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12-28 10:16:44
导语: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基于体育意识培养,该文开展了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的研究。该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认知现状及原因,认为应从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技巧、培养新生代大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成为体育文化传递载体4个方面,通过明确大学生体育教育目标、创新大学生体育教学指导行为、引入体育活动创新体育教育手段等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体育意识;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式;体育精神
近年来,大学生综合体质差、心理素质低等问题愈发明显。因此,社会群体与教育市场对于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开始呈现一种担忧的状态。为此高校也重视起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并提出了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即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正确意识到开展体育锻炼,对于其个人的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可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锻炼行为。该文将基于体育意识培养视角,结合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开展教育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并希望通过该研究,促进学生树立终身运动意识,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习惯,以此调动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更加良好地适应社会。
1大学生体育意识认知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1认知现状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大学生认为的体育意识展开分析。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群体没有正确意识到体育意识在其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缺乏体育意识的问题。在开放性问卷调查结果中,30.0%的学生表示参与高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或强化体质,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获取学分[1]。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设置在校内可有可无,在没有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不会参与额外的体育运动锻炼[2]。
1.2产生体育意识认知问题的原因
对上述提出的大学生认知进行分析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校内缺少对于体育文化的正确宣传渠道,甚至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向学生传递体育运动等相关文化精神。尽管大学平均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运动会,但大部分高校除此之外便没有举办过其他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校内活动。在运动会中,参与比赛的学生也均由教师挑选,除专业体育运动生外,其他学生对于运动会的参与态度并不积极[3]。一些高校开展的体育竞技活动,也均是为了迎合教育部门安排所设置的,活动过程较为形式化,其中传递的体育精神与文化定位并不准确。长期采用此种形式化体育运动教育的方式要求学生,不仅无法使学生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甚至会使大学生产生厌倦体育运动的心理。此外,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意识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他们认为体育运动便是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参与活动[4]。一味盲目参与活动,没有针对性且无计划地进行运动锻炼,不仅无法提高他们的身体综合素质,而且错误的运动行为会对其身体造成损伤。
2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式创新
2.1明确大学生体育教育目标
明确大学生体育教育目标是创新教育模式的根本,属于改进并完善教育模式的基础性工作[5]。基于此,下文将结合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目标进行重构与设计。在明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体育教育目标后,教师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当遵循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原则,通过开展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充分具备正确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6]。传统竞技体育项目与现代化的体育项目相比,表现出运动量大、竞技强度高的特殊性,因此不适宜中年人群。但学生若能够在大学期间,具备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未来就能够更加容易地向着新的、适应自身情况的其他体育锻炼项目转移。在大学生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将人体知识、健康常识以及卫生保健等内容的教育作为基础,让大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之前,不仅能够具备扎实的身体健康知识、体育锻炼理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确保学生当前所学内容能够在未来步入社会时有所用处。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应当将上述各个教育目标相结合。针对当前大部分高校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想实现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必须将教学重点从以竞技项目为主转换为以强健体魄、娱乐和家庭体育为主,以此让学生既能够掌握一定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大学生未来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的适应性。
2.2创新大学生体育教学指导行为
在明确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目标的基础上,高校应创新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指导行为。在此过程中,应树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体育学科课堂中。相关大学生体育教学指导行为的研究如表1所示。按照表1中内容,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多种教育指导措施,实现对大学生体育教学指导行为的创新。
2.3引入体育活动创新体育教育手段
在传统大学生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将课本内容照搬到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及大纲要求完成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而学生也是按照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在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下,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严重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开发,并且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对当前体育教学手段进行创新。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了解以及对大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出如下3种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学生中。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师道尊严,认为教师应始终处于教学主要地位,造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较少。因此,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中,通过谈心、游戏等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动、交流,并进一步形成更加轻松的教学氛围。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做好言传身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动作、技法等按照标准要求严格执行,以此进一步影响学生,让学生始终以严格的态度要求自己,并逐渐影响到学生对其他课程的认真态度。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环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诸多问题,若针对各类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生未来对体育课程的学习,随之也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恶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类行动表现和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以更加健康的心理完成各类体育活动,进而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3结语
该文从设计体育教育目标、创新体育教育指导行为、增设体育教育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基于体育意识培养下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希望该文的指导与研究,能使学生在参与高校创新的学习内容后,具备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实现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流”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经验与启示——基于专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二维度[J].浙江体育科学,2021,43(1):53-57,100.
[2]唐立慧.我国中小学实施政府购买课外锻炼服务状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0):56-65.
[3]党银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探究——以新疆W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20,18(2):148,150.
[4]马岗峰.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实施效果研究——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4):64-66,119.
[5]王菁.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以中学体育师资需求为导向的经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4):106-111.
[6]尹志华,贾于宁,孙铭珠,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挑战与治理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3):142-148.
作者:许宇斌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上一篇: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
- 下一篇:会计集中核算如何优化财务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