愉悦身心的需要,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达到师生互动效果,更难以根治高等职业院校得以长期存在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痼疾。更有甚之,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是以终结式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方法,而该评价方法规避了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评价和学生互评方法,造成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下降、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后果。
1.3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肇始于上世纪末的“新课程改革风暴”无疑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改革带来了新变化,随着“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新观念不断地涌入校园,也曾一时出现过“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课程设置就不能跟上时代、就不能继续生存”的喜人局面,诸如过去统得过死、管得过严、饱受诟病、备受质疑的课程大纲,如今却以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取代,而普通高等学校的“三自主”教学、俱乐部式教学、计时式教学以及中小学的快乐式教学、高等职业院校与所设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职业体育”教学等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中交替涌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中交替涌现的“职业体育”等教学模式逐步丧失掉属于自己的灵魂:一则由于采用甚或照搬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既难以体现职业教育需求又难以找寻与所设专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结合点;二则因为体育课教学时数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场馆场地设施匮乏、教育管理理念陈旧等问题又一时难以解决;三则因为导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课程重复、不够新颖而发生在体育课上的不爱学习、不爱练习现象“绵延不断”,以至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管理都难以得到实施;四则因为采取与所设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理论上难以找到与之要求相衔接的依据,加之体育课程设置难以自成体系,设置的静坐型专业、久坐型专业以及综合性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型体育课程,课程设置由于缺乏新意、创新不够、普及率低、学生厌倦而渐渐销声匿迹,甚至使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也不得不在摇摆中前行。
1.4校园体育文化落后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由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校园体育文化硬件建设自然显得就先天不足了,至于校园体育文化软件建设则由于颇受应试教育等大环境影响其发展明显滞后,硬件的不足与软件的滞后致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跟不上时展速度又满足不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与之相比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为数不少的高等职业院校仍以“高大上”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建设为主,旨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职业应用性、职业选定性、职业特色性、行业指导性、企业文化性、文化地域性等职业文化建设需求,而明显缺少那些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体育教学、课程建设、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支持的氛围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浸润。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课余体育学习氛围不佳,致使体育课堂教学既难以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也难以实现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更难以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支撑不够、不给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大大地限制了课余体育活动开展,这不但遏制了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作用,而且由于体育的教育功能锐减使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下降。不仅如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滞后也不利于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平等互信等的体育精神传播,而这些既是体育课教学目标组成部分又是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2体育课教学目标改正的对策
2.1矫正乱象精准定位
体育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的亚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教学标准,这在我国通常被称之为教学任务,而在前苏联则被称之为教学职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4]。基于以上定义,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特点,予以科学定位体育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就显得格外清晰、容易。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立必须始终秉持和立足于体育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理念,以同步提升学生体育行为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还要充分地“考虑到学校、学生和专业不同特点,吸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5个分目标的内容”[5],并根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特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体上来说虽不能偏彼,但必须有所侧重”[6],一方面予以体现体育课程目标中运动技能、健康体魄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奠定体育教育教学基础,另一方面予以涵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予以体现用来帮助学生形成体育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体育的体育发展目标。立足于这2个课程目标,以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如测量专业、建筑专业的登高攀爬,旅游专业的走跑结合、动静平衡能力等),一则通过体育课程目标欲达到层次的难易或高低使其处在稍低于本科院校、高于中学的课程目标位置上用以区别于中学和本科院校;二则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或体育教学任务的差异予以体现出专业课程目标区别;三则通过课程目标调整和课程设置调整予以确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侧重点。除此之外,不但要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监督、管理予以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业已制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活动,真正做到研究有所成、学习有所获,既在不断加强教学目标意识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意识层面,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植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沃土之中,也在不断实践、反复研讨和反复修正过程中得以最终确立符合于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2.2更新理念盯住创新
学校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学校管理者教育理念位于前沿的话,那么这所学校的体育教育地位就会非常显赫、体育课教学就会备受重视,而这所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会比较活跃、投入体育课教学的精力会比较多起来、工作主动性与之相应地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当下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大环境,日益凸显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和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管理者调整工作心态、转变思维方式,既要少加干涉管好教育教学又要调动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使之一门心思地搞好体育课教学,另一方面使之将体育课教学重点从原来只关注知识内容传授转到还要关心学生学习态度上来和教学方法从只关注教学技巧转到也要关心课堂组织管理上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则要主动地开拓思维、转变观念,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体育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因为只有不断地改革和持续地创新,才能探索到符合于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实情的教法和学法,才能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体育课上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