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13 09:54:17
导语:竞技体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竞技体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要转变培养观念,加强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育队伍建设。
关键词:竞技体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竞技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体生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恰如“太极”中的阴阳两极,天平两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思想道德的引导和保证,只是单纯的发展主体生理素质,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浪潮的冲击下,竞技体育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取得“金牌”不择手段,在利益驱使下自身竞技能力无法获胜时,而不惜采用非法手段,误入歧途,最终必将沦为竞技“机器”和奴隶。在竞技体育主体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主体辩证思维认知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与监督调控,增强处理现实与理想问题的关系,有利于竞技体育主体自信心及意志力等品格的建立,进而提高主体心理素质,对于培养合格的竞技体育人才意义重大。针对竞技体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认识与价值观念,可以了解加强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任务尚很艰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常抓不懈,抓紧、抓好。
一、转变培养观念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竞技技能提高为主,其他工作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唯金牌论”“胜王败寇”的客观情况,思想的的素质教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境地,基本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观念决定行动,行动改变结果。要想改变竞技人才培养现状,首先要转变竞技人才“金牌至上”的观念,先从人们的思想入手,改变人们对竞技运动员成才观念,树立正确的竞技人才成才观念,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来重视竞技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竞技人才培养的“以人为本”,要体现以竞技人才为中心、以培养“人”为己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是竞技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必须对当前竞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引导竞技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竞技人才合理地应对训练、生活和情感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竞技人才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比例,使竞技训练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二、加强教育模式创新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首先要立足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要求特点展开工作。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及时把握和充分认识主体可能出现的问题、思想动向和变化规律,将主体培养的规格和品质联系起来。对出现的困扰主体发展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发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优势进行疏导,不能一味地回避。例如当主体面对兴奋剂、基因工程、变性人、器官移植等问题,冲击着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就要及时抓住这些热点、难点,对主体进行正面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善于借鉴不同人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成果开展工作。要研究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善于运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应用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科学水平和有效性。第三,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正确引导主体成才。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反映的是对“人”的人性道德呼唤与回归,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网络具有信息覆盖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经成为主体获知时事、生活娱乐的最便捷途径。围绕一些敏感、重大社会及政治问题,及时发表正确评论,对主体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正视网络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让主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能分辨真伪,弃恶扬善,自警自律,采取有力得当的措施,摒弃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教育队伍建设
根据目前运动队情况,应配备专门的专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竞技体育主体成长及选拔方式看,省市二、三线运动队思想道德教育专门人员的配备更显必要,通过配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运动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有序的开展。但配备专门人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保证教育队伍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持续工作;二是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起到促进提高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避免流于形式,起不到实效;三是要为教育队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调动其工作热情,使其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为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做出成绩。同时,教育队伍应结合主体的训练比赛情况,随时为主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调节主体情绪,并及时为主体制定教育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一定要与主体的实际相结合,真正的将主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做细、做透。通过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有效提高竞技体育主体的人文素质。然而,主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是终身教育的产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加强竞技体育主体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运动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竞技体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代价[J].体育学刊,2010(3).
[2]杨桦.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3]尹海立.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
作者:崔亚芹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教育思考
- 下一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