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舞台表演化”研究

时间:2022-08-31 10:33:02

导语:体育舞蹈“舞台表演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舞蹈“舞台表演化”研究

摘要:随着竞技体育舞蹈表演性质的转变,艺术表演舞这一新的表演形式发展迅速,但由于时间短、基础差、理论研究薄弱,表演舞尚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在我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困难和不足。目前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略显薄弱,这在很大一方面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舞蹈走向舞台化的发展。本文以近年来艺术表演舞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体育舞蹈走向舞台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竞技体育舞蹈;表演舞;舞台化;表演化

1.选题依据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舞蹈的不断发展,其演变形式呈现多元化,通过“舞台化”这一演变的重要载体,“表演舞”已成为体育舞蹈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转变中所呈现的必然趋势。国际上著名的黑池舞蹈节由最初的团体舞到后来设置了艺术表演舞,WDSF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设置有世界表演舞锦标赛,国内则由两大权威机构,CDSF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规定设项的“表演舞团体舞”,和CBDF中国国际标准舞协会比赛规定设项“艺术表演舞”,这些以团体性质而不断发展融入新元素编排已成为体育舞蹈发展中新的支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体育舞蹈圈内,2016年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前身为全国舞蹈比赛)的舞台上更是出现多项以体育舞蹈为主要舞种的优秀舞蹈作品,2017年由中国国际标准舞与天津歌舞剧院联合创作演出国内首部芭蕾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在天津大礼堂上演等等,由此可见体育舞蹈舞台表演化在自身发展和多元化市场创新要求的发展的洪流中,不断融合与被融合,适应与被适应,并且逐渐成为体育舞蹈新的发展方向。

2.体育舞蹈表演舞性质

体育舞蹈舞台表演舞与竞技体育舞蹈有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关系,它是以体育舞蹈技术元素为根本,融合各类文化并以舞蹈中的不同语汇修饰,以舞台形式呈现的体育舞蹈新的表达方式,它的属性是表演。舞台表演舞有满足某种社会需求的作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从个人需求的角度阐述,认为社会文化最终根源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每一种习俗、器物、观念、信仰都是为完成某种重要的功能而被创造出来的。舞台表演舞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连续性所做的贡献,决定了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它作为体育舞蹈社会文化之一作为嫁接的桥梁可以加大体育舞蹈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达到交流与融合的作用。

3.影响体育舞蹈舞台表演化发展的因素

3.1体育舞蹈主体元素的混淆。国内外对舞台表演舞的称谓叫法不一,但是主题方向凸显“表演”性质是一致的。但是从推出表演舞的各级各类管理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对于舞台表演舞的界定要求没有给予完整的概括,导致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的混淆。从近五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型比赛的表演舞竞赛规程、比赛要求等都缺乏对表演舞的界定,因此出现大量的表演舞是“舞”而非“舞”。如,大量的体育舞蹈“团体舞”(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及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有规定,体育舞蹈范畴内在一定时间限定内完成队列或舞种的变化)移花接木的融合音乐或者加入其他舞蹈元素就完成一个舞台表演舞作品,或者大量植入其他舞蹈语汇甚至忽略体育舞蹈元素而进行创编参加各类表演舞的展示和比赛,其他元素与体育舞蹈元素的比重不明导致性质混淆,主题内容不相符舞蹈作品参差不齐,是是而非屡见不鲜。3.2中西方文化差异。体育舞蹈由西方传播到东方,究其源泉是文化的传播。东方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其中儒家学说独树一帜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儒学所最终追求的是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始终不变的特征是“和”。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与爱琴文化之影响而形成的希腊文化,崇尚自由理性之尊重与对普通之理性肯定。以物质决定精神世界,提倡自由、人性的释放,追求依照自然理性而生活,以获得内心的自由。因此,当中国的元素融入到西方的文化之后,随之应运产生的文化碰撞不一定全都是融合,会有排斥现象,如中国汉唐时代文化用体育舞蹈元素来演绎就会出现水土不服。3.3理论体系不健全。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和社会各方面制胜的认知及论述,是与应用实践相对应产生。体育舞蹈起步晚,对于其系统认识和理论学说已经呈现百花齐放,但是舞台表演舞在文化发展大方向下近年来才应运而生,理论研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速度,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体育舞蹈技术创编已经看到理论上的突破,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完成少量研究成果,但是表演舞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认识、推广、探索阶段,从基本属性到文化层次的认识,从技术研究到理论编排尚处于萌芽期,特别是舞台表演舞的创作上,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对舞台表演舞的进行形而上的探讨,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知识框架,对其发展有方向上具有指导性的意义。3.4专门人才的缺乏。体育舞蹈专门人才培养在我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从中专性质的专业院校到高职高专以及普通高等院校和艺术类、体育类专门院校,都开设有舞蹈表演专业下的体育舞蹈方向或者以舞蹈学专业下的体育舞蹈方向专项课程。以武汉体育学院及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04年开始设置体育舞蹈专项,十四年培育出大量体育舞蹈专门人才,但是根据各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所培养出来的都是以体育舞蹈竞技技术为主的毕业生,三到四年他们能掌握体育舞蹈专业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但是缺乏一定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与舞蹈类毕业生相比,在舞蹈语汇的掌握程度和舞台表演的经验上都缺乏一定积累,当竞技体育转化成为舞台表演舞时,专业上的短板就会凸显。

4.发展对策探讨

4.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体育舞蹈主管部门和相应政府机构需要制定稳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在遵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一个更高的层面思考和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度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竞赛和比赛中,出台相关科学严谨的竞赛制度与规程,从本质上区分竞技体育舞蹈和舞台表演舞,在竞赛上作出正确的导向和指引。4.2加强理论研究。对舞台表演舞以及其创编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创编是舞蹈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创编过程中要注重舞台形式空间上的表达,从本质上区别开竞技体育舞蹈的禁锢,打破竞技体育舞蹈套路编排的局限性。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表演舞舞蹈作品的创编中融合更多元素,借鉴新的舞蹈门类的艺术特点为我所用,在与世界共融的同时,创建具有特色的创编风格,加大对体育舞蹈编排,舞蹈表演创编理论的研究,为竞技体育舞蹈艺术化、舞台表演化形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4.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以及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机构,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和学校办学资源现实性设计人才方案,培养符合人才需求具有特色的综合应用型人才。4.4重视和加大传播途径。通过网络、媒体、文化等相关产业和媒介广泛传播体育舞蹈表演舞,加大对其重视程度和投入,提高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丰富大众生活娱乐项目、健身需求等方向广泛开展相关不同性质的表演舞比赛,加速体育舞蹈舞台表演舞的传播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辉;齐波;黄磊,论体育舞蹈项目表现形式的优化[J].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4期.

[2]王香洁;钟桂萍,体育表演舞创作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第3期.

[3]邓炜;饶燕,数字幻境设计在体育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作者:黄程程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