乐趣、真正激发出参与体育运动热情,最终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达到提高自身体育行为能力的体育课教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惟有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适应教学新环境和不断得到学校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实现,也只有教学管理者、一线体育教师和学习者的理念契合一致、相得益彰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2.3教学科研同时并举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又是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落实者,一旦离开了学校管理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昭示和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引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再高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无法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师尤其中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主要依赖于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而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又都与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成正相关关系。换言之,如果学校体育理念先进、体育课教育教学科研氛围浓厚,那么“请进来、送出去”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就明确、体育课教学就会占居高等职业院校前列,反之亦然。体育课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开展的越是活跃,体育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是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落实越是能够少走弯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予以积极运用,并在体育课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中予以积极推介,使得每一名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提升,更好地落实体育课教学目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相关部门和体育部的共同关注,尤其学校体育部提出的科研方向、制定的教师科研工作学习制度和科研成果激励机制等,都是调动体育教师科研及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为此,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及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要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有计划、有步骤地创造宽松环境、搭建宽泛平台,以便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使之充分地释放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一旦每一名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活跃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就会在教学与训练中自觉地得到落实。
2.4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搭建教育教学质量平台应该作为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既离不开体育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又离不开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文化土壤这一载体,惟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教室走向体育馆、运动场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肥沃。为此,营造乃至烘托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文化氛围:一则既要把培养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平等互信等思想贯穿始终,在职业操守、拼搏精神、价值观念、体育知识等体育文化素养上狠下功夫,也要在体育场地设施及体育器材供给上多疏少阻,以满足活动需要为目标。并在武术、健美、舞蹈、球类、游泳、攀爬、滑冰、射击等竞技项目上投入精力,用以满足学习者相关专业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之间密切结合的种种体育需求,更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运动竞赛、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着力于体育教育工作者主体自身情怀、品格、品德的修炼;二则不仅要科学地指导校内党团组织及学生社团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开拓体育人文环境,使之在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持续不断地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甚至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努力引进文理科目中的诱导、情境、合作、研究等教学方法,予以提升体育教师针对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教学方法品位;三则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既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使体育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有效地契合于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之上,也着重彰显体育场馆、体育信息、体育标识、体育雕塑、体育标语等体育文化元素的魅力,以释放校园体育物质环境赋予体育精神涵养的功能;四则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持续不间断地补充体育文化的正能量,以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适当的人为准则,既要不断地扩大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活动当中先进模范榜样及事迹的影响力,也要充分地利用体育运动中杰出人物的影响作用,予以实施多种形式的教育影响,还要广泛地介绍和宣传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文化等的紧密联系和稳定关系;五要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不同性别需求、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需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需求,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延伸体育课堂教学,直至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以便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道德和人格素养得以持续提升过程中达到“完美人格,首在体育”的境界。
3结语
教学目标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始终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当下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滞后、课程改革举步维艰、校园体育文化落后等问题,其症结在于学校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从客观上就已经将体育课教学目标当成了既无指示性又无可操作性的教案装饰品,未能切实地凸显出体育课教学目标自身所具有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设定体育课教学目标时既“要研究上位目标与下位目标之间辩证关系予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适恰性”[7],也要正确地处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负荷目标之间辩证关系,可以使教学过程趋向于更加优化的重点教学目标,还要清楚地了解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辩证关系,能够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予以实现非预期性教学目标。
总之,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各级管理者与一线体育教师只要上下同心、直面问题、认真思索、冷静分析、结合实际、积极应对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之策,才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实施到位之时。
作者:李明俊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武承辉.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几点思考[J].科技导刊,2011(7):62-63.
[3]李建.湖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竞赛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7):92-94.
[4]王则姗.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72-73.
[5]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Z].
[6]李春花.探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7):118-119.
[7]王云杰,王耀文.教球育人启蒙优先--高校羽毛球教学有感[J].体育师友,2011(5):11-12.
- 上一篇: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研究
- 下一篇:英语在国际工商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